杭德龙
摘 要:在螟蛾发生盛期释放赤眼蜂,对控制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有较好的效果。为了解不同放蜂方法的效果,该研究对蜂卡放置高度、放蜂数量、放蜂点数进行了田间试验,考察其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掌握最佳放蜂方法,从而为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蜂卡以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每hm2设置120个放蜂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效果最好。
关键词:拟澳洲赤眼蜂;放蜂方法;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保苗(叶)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64-03
稻田释放赤眼蜂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为害是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解赤眼蜂不同释放方法的控制效果,探讨稻田人工释放赤眼蜂应用技术,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示范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笔者在中稻上进行了蜂卡不同放置高度、每hm2不同数量、每hm2不同点数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一、二代二化螟和四(2)代稻纵卷叶螟试验,初步结果表明:蜂卡设置高度以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效果优于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20cm和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5cm处理;每hm2设置放蜂点数120个点效果优于75个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效果优于7.5万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择在巢湖市中垾镇庙集村民委员会涧吴村民组的中籼杂水稻秧田(一代二化螟)和赵桥村民组中籼杂水稻大田中进行,水稻品种为协优084等。试验放蜂蜂种为稻螟赤眼蜂,蜂卡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1.2.1 放蜂高度比较 防治对象为一代二化螟、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卷叶螟。设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20cm、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5cm、蜂卡置于上部叶片内、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五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1.2.2 放蜂密度比较 防治对象为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设每hm275点放蜂、每hm2120点放蜂、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4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1.2.3 放蜂量比较 防治对象为二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卷叶螟。设每hm2每次7.5万头放蜂量、每hm2每次15万头放蜂量、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4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试验放蜂田每处理小区面积一代二化螟每0.067hm2(秧田)左右,二代二化螟与四(2)代稻纵卷叶螟0.67hm2(大田)左右,选择上年二化螟越冬基数较大区域的水稻田。不防治对照田选距离放蜂田150m以外的田块,面积分别为0.033hm2、0.033hm2、0.027hm2,不防治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在不防治田的相邻田块选定农民自防田,面积分别为0.08hm2、0.073hm2、0.047hm2,由农户按自己的决策进行病虫防治。
1.3 放蜂时间和方法 根据本地虫情监测结果,于二化螟越冬代、一代蛾始盛期和稻纵卷叶螟四(2)代田间发蛾盛期开始放蜂,连续放蜂3次,每次每hm2放蜂15万头。方法是在放蜂点插1.5m高的竹杆一根,按试验方案要求将分好的赤眼蜂卡用针线缝在一次性水杯的内侧底部,棉线从杯子底部穿出,捆在竹竿上,杯口向下,悬挂在竹竿上。
1.4 效果计算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寄生率(%)=〔镜检寄生卵块(粒)数/镜检卵块(粒)总数〕×100;
二化螟保苗效果(%)=〔(对照田螟害株率-处理区螟害株率)/对照田螟害株率〕×100;
稻纵卷叶螟保叶效果(%)=〔(对照田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对照田卷叶率〕×100;
控虫效果(%)=〔(对照田百丛虫量-处理区百丛虫量)/对照田百丛虫量〕×100。
1.5 试验基本概况
1.5.1 二化螟 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5月10—28日、高峰期5月17—18日,一代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分别于5月21、25、27日3次释放赤眼蜂,于5月25、27、30日采收各处理区的卵块带回室内镜检;6月1日调查螟害率;试验区放蜂期间病虫防治:赤眼蜂释放田与不防治对照田未用药进行害虫防治;农民自防田5月28日施药一次,每h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80mL防治二化螟。一代二化螟发蛾盛期7月20日至8月2日、高峰期7月27日,二代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分别于7月26日、30日、8月2日3次释放赤眼蜂,8月25日调查螟害率与残虫量;试验区放蜂期间病虫防治:赤眼蜂释放田与不防治对照田分别于7月15日、21日每hm2用25%吡蚜酮WP450g加12.5%井冈·蜡芽菌AS2250mL防治稻飞虱与纹枯病;农民自防田分别于于7月15日、21日每hm2用25%吡蚜酮WP450g加12.5%井冈·蜡芽菌AS2250mL防治稻飞虱与纹枯病,8月4日每h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80mL防治二化螟。
1.5.2 四(2)代稻纵卷叶螟 田间赶蛾本地四(2)代稻纵发蛾盛期7月15—25日、高峰期7月20日,发生程度为轻发生。7月15日、19日、23日各放蜂一次,7月30日调查卷叶率与残虫量。试验区放蜂期间病虫防治:赤眼蜂释放田、不防治对照田与农民自防田7月15日、21日每hm2用25%吡蚜酮WP450g加12.5%井冈·蜡芽菌AS2250mL防治稻飞虱与纹枯病。
2 結果与分析
2.1 不同放蜂高度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2.1.1 对二化螟的控制效果 由表1可知,不同放蜂高度对一代二化螟的控制效果以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效果最好,平均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螟害株率分别为27.17%、4.86%、1.83%,保苗效果为40.39%。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卵块寄生率显著高于蜂卡放置在距水稻叶片顶端5cm处理和空白对照;卵粒寄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螟害株率各处理差异不显著。endprint
由表2可知,不同放蜂高度对二代二化螟的控制效果以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效果最好,保苗效果与控虫效果分别为47.58%、54.66%。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螟害株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控虫效果显著低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
2.1.2 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保叶效果、控虫效果各放蜂处理均为100%,见表2;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放蜂处理卷叶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见表3。
2.2 不同放蜂密度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2.2.1 对二化螟控制效果 对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和控虫效果以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最好,分别为47.79%、50.31%,见表2;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螟害株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但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百丛残虫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见表4。
2.2.2 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 对四(2)代稻纵的保叶效果和控虫效果也以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最好,均达100%,见表2。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每hm2放蜂15万头处理卷叶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百丛残虫量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均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无差异。见表4。
2.3 不同放蜂点数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2.3.1 对二化螟控制效果 对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相对防效和控虫效果以每hm2设置120个处理放蜂点效果较好,分别为66.98%、64.6%,见表2;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放蜂处理螟害株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其中hm2设120个放蜂点处理螟害株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放蜂处理百丛残虫数显著高于农民药剂防治处理、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见表5。
2.3.2 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四(2)代稻纵为害稳定期调查结果表明,每hm2设置120个放蜂点处理保叶效果为83.65%、控虫效果为66.65%,见表2;对各处理的卷叶率、百丛残虫量进行新复极差检測,结果放蜂处理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见表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稻田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蜂卡设置高度以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处理效果优于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20cm和蜂卡距水稻叶片顶端5cm处理;每hm2设置放蜂点数120个点效果优于75个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效果优于7.5万头。建议采用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应每hm2设置120个点、每hm2放蜂量15万头以上且将蜂卡放置在水稻上部叶片内。
由于本地四(2)代发生程度轻,各放蜂处理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均偏好,在稻纵中等以上发生时不同放蜂方法的控制效果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试验。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