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芸
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教师如何具有针对性的在短暂的课堂中做到最高效率的对同学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成为了新课改视野下需要深思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存在着一个困境也就是学生到底什么不懂、什么需要解答,因此围绕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形成一个对不同学情高中学生都有效果的学习方式改变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应该实现的转变及转变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从为什么要立足于学生角色转变来看,这是为了更快实现有效教学,深入贯彻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出发的。有效教学来自于20世纪西方教育运动,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涉及到师资、设备等多方面的限制,中国在过去的很多年中一直想要实现有效教学,但是却未必达到了理想水平。而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时间里,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水平也随之发生转变,不仅教师个人素养获得了飞速提升,教学教具也发生了转变,如何深入贯彻核心素养,把传统课堂转变成具有高效率的有效教学课堂,实现师生互动、问题深入、学生思考,成为突破当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关卡。
其次,立足学生来实现有效教学有助于贯彻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贯通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如果仅凭传统教学中师生少有的互动是很难让学生深入融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存在严重的割裂感、陌生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巩固,加强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去思考问题,以问题培养兴趣,以问题贯穿历史时间轴,以问题启发爱国情怀,自主自发的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产生连贯性的主动培养。以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在课前即做好导学案以及问题生成单的布置,同学们会对于为什么中国和英国在经济地位上发生了变化、闭关锁国对于战争爆发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产生疑问。紧接着围绕着中国为何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为主要线索,把学生产生的问题筛选出重要问题、创意问题以及典型问题,分小组提前进行资料搜索,课中让小组成员们在讲述到鸦片战争爆发的缘来、鸦片战争爆发的过程、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等环节中,通过自己搜集的材料结合教材做综合性表述。在这个搜集、表达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自然而然的发现一些通过讲述往往会稍显冰冷的史实,自内而发的产生家国情怀,对于鸦片战争后数百年内中国的悲惨遭遇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是要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和他们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符合的学习模式。主要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大环节,全面考虑到从课前预习产生疑问,课中通过老师讲解以及自身思考如何解决疑问,课后是否可以通过学生彼此互动升华课程问题。因此建议主要分为三大类,在此进行浅析:
一、课前要构建课前问题生成单
传统教学中更多的是老师完成授课的前置所有环节后,学生们再进行思考。但是随着课堂角色的变化,应该把发现问题的角色交回学生,让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方式又分为预习中提出问题以及预习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有系统的方式反馈给老师,老师在课前做好本节课内容讲述的调整工作,经教学过程中多方分析得出,有两种方式能够采用。首先,可以在每个不同的学科设立相应的问题生成单。问题生成单中囊括了学科、班级、姓名、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前装订成册交予老师,然后由老师进行检查和总结。
第一种是针对单人的问题生成单,在问题生成单中包含了关于学科、班级、姓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逐一点评包含内容。该方法旨在记录同学们预习的当时产生的问题,并且及时反馈给老师,让老师了解同学们预习中对课本内容疑惑的地方,便于因地制宜的补充相应知识点,做到有效预习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培养同学们学会选问题的能力。可以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长组织成员进行探讨,总结出本组同学的问题,然后生成问题单,把重复项过滤,重复项也就是大家共通的疑惑之处,并且最后选出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或者在课前告知老师。
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课为例,提前发放问题生成单给每一个同学,同学们在经过读书、做笔记、做导学案等多种途径的预习后,会对自己即使认真预习也不太能理解的地方产生疑惑,比如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什么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地位,以及进化论和中国革命到底有什么关系等内容。由于不同学情的同学对于预习内容掌握深浅不一,所以会提出很多关于《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这一课不理解的地方,这些问题或者富于个性化或者更重要的富于共性。这种共性也就是在预习过程中很多人都产生疑惑并且也许没办法独立解决的地方,也就成为课堂中老师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把这种共性和个性筛选分类,最后串联成一堂课的线索,能够更高效地培养同学们历史解释、史料分析等核心素养。
二、课中要培养同学们的有效表达能力
传统课堂中往往是老师一个人讲满整堂课,学生是否听进去,听了多少不得而知。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要培养同学们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也就是历史解释,不仅是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能够做到角色互换,从讲台下走到讲台上,独立自主的有效表达出自己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时间线索的解释与梳理,既能娓娓道来的同时又能深化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建立培养学生有效表达的活动机制以及评价体系。
有效表达能力的培养涉及到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課内和课外应该相结合,并且需要和同学们的兴趣和特长作为基础,并不应该强硬的通过教师划分类别,而是自主讨论后进行组织研究,在老师、同学们面前进行展示,进行有效的评分同时给予适当的分数,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建立专业严格的评价体系以助学生产生参与感和荣誉感,做到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让同学们出于兴趣使然提升能力并最终反馈到课内外学习能力中。
以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由于朝鲜东学党起义点燃了中日之间的导火线,中日双方先后经历了辽东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数个阶段,其间更是出现了诸如邓世昌等爱国将领,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人物。但是由于事件过程的复杂性,如果学生不事先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战争示意图进行预习,那么极为复杂的战争从陆战到海战等变化过程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观察过后,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独立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派部分小组成员上来全部或者分段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最后老师对于学生的表述进行评价,纠正其中存在的误差。这样通过有效表达,深化对于该课程知识点中战争爆发过程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