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而语言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以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为例,既要给学生传授语言专业知识,也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日语的精髓,进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可通过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章讲解等途径导入日本文化。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有:(一)运用文化比较法;(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三)引入“微课”教学;(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五)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六)建立校内日语情景实训中心。
关键词:高职高专;日语教学;日本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137-03
引言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日语教学过分强调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的讲授和训练,认为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就能同日本人很好地进行语言交流。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把日语能力水平测试通过率视为衡量日语教学成果的主要尺度,日语课堂教学则侧重应试,忽视对学生日本文化的介入。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的知识也相对单一、死板,很难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
语言承载着文化,同时语言需要文化作为基础才能存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包含衣、食、住、行、文、物等主要生活要素的统称,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授语言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只有使学生对日本文化有了相应地了解,才能让他们真正领悟到日语语言的内在魅力和精髓所在,从而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内核,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日语语言和实现跨文化交际。
一、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在两千年的漫长时代,一直都是偏居中国大陆以东的一个“封闭”的民族。笔者认为,之所以日本人具有“封闭”的民族性,与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因素分不开的。日本由于四面环海,不容易为外敌入侵,因此不具有广阔的视野,在单一民族的世界里渐趋“封闭”,这一倾向可以说是从祖辈那儿代代延续而来的日本民族的DNA。
日本目前被称为“御宅族的圣地”,“御宅族”(オタク)这个词传到中国已经很多年了,最开始的意思主要是指喜欢ACG(动画、漫画、电子游戏)的人,后来用来形容不爱社交、更喜欢在家待着的人,但在日本主要指对某一领域十分热爱并且颇有了解的人,他们对大多数事物是低欲望的,但在自己“宅”的领域却抱有超常的兴趣与热情。正因为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御宅族”文化才得以繁荣,从而形成无数个交流与自闭共存的亚文化孤岛。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由于日本长期处“封闭”状态,所以人们的“集团意识”和“互相依存”的观念十分强烈,他们更愿意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害怕被集体抛弃,所以日本人之间提倡“以和为贵”。在日本人看来,“挨拶”(寒暄)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实现“以和为贵”的大和民族精神的前提,是日本文化的独特表现。
比如,日本人见面时首先要谈论天气,然后再切入正题。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呀)等,这一点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见面时先问“你吃了吗?”有巨大的差别。其实日本人用天气和气候作为话题并非出于交流气象信息之需要,而是为了酝酿出“在一起”的共同的气氛和感觉,为进一步深入交流创造条件。曾经有位中国留学生刚到日本时,听到日本人的“寒くなりましたね。”的寒暄后,以自己的实际感觉回答说:“まだそんなに寒くないですよ。”(还不太冷啊。)日本人听到这样的回答感到很诧异。这种错误在于不了解“挨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以致出现这样的笑话。因此,在平时的日语教学中,教师要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文化的背景与内涵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在日语会话中经常使用的“どうも”,因在不同场合下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以及其广泛的使用范围而被称作“万能词”。在寒暄语中,“どうも”表示感谢与问候,如“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どうも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對不起)、“どうもこんにちは”(你好)。但是有时日语会说“先日はどうも”,后续表示“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还是“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应根据与对方的关系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除此之外,在很多场合它还可以起到其他寒暄语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当你打算同来自日本的朋友告别,却不知该说些什么话的时侯,你只需要说“なんとも、どうも”就可以表达出你当时无以言表的心情。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寒暄语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寒暄语怎么说,还要进一步将寒暄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到的日语才是活的日语。
由此可见,在日语教学中,将日本文化导入到日语语言的课堂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日语。
二、日语文化导入的主要途径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在其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随着生产生活的进步,不断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现象进行总结、丰富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用来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不同的地区、民族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根据构成要素来看,语言包括词汇、语法和文章等要素。
(一)词汇教学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目前,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开设商务日语专业《综合日语》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重排本》。该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词汇量大。对于初学日语者来说,单词的记忆相对困难。在学习词汇时,如果授课教师仅仅通过领读、纠音、讲解用法的形式进行讲授,学生就会觉得词汇的记忆相对困难。笔者曾经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体现日语特点和日本特色的词汇,讲解基本的词汇知识外,重点讲解了单词中隐含的文化内涵,结果发现学生们兴趣很浓厚,他们在了解词汇本身的同时,无形中也记住了单词。
