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诱导干预在门诊肌内注射患儿中的应用

2021-10-09 08:28戴凌敏王佳芬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9期
关键词:恐惧诱导护士

刘 颖,戴凌敏,王佳芬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市201100)

当药物不宜口服或无法口服药物时采用肌内注射,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疗目的[1]。因儿童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对医院环境、注射器具及医护人员产生恐惧、害怕、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出现抗拒、哭闹行为,进而影响患儿注射治疗配合度,虽可强制执行,但极易对患儿造成心理伤害,另外,剧烈挣脱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2-3]。故在患儿肌内注射时进行积极安抚,可缓解负性情绪。兴趣诱导尊重患儿个性,从患儿需求出发,利用患儿兴趣爱好进行诱导,是一种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手段[4-6]。目前,在儿童注射时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众多,但将兴趣诱导法用于调节患儿肌内注射心理状态报道较少[7]。2019年6月1日~12月1日,我们对50例门诊接受肌内注射患儿实施兴趣诱导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取同期收治的100例门诊接受肌内注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监护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②年龄3~12岁者;③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状态尚佳,无昏睡表现者;④1 d内未用镇静或镇痛药者;⑤无危重症者;⑥无严重性先天性心脏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54.00%)、女23例(46.00%),年龄(7.86±2.23)岁;疾病类型:呼吸道感染31例(62.00%),消化道疾病14例(28.00%),过敏性皮疹5例(10.00%)。观察组男26例(52.00%)、女24例(48.00%),年龄(8.11±2.30)岁;疾病类型:呼吸道感染29例(58.00%),消化道疾病15例(30.00%),过敏性皮疹6例(12.0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护患关系建立。由护士主动与患儿及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拉近护患距离,并了解患儿性格和监护人对注射治疗认知水平,为选择后续交流方式进行铺垫。②环境布置。墙壁粘贴卡通贴纸,摆放无医疗危害的布偶或玩具,室内播放音量合适的儿歌,将注射环境布置的活泼、温馨有趣,避免患儿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③监护人配合操作。与监护人进行沟通,详细告知肌内注射相关注意事项,获得监护人的理解与支持,提高监护人协助性和准确性。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兴趣诱导干预,依据不同年龄段患儿认知发展阶段特点进行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3~6岁。此年龄段患儿具有独立性,对周围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与人交流、做游戏,因此,可以选取兴趣游戏干预法如准备玩具注射器、听诊器等与患儿进行治疗游戏,消除患儿对治疗器材的恐惧;播放“大耳朵图图”“熊出没”等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吸引注意力;护士以兴趣为出发点,向患儿提问“幼儿园里面有什么有趣的事?”“最好的朋友是谁?”等,分散患儿对穿刺操作的注意力,避免产生焦虑情绪。②7~10岁。此年龄段患儿进入小学阶段,逐渐形成鲜明的性格与特征,在心理上活动中意识占主导地位,通过思考判断好坏、对错、善恶,情感与情绪表现不予控制与修饰,易于沟通交流,故护士需要耐心、温柔的交流方式,向患儿解释“为何要打针?”“打针有多疼?”“怎么配合护士姐姐打针可以不疼?”,帮助患儿在心理上对注射进行好坏判断;另外,此阶段患儿喜欢合作和竞争,希望获得赞许,向患儿播放其他患儿注射时勇敢的视频,鼓励患儿成为榜样;准备卡通贴纸、小红花、小红旗,告诉患儿积极配合护士即可获得喜欢的奖励,利用虚荣心刺激患儿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③11~12岁。此年龄段患儿生理与心理情绪波动大,护士在进行交流时慎重选择方式,此阶段患儿心理产生成人感,探索行为标准,希望拥有一定权力、转变社会角色,护士应将患儿作为主体,沟通时语言简洁易懂并配以图文手册解释注射相关要点,给予充分尊重和鼓励如“你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一定要坚强勇敢,给后面的弟弟妹妹作榜样”;告知并引导患儿表达不安情绪,按摩肌肉,帮助放松,耐心安抚并缓解患儿恐惧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穿刺时间:以备齐用物开始至拔针停止计时,以中间时间为穿刺时间。②心理状态:采用斯宾思儿童焦虑量表(SCAS)[8]评估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焦虑程度,共33个条目,每个条目为0~4分,评分诊断界值为48分,评分越高表示焦虑情绪越严重。③治疗配合度:依据患儿注射表现分为良好、一般、差3个等级,以患儿无哭闹、抵抗行为、肌内注射顺利为良好;以患儿有轻度哭闹、抵抗行为、肌内注射顺利为一般;以患儿出现严重哭闹、抵抗行为、肌内注射需要他人协助完成为差。治疗配合率(%)=(良好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④舒适度: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Wong-Baker)[9]和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10],评估注射中和注射后30 s患儿舒适度。Wong-Baker总分为10分,其中0分为无疼痛、2分为有点痛、4分为轻微疼痛、6分为明显疼痛、8分为严重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见图1)。FLACC包括腿部活动、面部表情、可安慰度、哭闹、体位5个维度,对患儿舒适等级进行评估,每项0~2分,各项分数之和即总分,0分为舒适、1~3分为轻微不适、4~6分为重度疼痛、7~10分为严重疼痛或不适(见表1)。

