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因素对聋童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1-10-11 04:26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聋人心理品质手语

王 敏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261021)

一、引言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物质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家庭语言环境等,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学业成绩、学校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普通儿童一样,聋童承担着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此外,由于听力的差异性,他们还面临着语言习得、身份认同、社会适应方面的特殊性。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聋童一生的发展轨迹。作为聋童最早接触、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聋童发展的结果,还深刻影响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聋生开朗、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这些积极品质能够帮助聋童正确看待自身残障、建立恰当的身份认同、抵御社会环境中的负面评论,从而健康发展。那些家庭环境不良的聋童往往会面临身份认同混乱等状况,甚至会出现不良行为。

因此,本文综合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聋童第一语言习得、身份建构以及学校适应的影响,探求其对策,使家庭因素在聋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良性发展。

二、家庭环境因素对聋童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影响聋童的第一语言习得

作为交流工具,语言对个体生活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聋童出生后听/看到的第一个词一般是来源于父母,几乎在家庭语言环境中度过了个体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形成时期,也正是这些家庭语言奠定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基础。由于听力损失,即使有助听设备,绝大多数聋童在复杂的环境中依然存在障碍,他们听不清嘈杂环境中的声音或陌生人的话语,这对聋童有声语言的习得存在重要影响。而语言和个体身份认同息息相关,恰当的语言观有助于聋童建立正确的身份认同,有利于聋童的社会适应。因此,家庭语言环境为儿童语言发展设定了基本框架,影响着聋童的语言实践。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手语(自然手语)是聋童的第一语言。手语习得也有关键期,错过关键期,聋童手语的表达能力会受到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是聋人的孩子,其家庭中会使用手语,聋童处于手语环境中,能够自然习得手语。健听家庭中,聋童可能是唯一的聋人,其他家庭成员是健听人。家庭主要使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聋童处在口语为主的家庭语言环境中。而且,大多数健听父母在最初阶段难以接受自己有一个聋孩子,他们热衷于口语康复,期望通过各种方法让聋童掌握有声语言,让孩子开口说话。另外,大多数健听家庭对手语、聋人持有消极态度,甚至阻止孩子接触手语、使用手语。数据表明,93%的聋童出生在健听家庭中,他们处于这种唯口语观的家庭语言环境下,导致聋童否定手语,错过手语学习关键期,聋童很可能终生无法习得手语,影响聋童的第一语言习得。

(二)家庭环境影响聋童的身份建构

个体身份建构是一个过程,既受到个体与所处的特定情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对其身份主观认同的影响。因此一个人建立起何种身份,不仅有赖于个体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更受到周围人群对他的影响。前面提到聋童的父母多数是健听人,诸多健听家长会站在听人的角度教育聋童、要求聋童、描述社会生活与工作等。聋童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受到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聋童自身倾向于建立听人身份。再者,聋童通过与周围人群的互动建构自己的身份。生活在健听家庭中的聋童与听人接触更多,很少有机会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其他聋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聋童更可能一直以如何成为说话清楚的“听人”为终极目标,远离聋人身份。

然而,听力损失导致的有声语言习得困难使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听人社会,时间一长,他们将会进入“游离”状态,难以自我定位,产生“我是谁”迷茫,身份构建混乱。而且,从长远来看,建立起聋人身份对聋童个体的社会适应、婚姻、就业等众多方面更为有益。聋童个体无法建立起合适的身份,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三)家庭环境影响聋童的学校适应

