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琼英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很多高校从2月17日进行线上教学。郭英剑(2020)[1]《疫情防控时期的线上教学:问题、对策与反思》中总结了北京高校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如下几种类型:首先,教师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远程教学。二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线指导+在线师生活动”的模式,只选择一两门主课开展教学活动。第三,网上教学活动没有具体安排,但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教师们从最初的有负担,有压力,有困惑,到现在的有进步,有收获,有感悟,边实践边研究边产出。总体来说,这次在线教学教师努力,学生满意,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技术层面的,教师层面的,学生层面的。技术层面的问题集中在技术平台的限制,管理平台和直播平台没有高度融合,让教师不得不两条线走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另外,网络速度也对在线教学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卡顿、掉线无疑是在线教学的障碍。教师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心理因素。大部分教师的心理准备不足,导致教师角色的转换困难,再加上在线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对平台技术也处于慌忙学习状态,因此也会大大影响在线教学效果。学生层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由于在线教学中学习过程监控缺失,这无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本文围绕《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进行了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指导了完全线上教学的实践。
对于目前由各个学校所开展的完全线上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目前的实践活动需要借鉴一些相关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在线课程根据其学科特点,借鉴了远程教育理论、外语教学理论以及在线学习理论来开展在线教学。
在早期的远程教育研究中,许多学者一致认为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师生分离,师生“准永久分离”是理论探讨的基础。因此,早期的“距离”理论也比较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远程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本质(Moore,1991)。因此,研究者开始关注“教与学”。根据基更[2]提出的“教与学活动的再整合”理论,“远程教育系统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寻求并重新建立教与学互动的机会”(基更,1986)。在远程理论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研究者提出的理论也从“以距离为核心”发展到“以学习为核心”,即从研究以教学为核心的基本特征到研究以教学为核心的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强调“互动的需要”《教育对教师和学习者的影响》(garrison,1989)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以下相关理论。
德国远程教育方法论教授霍姆伯格(Holmberg),提出了有指导的教学会话(Guided didactic conversation)。他认为,自学是远程教育系统的特点,但学习者并非束手无策,他们不仅可以自己阅读学习材料,还可以从为学习者设计和制作的师生对话课程材料中,从教师与教师的双向交流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自主阅读以及远程教育组织代表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在他看来,这种双向交流活动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在学习者和教科书之间(静态),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动态)。由英国开放大学的David Sewart提出的“持续关注理论”认为: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只提供学习资料来引导和支持学生,这会产生无穷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持续关注应该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他的观点表明,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各种交互)有着持续的影响,在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ichael g.Moore的交互距离理论,成功的远程学习不仅为学习材料提供了适当的结构,而且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提供了适当的机会,即适当的交互距离,使学习者能够使用最好的自主学习。他的理论表明,远程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对话、结构和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即在互动和自主活动之间找到平衡。对于自主性差的学习者,我们应该缩短互动距离,多对话,结构更紧密。
从以上的远程教育理论可以看出,在时空分离的状态下,自主学习和互动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和研究热点(杜琼英[2],2000)。所有的研究都强调,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师生互动的加强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对我们的在线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 ( S.Krashen)教授在 8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言输入说”( Input Hypothesis)为外语教学及第二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 ,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Krashen(1981)认为,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充分的、可理解的输入材料;二是学习者自身要有内在的输入加工机制。此外,他强调,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可理解的材料才是有效的,否则,学习者会把注意力放在语法结构和词汇上,而不是语言交际的意义上。第三,克拉申在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同时,提出了i+ 1原则。他认为,“为了让语言学习者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必须包含一部分处于更高阶段的语言结构”,因此,输入的语言材料应适当超出表象的层次,也就是说,要具有i+ 1的特点才能生效。第四,我们应该遵循“此时此地”的原则,即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因为只有在真实语境中产生的真实语言才能反映交际意义。
针对“输入”理论忽视了语言的语用功能,Swain在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出假设”。他认为,当输入和输出之间有一个一致的结构和规则的连接时,这个过程就变成了自动化。因此,在输出和语法之间形成一致地、规则地、成功地映射(练习)可以导致处理的自动化,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外语教学的输入输出理论表明,外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要实现语言输出,首先要有足够的语言材料储备,也就是说,语言材料的输入是前提。因此,学习者首先要对所学的语言有足够的I+1输入,并将从视觉和听觉获得的语言信息存储在大脑中。这些语言材料是由大脑加工和组织的,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练习,形成一定的自动连接,可以用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感受,即语言输出的过程。因此,输入和输出可以说是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大学英语在线教学的设计也应基于这两个阶段。