图1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表1 FLACC评分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时间比较 观察组穿刺时间(4.43±1.26)min,对照组穿刺时间(6.37±1.95)min,两组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8,P<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SC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C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配合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配合度比较

2.4 两组Wong-Baker、FLACC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Wong-Baker、FLACC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肌内注射比口服法起效更快,与输液法相比耗时短、痛苦少,在国内外家属中认可度与接受度较高[11-12]。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大部分患儿在注射前和过程中出现哭闹、抵抗行为,这与患儿认知和心理承受水平较低导致害怕、恐惧、焦虑情绪有关[13-14]。情绪与人的痛阈值密切相关,焦虑情绪越重,机体痛阈值降低,对疼痛越敏感,反之,心理状态越好则对疼痛越不敏感[15-16]。因此,应选择有效护理方式,缓解患儿对肌内注射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减轻患儿注射疼痛,对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与舒适度具有临床意义[17]。

儿童处于成长初期,心智尚未健全,易受不良语言与环境影响[18]。如部分家属教育患儿时用“不乖就去打针”“用大针头扎”等,造成患儿潜意识中存在医院、护士、输液等是可怕事件;在医院见其他患儿因输液哭闹产生焦虑情绪;另外,若家属对患儿哭闹行为忍耐力不够,采取训斥、恐吓、打骂措施时会加重患儿焦虑、恐惧情绪,产生强烈的抗拒行为。门诊治疗室在环境布置上,选择患儿喜欢的生动、鲜艳的动画形象贴于墙壁,室内用挂坠、玩偶布置温馨有趣,播放患儿喜欢的儿歌或动画,缓解恐惧情绪。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兴趣诱导干预,如面对3~6岁患儿采取兴趣游戏干预,缓解对注射器材的恐惧,分散其注意力;面对7~10岁患儿侧重于交流,引导患儿思考注射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其从心理上克服对穿刺的恐惧,鼓励患儿以小奖励和榜样示范刺激积极配合;面对11~12岁患儿应给予充分尊重,耐心安抚缓解患儿恐惧情绪,激发患儿控制力,分散注意力、增强心理支持,帮助患儿缓解焦虑、恐惧情绪,提高疼痛阈值。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表明兴趣诱导可有效缓解肌内注射患儿焦虑情绪。

从患儿及家长入治疗室开始,由护士主动进行和蔼、友善沟通,拉近护患距离,取得患儿信任和家属支持与配合;3~6岁患儿以兴趣游戏分散其注意力,7~10岁患儿以意识引导其配合为主并予以奖励刺激;11~12岁患儿以患儿作为主体进行直接沟通,给予充分尊重,多鼓励,以榜样力量激发患儿自身控制力,并耐心安抚缓解患儿恐惧情绪。本研究发现,干预后,两组SCA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注射中及注射后30 s,观察组Wong-Baker、FLA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兴趣诱导有效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缓解疼痛感,从而提高舒适度。

综上所述,兴趣诱导干预可有效缓解门诊肌内注射患儿的焦虑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配合度,从而增强舒适度。

猜你喜欢
恐惧诱导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姜黄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Ang Ⅱ诱导大鼠成肌细胞萎缩模型的构建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