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攀
统编本教材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单元的导语中明确了语文要素。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文本解读中也应以语文要素为导向,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单元整体,明确编排体系
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整体,在一条清晰的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这需要教师从单元整体入手进行文本解读,树立单元教学观。
纵观1~6年级的教材,很多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层层推进。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应详细解读关于阅读速度的构建体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其实统编本从二年级上册就开始训练学生学会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二年级下册要求有所提高,要求默读课文,不要指读;三年级上册专门在第八单元安排了“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进行系统的训练;三年级下册开始,在课后习题中“默读课文,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频率有所增强。到五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一个策略单元,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明确了编排体系,我们还要继续对本单元进行详细解读。本单元一共安排了《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有明确的阅读策略,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具体见右表)。
从上表中就可以看出,四篇课文紧紧围绕“提高阅读速度”这一语文要素整体推进,每一篇课文的训练点都是在前一篇课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从整体入手,明确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二、关注课文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文本解读首先就要关注内容,读出作品的基本含义,尽可能准确地弄清楚作者试图表达的情感。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紧紧围绕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去感受安徒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家境贫苦、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的凄美故事。这篇童话是安徒生根据朋友寄给他的一幅图画而展开的想象,以此表达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根据这一写作意图,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抓住“可怜”一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当学生找出答案之后,教师可以再根据课文后的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临死前经历了哪些幸福?”
当学生找出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之后,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真实状况是‘可怜,而一切的‘幸福都是幻想,这些其实都是安徒生的想象,那么安徒生这些想象的意图是什么呢?”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关注,以问题的方式步步推进,就能知道安徒生是要通过这样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满腔愤怒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明明是冻死的,死前应该是很痛苦的,为什么文章中却写小女孩嘴上还带着微笑呢?”这一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这一悲剧的伟大之处。
关注文本内容,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一步一步走进文本深处,和作者的心一起跳跃,去揭秘作者写作的真谛。在这样的阅读中学会抓关键词、关键句,提炼关键问题,可以使语文要素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解读课后习题,明确教学依据
统编本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设计,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提示了教学的思路,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阅读古典名著到底有哪些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对课后习题的解读得到答案。《草船借箭》课后有四道习题:(1)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文后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4)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这四道题是紧紧围绕语文要素来命题的。细细解读,可以从中得出四种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一是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是通过已有的知识加深对名著的认识和思考;四是结合原著进行学习,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课后习题的解读,教师能够准确地找到语文要素的落脚点。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1.了解学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说说他们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草船借箭》。
2.初步感知,了解故事
借助课题,提出问题。(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借箭?有没有借到箭?)默读课文,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品词析句,分析人物
朗读课文,用思维导图画出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用不同符号画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思考:文中诸葛亮说的话很多,但只有一处是“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曹操谨慎多疑,笑鲁肃忠厚老实,笑周瑜心胸狭窄,笑自己神机妙算。)
4.对照原文,感知语言
默读“阅读链接”,与课文对照,说一说原著在语言上的特点。(语言精练,如课文中“箭好像下雨一样”,原著僅用四个字:箭如雨下。)
5.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学了课文,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又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了解魏、蜀、吴三国局势及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四、落实核心素养,明确语文导向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本单元《穷人》一文时可以抓住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来设计教学。“‘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显然后面还是有故事的,作者只是有意留下了“空白”,这无疑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发挥想象,思考渔夫和桑娜还发生了什么故事,两人彼此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比如,渔夫吃惊地说:“没想到你已经把孩子都抱过来了。”桑娜忐忑地说:“事先没有经过你的同意,你不会怪我吧!”……
这样的小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渔夫和桑娜善良品格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表现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一个小小的练习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学生写完小练笔之后,可以再进行角色朗读,这就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其次,学生练笔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再次,学生通过练笔感知渔夫和桑娜的善良品格,这是对学生人性美的培育。
文本解读最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我们要着眼于语文要素,多元解读文本,并把有效的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月湖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