比如,在《新编日语重排本1》第四课中,讲到“基数词”,笔者就将有趣的数字与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联系了起来。讲解数字“2”时,笔者会给学生讲一讲拍照比剪刀手习惯的由来。剪刀手用来表示胜利跟和平。我们拍照比剪刀手的习惯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这个习惯最大的可能是从日本传来的。1972年的日本冬奥会,有一位叫琳恩的花样滑冰选手在比赛中失误了,但是,她并没有沮丧,反而露出了灿烂笑容,乐观积极的她受到了许多日本人民的喜爱。而琳恩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她总喜欢在镜头前比剪刀手。所以,日本人纷纷开始模仿她,在拍照的时候比剪刀手,用来表示开心。后来,中国改革开放后,和日本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两国之间也有许多文化上的交流,拍照时“比剪刀”手这个习惯也从日本传到了中国,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另外,在中国古代人们注重奇数,把各种奇数称为阳数,奇数也被认为是吉祥数字。最有中国特点的数字是“九”,因为“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尊严、权力和吉祥。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掀起了“八”字热,认为“八”象征发财、吉祥和幸福。但是在古代日本,人们崇尚“八”。“八”字的字形上窄下宽,意味着前途越来越广阔,还有多、广、博的意思。如“大八島”“八咫”“鏡”等。后来,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以及佛教、基督教的传入,日本人开始喜爱数字“三”“五”“七”,如“三種の神器”(三种神器)、“五風十雨”(风调雨顺)等。后来把3月3日定为女孩节、5月5日定为男孩节、7月7日定为七夕、11月15日定为七五三。但是日本人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和“九”,因为“四”和“死”(し),“九”和“苦”(く)的发音相同,让人觉得不吉利。所以日本的很多医院和饭店不设带“四”和“九”的楼层和房间,停车场也没有“四”号停车处。了解数字中的文化内涵及禁忌,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歧义,从而有利于增强彼此间的互信与了解。
(二)语法教学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语言的语法表现形式与其对应的社会、民族中的个体及群体的思维方式、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存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在中文的句子中,“我”“你”“他(她)”等人称代词做主语一定会出现在句首,所以中文是一种“主体性语言”。西方语言也一样。但是日语不同,日语很少用到人称代词当主语,所以日语是一种“客体性语言”。
对于中国人来说,喜欢使用有能力的意志、他动和主动的表达形式,而日本人则喜欢使用自发的无意志、自动和被动的表达形式。究其原因在于日本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基础牢固,难以改变不可动摇。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自然发生、发展、归结的。人类要想求得生存就必须顺其发展、变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众的自然观、人生观的差异导致了汉语与日语两种语言之间表现方式也不相同。正因如此,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障碍。
例如,“我把茶沏好了。”如果直译成日语,许多中国人会受母语的影响译成“私はお茶を入れました。”但是日本人会感觉自己为对方做了好事,要对方感激自己,这样听起来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在这种场合下正确的表达方式则是“お茶が入りました。”这种自动词的表达方法,这样听起来自然、亲切。所以只有了解了中日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才能避免语言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有助于我们进行無障碍的跨文化交流。
(三)文章讲解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为了不断扩展学生的日本文化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日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授基本知识点的同时,结合课文导入,并渗透日本文化。比如,在学习日语人称的表达方式时,不仅让学生掌握家庭对内对外称呼以及对外介绍自己家人、职场中如何称呼公司内部的人以及公司外的人、熟人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如何称呼等等,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在复杂的人称表达方式中,不仅有内外、亲疏、上下、男女之分,而且还有身份、地位、职务的区别,从而在实际使用中才能与日本人进行有效地沟通。
因此,在文章讲解中导入日本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日本文化。
三、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文化比较法
通过对中日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到词汇、语法及文章的讲解中。例如,通过比较中日间的年中行事、婚葬习俗、衣食住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借鉴经验,从而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树立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
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例如,PPT、音频及视频等反映日本文化的素材,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真实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增加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听说能力和准确运用日语的交际能力。
(三)引入“微课”教学
引入“微课”教学不仅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笔者2020年参加的第六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为例,参赛作品是《表示变化的“なる”和“する”的区别》,通过8分钟的微课程,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示例,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考该知识点的用法,并逐步梳理出引申句型的含义及用法,以减少学生在日语表达上的歧义,从而提高学生日语表达与运用的能力,这样就可以顺利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为了给学生营造学习日语的语言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如戏剧表演、日语角、假名书法比赛、日语演讲比赛、日本节日展示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从而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五)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通过线上与线下等形式,大量的阅读与日本相关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特别是阅读日本原著,进一步了解和积累日本文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一些日本文学名著,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内心世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另外,网络及新媒体(如:哔哩哔哩)也是了解日本文化、社会动态、社会问题以及日语热词等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这些方法使课堂知识得到较大的延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建立校内日语情景实训中心
日语情景实训中心由和室、事务所和餐厅三个部分组成,其和室体现了日本家庭文化,事务所体现日本的企业文化,餐厅体现日本的饮食文化。将部分读写课和实训课安排在实训中心来上,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日语实习和体验日本文化的基地。
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高职高专日语教学过程中,在教授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基础知识,注重“听、说、读、写、译”并重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去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差异的渗透与导入,并教授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日语学习者准确而熟练地运用日语的目的,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金田一春彦.日语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苑崇利.日本概观[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4] 苑崇利.日本文化概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 近藤大介.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婷(1983—),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与文化。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