学校适应指学生在学校里参与学习等各项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动态过程,表现在人际适应、学业适应等方面。出生于聋人家庭的聋童,其适应能力要优于出生在听人家庭的个体。多数聋人父母会营造一个聋人自立自强、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环境,以积极地聋人观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接受聋人身份,培养他们自信的心理品质。而健听家庭中的聋童,多数父母会从健听人角度教育孩子,期望他们能够回归主流社会,最终形成健听人优于聋人的家庭环境。这些家庭中的聋童会全力学习口语,使用有声语言交流,积极向主流社会靠拢,远离聋人群体。但由于听力损失、信息无障碍建设不完善等原因,他们无法达到父母与自身的期望,久而久之,致使他们失去信心,变得自卑。如果一个聋生无法接纳自己,那么他也很难认可其他聋童,他们甚至会拒绝与其交往,无法获得群体归属感。学生学校适应受心理资本的影响,生活在聋人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可能拥有自信、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生活在听人家庭环境中的聋童更可能出现不合群等问题。此外,一些随班就读的聋童也会“回流”到聋校,当他们进入聋校时,聋校环境需要他们建立起聋人身份;然而长期生活在主流社会中的聋童往往更认同听人身份,这种身份上的矛盾对他们的学校适应产生消极影响。

三、促进聋童健康发展的对策

家庭环境对聋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环境影响聋童的语言习得、身份认同和学校适应,而且这三个方面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因此,家长要更加重视家庭环境建设,进而促进聋童健康发展。本文从如下三个方面提出促进聋童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家长要树立恰当的语言观,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许多听人家庭的父母会采取各种康复方法让孩子开口说话,结果往往达不到父母期望的效果,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即使聋童与听人交流时使用口语;但当他们和聋人互动时,便自然地使用手语。所以,自然手语是聋童自然、合适的语言,聋童需要通过自然手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因此,家庭要树立恰当的语言观,根据儿童残余听力和口语的情况来选择家庭语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家庭语言规划。其次,家长也要学习手语,使用手语和聋童进行沟通交流;在家庭中创设手语学习环境,引导聋童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手语,在手语习得的关键期掌握手语,建立聋童早期的语言基础。最后,父母也要意识到聋童最终更有可能回归聋人社会,而良好的手语沟通能力是聋童个体能否融入聋人群体的前提。所以家长要权衡口语和手语对于聋童未来生活的影响,为聋童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二)家庭成员要接纳聋童,引导聋童建立聋人身份

聋童的身份建构受到内外双重机制的影响,作为影响聋童身份认同的外部机制,家庭要形成平等、接纳的家庭环境,正确看待聋这一生理现象,多与儿童谈论该身份的习俗,教授作为该身份人应当使用的语言等,让聋童感受到平等、尊重。因此,父母要多了解聋人的语言和文化,建立起对聋人的认同;同时,营造利于聋童建立聋人身份的家庭环境,家人之间使用手语交流,结交一些聋人朋友,为孩子提供接触聋人与聋人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更了解聋人,对聋人身份形成积极地认识。

父母认同并使用手语,增加了亲子间交流的可能性、有效性,提升亲子间的亲密度。亲子关系融洽,更有益于聋童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家长以此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促进聋童的身份建构。

(三)家长要培养聋童积极心理品质,促进聋童学校适应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聋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以及人际交往等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聋童一起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给予聋童支持和鼓励,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如听障儿童在某些环境中可能会感受到他人异样的眼光,如果父母能真正接纳聋和聋人,他们会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当孩子在日后生活中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够坦然对待,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聋童所获得支持与积极地应对方式都有助于聋童的学校适应。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则容易致使聋童以自卑等消极态度来应对学校适应中出现的问题,这不利于聋童的学校适应,更不利于聋童将来的社会适应。

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孩子表达也是舒缓情绪的过程。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适应中面临的困难,更加全面准确的知晓孩子的适应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也为孩子提供与父母共享情绪的渠道,这样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四、结论

家庭环境作为个体最先接触到的生态系统,在聋童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聋童的家庭环境深刻影响着其语言习得、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选择、过程及结果。大多数聋童在聋校读书,进入聋人院校,而且在最终融入社会时,也是进入聋人群体。许多成年聋人表示:在聋人群体中,他们很快乐,彼此之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可以了解表达的意思。所以,家长要明确多数聋童最终的归属是聋人群体。因此家长要立足于聋生,为他们营造适合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因素能在聋童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家庭教育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聋人心理品质手语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