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祥(光山县中医院儿科,河南 光山465450)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上腹部反复胀痛、厌食、恶心呕吐为临床症状。儿科以药用治疗为主,但部分患儿年龄较小,用药依从性差,且副作用大,不利于患儿生长发育。而捏脊手法及穴位敷贴均为中医外治疗法,其中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位肌肤,具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作用,而穴位敷贴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可避免患儿用药困难、肠黏膜及肝脏损伤,两者安全性较高,且简单易行,依从性好[1,2]。因目前少有文献报道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治疗小儿FD效果。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在小儿FD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15(7.06±4.26)岁;体重10~28(18.28±6.84)kg。观察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14(7.03±4.08)岁;体重11~28(18.10±6.54)k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2005)》[3]相关标准,属脾胃虚寒证,主症: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喜温喜按;次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舌质:舌淡,苔白滑,脉弱;(2)配合本次研究者;(3)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肠道寄生虫症、泄泻、疳症等慢性疾病者;(2)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者;(3)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者;(4)背部及腹部患有皮肤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捏脊疗法治疗,具体步骤为:(1)治疗师将手掌握成半空拳状,食指微屈,拇指伸直,与食指上关节对齐。(2)小儿身体放松呈俯卧状,治疗师立于患儿左侧,拇指与食指相配合,捏起长强穴,沿督脉穴由下向上,至背脊上方大椎穴,按推、捏、捻、放、提顺序依次展开。(3)上述动作反复3次后,用两拇指指腹同时对患儿大肠俞、胃俞及脾俞等穴位按、揉,反复做10次,5min/次。5d一疗程,相隔2d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2 观察组 在捏脊疗法结束后,实施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热泻散配制:葛根6g、苦参10g、木香2g;寒泻散配制:干姜6g、制附片5g、木香3g、黑胡椒5g、肉桂6g、五倍子4g、吴茱萸6g。将上述药物研制成细末混匀,加入调和油,制为直径为3 cm圆形药饼,于患儿脐中贴敷,并给予医用胶带固定妥当,4~6h/次,1次/d。5d一疗程,相隔2d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4 临床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血清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水平指标:分别采集患儿治疗前、治疗4周后空腹静脉血6mL,离心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HT、GAS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佰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4]中小儿FD标准规定,显效:消化道症状如厌食、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失,食欲完全恢复,食量完全恢复;有效:消化道症状消失,食欲改善较好,食量恢复正常水平75%,体质量逐渐增加,精神有所恢复;无效:消化道症状、食欲和食量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5-HT、GAS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5-HT、GAS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5-HT低于治疗前,GAS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5-HT低于对照组,GA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5-HT、GAS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5-HT、GAS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
小儿F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认为可能与胃肠功能异常、胃酸分泌异常、Hp感染等因素相关。治疗上药物为主,但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复发、椎体外系症状、血泌乳素升高,缺乏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5]。祖国医学将FD归属于“痞满”、“积滞”、“胃脘痛”、“腹泻”等范畴,发病部位以胃腹为主,小儿FD症型主要为脾胃虚寒证,与患儿饮食不节、寒热失调损害脾胃有关。脾虚胃寒证以气滞为标,脾虚为本,因此在治疗中以健脾益气、理气为关键[6]。
捏脊背疗法用捏、捻、提、推手法作用于患儿背部长强穴、督脉穴,与人体五脏六腑相连接,发挥调节气血运行、阴阳平衡、疏经通脉功效。同时,对肾俞、脾俞穴位有效刺激,有补益气血、培本固元、健脾和胃功效,可改善患儿脾胃运化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7]。而脊背为五脏六腑阴阳之会,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捏脊疗法可推动全气血身之运行,调整全身阴阳之气,达到防病治病目的[8]。穴位贴敷行气导滞、宽肠顺气、消胀止痛功效,可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因此穴位贴敷、捏脊手法可对症治疗脾胃虚寒。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治疗小儿FD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为,药穴位贴敷疗法药方中,葛根、苦参发表解肌,清热除烦;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制附片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黑胡椒开胃消食;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诸药共奏,起到益气健脾、消食导滯、清热通腑、疏肝理气功效[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4周后,两组5-HT低于治疗前,GAS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5-HT低于对照组,GAS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可调节5-HT、GAS水平,改善胃肠功能。文献报道,5-HT及GAS是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其中5-H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消化道的神经递质,5-HT可调节肠道运动和多种内分泌活动;GAS是重要的胃肠激素,可促进胃酸、胃液、胃蛋白酶分泌;两者含量水平异常则提示患者胃肠分泌紊乱,导致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表明,黑胡椒属于辛辣食物,起到养胃消滞功效,并可刺激胃分泌,提高GAS水平;吴茱萸有利于调节机体的肠道,抑制肠管过度兴奋,降低5-HT,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腹泻有显著效果[10]。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手法治疗小儿FD,有利于调节5-HT、GAS水平,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