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应用满意度评价

2021-10-11 02:44邵富莲余干县人民医院江西余干3351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外伤颅脑血流

邵富莲(余干县人民医院,江西 余干335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系统内血液的异常凝结、堵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且许多患者术后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极易发生DVT。而DVT形成的急性期可能出现血栓脱落,栓子随着血液流动堵塞肺动脉主干,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危及生命安全[2]。因此在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加强术后DVT的预防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结合颅脑外伤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原因、患者的个体化特点,制定DVT预防护理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3~70(43.2±10.4)岁;其中硬膜外血肿14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20例、脑挫裂伤1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例、高空坠落伤7例、钝器损伤6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20~73(43.4±10.9)岁;其中硬膜外血肿13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20例、脑挫裂伤12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高空坠落伤10例、钝器损伤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为颅脑外伤;(2)接受手术治疗;(3)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是正在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2)入组前已被检查出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合并下肢皮肤缺损坏死、骨折等疾病者;(4)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癫痫、全身炎症反应等疾病的患者;(5)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根据患者的颅脑外伤类型采取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病情监测、脑室引流护理、饮食指导、下肢康复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主要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床旁责任护士在床边给患者和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因、危害、防护措施等,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同时告知术后情绪状态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并要求家属在照护患者时多多关心、安慰鼓励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尽量满足其合理性需求;同时教会患者冥想训练、深呼吸训练、听音乐、穴位按摩等方式调节情绪状态,鼓励患者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术后紧张焦虑情绪甚重的患者,可邀请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到病房现身说法,传授经验,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自信心。(2)肢体运动锻炼。在术后患者意识障碍、昏迷期间,责任护士加强对患者护理,将患者下肢抬高20°~30°,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工作,责任护士为患者进行患者下肢的肌肉按摩,进行股四头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曲、旋转等被动运动,在初始的关节运动时活动角度控制在30°以内。并教会家属掌握为患者肢体运动锻炼方法,指导、督促并协助家属按照规范流程为患者肢体做运动锻炼,在患者清醒后,患者从医护人员、家属辅助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床上主动运动、床边运动、下床活动等,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加速下肢血液循环。(3)物理干预。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和电刺激仪进行物理干预。①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连接电源,检查压力泵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套筒连接,从踝部到小腿,再到大腿,逐步充气,自下而上按压肌肉,使得肌肉紧绷,待充气完毕后开始放气,使得肌肉放松,循环反复进行,90s充气,90s放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压力,一般在30~100mmHg之间。30min/次,每日2次。②电刺激仪。取穴为双下肢足三里、太冲穴、承筋穴和地机穴,将电极片粘贴在穴位部位,然后连接电源,采用疏密波刺激,频率为30/100Hz,强度为20~30mA,以电极片粘贴部位出现轻微肌肉震颤为宜,30min/次,每日2次。

1.4 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2)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干预前、干预2周后对患者进行下肢B超检查,测量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和股总静脉血流峰值。(3)护理满意度:干预2周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在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中选择。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DVT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术后有10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22.22%;观察组患者中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4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干预2周后,观察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s,cm/s)

表1 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s,cm/s)

股总静脉血流速度 股总静脉血流峰值干预前 干预2周后 干预前 干预2周后观察组对照组n 45 45 t P 20.8±3.2 21.1±3.4 0.431 0.668 34.8±4.5 29.9±4.2 5.340<0.05 34.3±4.2 34.8±4.4 0.551 0.583 55.4±6.2 48.9±5.4 5.303<0.05

2.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影响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以早期防治为主[3]。由于DVT的发生与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原因主要是:(1)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肌肉收缩和肢体活动对血液回流的促进作用丧失,导致下肢血流缓慢。(2)术后患者应用的脱水药物、限制输液量等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3)颅脑外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易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高。为促进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尽早康复,术后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干预2周后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我们预防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状况,减少DVT发生,主要原因可能是:(1)本院从心理护理着手,建立起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自信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术后的康复治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身体机能,为术后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2)注重术后的肢体运动锻炼,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血栓形成[4,5]。(3)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对患者的腿部进行循环的充气、放气,这一循环过程中不断产生圆周压力,对腿部肌肉进行按摩挤压,且圆周压力能传达到腿部的深层肌肉、静脉,在挤压时不断加速深静脉血液回流排空,在放气时静脉又重新充盈,循环往复促进下肢深部静脉瘀血排出,改善下肢静脉血液淤积状态,预防DVT发生。(4)电刺激仪能通过刺激肌泵的主动收缩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而且本研究中选用的足三里、承筋穴、地机穴、太冲穴进行电刺激能起到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之效,改善局部微循环,预防DVT发生。本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护理的实施强化了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认知需求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案效果肯定,改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降低术后DVT发生率,且有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外伤颅脑血流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