最初的在线学习是在终身教育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焦点依然是师生在时空分离情况下采用网络技术来进行的学习,相同的概念有网络学习,E-learning(电子学习),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尝试了20多年的在线学习,几乎形成了一些共识。他们认为在线学习有优势,但不能解决学生学习动机和社会情感发展这两个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和技能部长Schleicher总结说“虽然技术可以放大优秀的教学,但最伟大的技术无法取代平庸的教学”,因此,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将线下学习与在线教学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随后,教育研究者开始研究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其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深度学习理论等,其教学实践也得到了很多教学工作者的尝试。根据知网总库近年来近600条关于线上教学的检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关于平台建设和设计与构建(如刘晓旭等[4]),另一部分是关于教学探索实践的实证研究(如田烨等[5]),且大部分集中在“混合式教学”。很多学者认为线上教学是对线下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刘思思[6](2019)认为混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外理论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线下课堂应进一步解释和巩固学生的语言薄弱点,但主要课堂教学内容应以知识运用与听说技能训练;潘勇[7](2019)提出了反向思维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思维模式,他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反馈、在线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大部分需求,临时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虽然这些“线上学习+课堂面授”的教学实践与目前的完全在线教学不尽相同,但其部分教学实践结论对完全在线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相关理论的学习,运用教学设计知识[8],笔者边实践边总结边订正,最后认为以下几个步骤对于上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流程图
1.平台选择。线上教学平台的选择要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选取学生熟悉的软件或者容易上手的软件,辅以教学管理平台,用于记录学生的线下学习过程。本课程采用的是腾讯课堂与课堂派。
2.上好第一堂课,规范网上教学秩序。“破冰课”对一门课的学生心理调适很重要,特别是学期开头的第一堂课。它可以破解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使学生放松并变得乐于交往和相互学习,为后面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疫情防控期间的破冰课更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可以谈论健康生活、生命观念、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献身精神、责任担当、国际理解、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等思政话题。除此之外,由于线上教学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生事物,因此,要介绍与课堂教学不同的学习方法、评价方法。本课程以关心学生的健康为话题引导,谈论了有关疫情的相关英语词汇和简单防护知识后,引导学生对在线课程有个心理准备。之后介绍了这门课程的在线学习方式和方法,并对学生交代了“class policy”,对他们的学习活动提出要求。这些做法有利于规范网上教学秩序,让学生知道学习方式的变化和不同要求,以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整学习行为状态,规范学习行为,以便达到本门课程的在线教学评价要求。
1.输入阶段。语言材料的输入方式:网上教学基本不考虑视频资料,学生流量问题、网络技术层面的卡顿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因而,输入阶段以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为主,辅以一定的音频材料;由于本门课程使用的《流畅英语口语课程》是外教社引进的英国著名教育出版机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全球畅销教材INSIDE OUT,教材文字材料量大,丰富,且话题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均能有话可说,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口语训练与阅读、视听、语法、词汇等内容紧密融合,相辅相成,在全面训练英语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材料完全符合输入条件。但由于语言材料量大,不可能在直播课堂呈现,因此提前发布语言材料让学生学习就成为语言输入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步骤。教师通过让学生提交预习笔记照片的方式来监控学生的语言输入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笔记发现他们在语言材料学习过程中记录下来的词汇表和难点。但由于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直播课堂的重难点,教师需要克服合班教学学生数量多,工作量大的特点,使用大量时间去浏览预习作业。另外,教师对预习作业的批阅也涉及到学生投入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网络学习的投入度与教师的及时反馈有很大的正相关,所以,这一步虽然费时费力,但万万不可省略。特别是对自主学习能力自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否则,学生会慢慢失去关注度和投入度。这也符合大卫西沃特的“持续关注”远程教育理论。另外,教师也可以把批改预习作业当做师生之间一种静态的互动。看到每个学生的预习笔记,每个学生在笔记里的提问,教师在批改反馈中的一一回答,都是一种有效互动,且具有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特征。直播课程中,呈现在PPT上的语言材料主要是有的放矢的难点讲解和适当的归纳总结,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解决语言输出的问题。PPT力求画面简明,文字清晰,以便学生在手机上也能清楚地记录笔记,掌握要点。适当插入相关图片,图片尽量吸引人,有视觉冲击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辅以适当提问以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目标达到的程度。
