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为导向的音乐类基础课程改革与重构*

2021-10-11 04:26王广国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音乐学基础课应用型

王广国

(广西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音乐基础课是一门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只有先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扎实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在专业上的高度。音乐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计算机音乐》《艺术概论》《中、外音乐史与名著欣赏》以及《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等。

一、音乐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地高校纷纷转型,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适应形势要求,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也开始探索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大多数院校在音乐学基础课程改革方面进展缓慢,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音乐基础课程体系在结构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音乐基础类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建立是否合理,专业能力是否全面,进而影响到培养对象是否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在音乐学专业基础课程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一些实用性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比太低,而有些理论课程过于臃肿或者多余。例如《复调音乐》这门课原本是属于作曲及作曲理论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很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仍然开设这门课程,这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但学习难度大,而且实际运用的机会并不多,完全可以取消这门课。相比之下,实用性较强的一些课程开设量不足。例如,根据地方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在基层文化部门以及中小学、艺术培训类行业工作的学生占多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设针对性的实用课程,如《舞台艺术》《群众文艺活动设计与策划》等等。不过,对于专业课程的调整也不能极端化,毕竟各专业理论课程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完善专业知识架构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我们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音乐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吸收新的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知识更新落后,教学方法死板,理论脱离实际,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设计应该既要考虑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实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生源质量以及整体接受能力。但是在有些地方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计划中,比较复杂的非常规节奏及旋律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而这些内容的知识在日常实际运用中很少会用到,有些知识理论性过强而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不大。选择这类的教材不但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3.教学重点不突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未体现出音乐基础课的基础性作用

鉴于音乐基础课的课程性质与要求,我们首先应在设计音乐基础课的重难点方面突出其基础性作用。从现在各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现状来看,音乐基础课程学科孤立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使得专业基础课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觉得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仍以《视唱练耳》这门课为例,如果在课程设计上加强对多声部作品的训练,那将对《合唱课》在多声部思维训练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训练效率以及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同样,如果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加强对各种不同地域风格的视唱作品的训练,那么对于《声乐课》的学习也会起到直接的支撑作用。再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为例,由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乐曲主要以中、小型结构的为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该重点突出三段曲式以下(包括三段曲式)的曲式结构类型,对于学生在学习主干课过程中正确理解和掌握作品会更有帮助。其次,我们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比如《歌曲写作》这门课,应适当增加写作实践环节比重,多给学生动笔写作的机会。再次,在课程内容上还应突出实用性。例如,在《和声学》这门课的内容设计上,可以适当加入较为实用的民族和声,流行和声以及简易的键盘和声知识,以满足专业上的实际需求。

二、音乐类基础课程改革与重构的方向及重点

音乐类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属于音乐类人才培养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关乎音乐类人才培养的引领方向,因此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必须要非常谨慎,并且要经过科学论证。课程改革的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应用为导向,科学规划学科结构和比重

培养应用型的音乐人才,就要从社会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计划。那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呢?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就业反馈机制。通过对整个音乐行业产业链进行调查,了解行业需求与发展趋势,科学地进行行业人才需求预判。还可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抽样追踪,以获得更加直接的信息反馈。根据这些反馈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其次,因材施教,建立灵活的培养计划。基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专业兴趣和特长,可以在课程结构上灵活设计,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避免人才培养的一刀切模式。再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现有资源优势。不同高校的办学条件都不完全相同,同质化、趋同化的培养模式不但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特色,而且造成现有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地方院校中也有很多具备各种专长的教师,比如有的教师擅长电脑音乐制作,但是,由于很多院校没有开设录音艺术专业,因此,有很多想学电脑音乐技术的学生却没办法学习。这既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无法培养出有竞争力的、具备一专多能能力的人才,其实即便没有条件开设录音艺术专业,也完全可以以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门课程。像这样把培养方案教条化的院校比比皆是,这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尽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但至少应做到在现有条件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增强课程体系的内部联系,促成学科一体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也有很大的缺陷。最突出的是,容易忽视各个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技能课如果只讲技能而忽视理论,这样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高度。同样,如果理论课只讲理论而忽视实践,往往变得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学科之间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将整个知识体系串联起来,根据专业课的需求来调整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结构与比重,才能发挥专业基础课程最好的培养效果。比如在视唱练耳课程设计中,融入更多多声部训练理念,可以增强学生的多声部掌控能力,对合唱指挥的把握就会更加轻松。除此之外,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也不能忽视某些具有隐性作用的课程,例如音乐鉴赏课、艺术概论等,起作用虽然不像唱、弹、跳那样外显,但是它的影响是内在的、深远的。

3.突破传统课程模式,建立健全实践平台

从当今各高校的音乐类人才实践平台和模式来看,大部分局限于传统的音乐表演类以及音乐教学类岗位。但是,放眼整个音乐类行业产业链,早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眼光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模式的话,无异于刻舟求剑。这也是造成现在就业形势中的怪异现象,即,传统领域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就业困难,而音乐产业的其他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却人才匮乏。人才资源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整个音乐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另外,在教学形式上也应该兼收并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语境下信息共享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音乐类基础课程的改革应该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改革的思路应该与时俱进,尊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应用为导向,结合当地自身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并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建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对打造健康的音乐产业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音乐学基础课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与时偕行:当代藏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实践与运用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