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冬 牛 畅 张 帅
大约20%乳腺癌患者术后会发生淋巴水肿,表现为上肢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严重者可致终身残疾[1]。淋巴水肿多是由于在乳腺癌手术中清扫腋窝淋巴结时,破坏淋巴管网导致上肢淋巴回流受阻,使滤过压增加,大量液体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导致上肢水肿[2]。氢氯噻嗪具有利尿排钠的作用,可减轻患肢淋巴水肿[3]。淋巴水肿在中医上属于“水肿”范畴,多因患者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治疗的基本原则为通络利水消肿、益气活血化瘀[4]。丹红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缓解炎症性水肿等作用,可缓解上肢淋巴水肿[5]。本研究主要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氢氯噻嗪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患者96例,年龄为35~73岁,平均为(52.75±7.28)岁,上肢淋巴水肿病程为6个月~3年,平均为(1.49±0.47)年,患病部位:左上肢59例,右上肢37例。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并且均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放疗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患肢周径较健侧增粗大于2 cm;患者预计生存期≥6个月。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衰竭、精神疾病等患者;急性淋巴管炎患者;乳腺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术后腋下肿瘤组织残留;对本研究所有药物过敏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入选的96例患者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年龄为35~72岁,平均为(52.69±7.24)岁,上肢淋巴水肿病程为6个月~3年,平均为(1.53±0.49)年,患病部位:左上肢28例,右上肢20例。治疗组年龄为35~73岁,平均为(52.81±7.32)岁,上肢淋巴水肿病程为6个月~3年,平均为(1.45±0.45)年,患病部位:左上肢31例,右上肢17例。2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氢氯噻嗪片,2片/次,2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40 ml/次,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1次/天。2组患者持续治疗30 d。
水肿程度分级: Ⅰ级为轻度水肿,患肢活动尚可,肿胀仅局限在上臂,患肢指压时有凹陷,抬高后可消退;Ⅱ级为中度水肿,患肢活动不利,没有凹陷性水肿,指甲、皮肤改变,毛发丧失,肿胀累及到前臂;Ⅲ级为重度水肿,肿胀累及到前臂,疼痛剧烈,皮肤皱褶、增厚,呈象皮肿样改变,患肢活动受限。2组患者根据水肿程度评价临床疗效。显效: 症状完全消失或水肿程度分级降低1个级度以上;有效:水肿有所减轻,但水肿程度分级降低小于 1 个级度;无效: 水肿程度加重或水肿未减轻。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患侧臂围:治疗前后测量2组患侧上肢臂围,上肢上臂中点的周径,并计算上臂周径差值。中医症候积分[6]:治疗前后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2组肢体麻木、上肢水肿、疼痛等症候进行评分,根据2组症候严重程度评分为0~4分,评分越高症候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分[7]:治疗前后采用Karnofsky(KPS)量表评价2组生活质量,评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CRP水平。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选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选用t检验。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38/48)(χ2=5.165,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2组治疗前KP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KPS评分比较分)
2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肢体麻木、上肢水肿、疼痛等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组治疗前上臂周径差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上臂周径差值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上臂周径差值比较
2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6、CRP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见表5。
表5 2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比较
上肢淋巴水肿属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与手术所致周围淋巴管发生损伤联系密切[8]。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过程中,腋窝淋巴结清扫、锁骨及腋窝上下区放疗容易损坏腋窝的正常生理结构,从而损伤或阻塞淋巴管,致使上肢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不能充分进行引流,使组织间液中蛋白质水平升高,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导致上肢水肿[9]。由于患侧上肢淋巴的回流受阻,血管内蛋白漏出,引发上肢慢性炎症,从而导致皮下组织和淋巴管纤维化,使关节周围组织的活动性降低、上肢重量增加[10]。 该病虽然无致命性,但是可引起活动受限、患侧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氢氯噻嗪是一种噻嗪类利尿剂,可通过增加集合管和远端小管的 Na+-K+交换,起到利尿排钠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肢淋巴水肿[11]。该病在中医上属于“水肿”范畴,多因患者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气虚可致血瘀。乳腺癌经术后耗气伤血、损伤脉络,使邪实者更实、正虚者更虚,气虚致血行不畅,加重脉络瘀阻,血不利则为水;且气虚致水液停滞,溢于肌肤而形成水肿[12]。 故该病水湿、血瘀为标,气虚为本,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为通络利水消肿、益气活血化瘀。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红花、丹参等,每100 mL包含丹参素 20 mg,丹参中的丹参酮 ⅡA磺酸钠可扩张侧支血管,从而改善缺血区血流量,使缺血后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组织等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丹参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可减少水肿[5]。丹参中的有效成份为丹参素、丹参酮 ⅡA 磺酸钠,可抑制体外血栓的形成 ;丹参可增加外毛细血管网开放的数目,使收缩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扩张,从而加快血流流速,消除肠系膜血液瘀滞,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并且可激活纤溶,抑制凝血;丹参还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13]。
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提示联用丹红注射液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丹红注射液具有改善微循环、缓解炎症性水肿等作用密切相关。2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提示联用丹红注射液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组治疗后肢体麻木、上肢水肿、疼痛等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提示联用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中医症候。2组治疗后上臂周径差值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提示联用丹红注射液可缓解上肢淋巴水肿。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多与手术所致周围淋巴管发生损伤联系密切,机体中TNF-α、IL-6、CRP等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14]。2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提示联用丹红注射液可缓解机体炎性反应,可能与丹红注射液具有抗炎作用相关。
综上所述,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氢氯噻嗪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