2.输出阶段。如果说输入时充分条件,则输出是充分必要条件。输入是静态的,目标就是理解和掌握语言词汇和规则等要素,它必须通过输出才能达到语言的运用层次的高级目标,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系统。如果不重视输出,就会造成语言学习者说写能力较弱,特别是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作为一门口语课程,输出阶段的重点是设计语言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或是更多地谈论自己的实际状况和想法。因此,输出阶段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从知识和情感两方面充分“参与”,要根据克拉申的“此时此地”原则,设计互动性和开放性很强的口语话题,鼓励学生讲身边或自己的真人真事,从而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有效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度。但比起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这些口语输出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口头)、角色扮演很难在网络上实现,即便是可以,效果也远远落后于面对面交流。另外,由于技术的限制,连麦很费时,导致学生口语实践时长和机会都大大减少,教师对语误的纠错也受到了时间限制,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削弱。口语输出技巧中的起到辅助理解作用的身体语言也用不上,导致学生交际困难,这也是网络语言教学的一大弱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1.观看回放。每次上完课后,教师可以观看课程回放,发现直播课堂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去除有效性差的教学活动,改进直播效果不做的地方,为下次直播做准备。
2.倾听学生反馈意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受益人,因此,多倾听他们的意见,从他们的角度来完善学习体验也是一项很好的教学反思活动。
3.单元测验检验教学效果。每个单元完成之后,或者直播课复习阶段,可以适当设计小测验环节,以便检验教学效果,只有教学目标达到了,才能说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总之,这次在线教学是一场教育技术运用的大演练,对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有教学设计层面的。今后的网络在线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在线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面授的搬家,也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学平台也不是一个简单地呈现学习内容的工具,而应是一个知识建构的工具。北师大李芒教授[9]提出教学的关系论。他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关系,倡导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人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方式。认为“如何教”是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教育技术应重点研究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设计与实施”。西北师范大学的郭绍青老师[10]也指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任何在线教学的核心,在任何情景下均可实现,与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无关”。因此,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把精力用在良好的教学设计上,才能把教师、学习者和技术较好地结合起来,为学习者最终的知识意义的建构创造支架性条件。教师应发挥好“支架”作用,引出问题框架,让学生去探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引导者,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引深”,使用相应的提问策略。简单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适时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保持正确的探索方向,策略性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技术”,只需考虑在教学平台和技术的选择上,应秉持“易求易得”的原则,如果复杂繁多,平台跳转过多,反而容易形成学习障碍和干扰因素。
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不只是对教师来说是新鲜事物,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学生新鲜感就会逐渐消失,倦怠感随之产生。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增加一些刺激学生投入度的因子,如适当增加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增强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增加教师反馈的力度和频度,用教师的持续关注来影响学生的投入度。其次,教师可以使用激励策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线学习和互动。口头激励,书面表扬,分享优质作业,奖励虚拟奖品等都是可行的方法。另外,教师需要形成高度结构化的教学过程,通过规范的有规律地教学活动,让学生周而复始地形成良好的学习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投入度。
远程教育专家Moore用两种方式描述了自主学习。前者寻求教师对话,以进一步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独立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把握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帮助主要是更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direct me in my learning task)(1972:81),而后者寻求教师帮助是依赖式的。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所形成的“你让我学”的心理取向很难迅速转变为“我想学,我能学”的心态,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在网络环境下缺乏学习过程监控,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学是教师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目标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元认知技能训练,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在自主学习内容基础上安排一些小的学习任务,如制作思维导图、列举生活中的案例等,增加学生的认知存在。此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自主学习的本质,即学习不是在没有支持的独立状态下进行的,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进行的。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不谋而合,即“知识是主体与环境(包括教师、学生和学习材料)不断互动的结果”(杜琼英[3],2000)。因此,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在因素,也不是内在因素,而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积极的相互作用是学习的关键。通过在线论坛交流和线下小组讨论,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所学知识,丰富认知结构,相互配合,对情感、态度等方面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增加社会临场感。
在线教学设计不仅要根据学习目标设置好教学内容和活动,还要把教学管理、学习监控等环节也考虑进去,算作教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应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常规工作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记录,做到不定期随时检查,并且要做到位,不能流于形式,并给予学生较为详细的反馈意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监督,有记录,并适当将学习行为数据如视频观看时长、发帖量和字数等纳入学习评价体系。作业互评和论坛答疑也应纳入平时成绩考量。教师还可以发挥考试的监控作用,可以是直播课中的小练习,也可以是单元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做到以查促学,以查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