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艺术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1-10-08 18:34申艳玲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美术教学创新思维

申艳玲

【摘   要】美术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它更关注用绘画艺术来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达到陶冶儿童情操,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目的。教师应营造各种情境,通过观察写生,培养儿童的联想式思维;通过范例欣赏,发展儿童的延伸式思维;通过通感运用,培养儿童的幻想式思维,由此发展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儿童绘画;创造能力

创造力来源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艺术教育对于健全人格,培养创新思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画,有着质朴、天然、有趣的特征,在陶冶儿童的情操、发展儿童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不再注重单纯的技法训练,它更注重培养儿童在绘画中的创造力、感受力、观察力和审美力,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适时地营造各种情境,运用多种方法,用绘画艺术来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

一、观察写生,培养儿童的联想式思维

所谓联想式思维,就是指将所观察到的某种现象与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联想,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思维形式。实践证明,写生是培养儿童联想式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写生过程中,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微妙变化、形状的千姿百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写生的过程就是通过眼、手、脑共同发展思维的过程,学习者能够通过观察、感知、创造等活动,完成富有童趣的绘画作品。

(一)选择写生内容,激发儿童的写生兴趣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和取舍,对那些有趣的、可爱的、有特点的事物进行表现。具体可以是玩具、水果、蔬菜、生活用品,也可以选择动物、人物、植物、房屋等作为衬景。为了吸引儿童的兴趣,教师除了要从多个角度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美感,还要引导他们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写生的顺序应该由易到难,可以先画大的、有特点的、静止的,再画小的、有细节的、动态的,做到循序渐进,让儿童根据兴趣不断深入学习。

(二)融入情感元素,提高儿童的联想能力

在儿童写生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保护儿童的表达欲,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的内心状态。课堂上融入一些情感元素,让儿童把眼中之物转化为心中之物,从而通过观察使心灵产生情感共鸣,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再现客观事物的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在绘画中加入自己的想象,从而将美好的情感融入画面。这些做法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使其有更好的表现。

例如,在引导儿童写生家乡的新景观“喜阙迎宾”时,教师提问:这么美丽的景色你喜欢吗?你想邀请谁来家乡做客?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他们在绘画中添加了自己和朋友游玩,妈妈带着孩子游玩等情境,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想法。一幅幅有创意、有人情味的儿童画作品诞生了。再如,在写生卧龙山庄的小木屋时,教师提示:小木屋太冷清了,谁会来居住呢?有的说和好朋友一起来,有的说和家人一起来;有的说把小兔子、小狗、小猫都带来……有一个学生说:小木屋很环保,可以建成一个生态家园,让更多的人住进来,并创作出作品《美丽的生态园》。

二、范例欣赏,发展儿童的延伸式思维

所谓延伸式思维,就是指学习者借助已有的知识,沿袭他人的思维逻辑去探求未知的知识,将认识向前推移,从而丰富和完善原有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式。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更新美术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种形式的范例,从内容、构图、色彩、技法等不同层面让学生进行图像识读,并学会迁移、创造,从而提升其欣赏创造能力。

(一)在情境中欣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感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着情感欣赏作品,能够在欣赏的同时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儿童在情境中欣赏和体悟。如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范例图片,课堂上让儿童把这些图片展示出来,并进行近距离的欣赏。同时,教师利用一系列的问题牵引,让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探讨,进一步体悟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新的作品。图1题为《我爱家乡的三水梨》,是学生在观察三水梨挂满树枝的照片后,融合自己的感悟创作的作品。由图可见,该作品中除了梨树还有人物和房屋。图中人物表情丰富,心情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这样的作品充满积极的情感,十分动人。

(二)在对比中欣赏,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欣赏艺术的角度和眼光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引导儿童从多角度进行欣赏,让儿童发现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意境,由此锻炼他们的洞察力和欣赏能力,为日后创作出富有艺术性和个性化的作品打下基础。如教师可通过两幅具有不同表现方法的绘画范图,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油画,让儿童通过对比发现两种画法的不同特点,自主探究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他们会把习得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再如,教师可以展示多幅运用不同工具材料绘成的作品,如废旧物拼贴而成的、油画棒结合水粉绘成的等。儿童在对比欣赏中感受不同媒材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创造力,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

三、通感运用,培养学生的幻想式思维

所谓幻想式思维,是指人们对在现有理论和物质条件下,不可能成立的某些事实或结论进行幻想,从而推动人们获取新的认识的思维方式。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一种感觉能引发另一种感觉,即通感。利用通感能够调动各种感官,有效开发学生的幻想式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及创造能力。

(一)借助“听觉—视觉”的通感,强化艺术感受力

音乐课除了让儿童感受音乐节奏与韵律美,还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联想寻找音乐中的美术造型元素,利用二者间的相通性进行美术创作,培养他们的感受力、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表现力。

上课伊始,教师让儿童闭上眼睛,聆听一段轻柔的音乐《秋日私语》和一段节奏强烈的《兔子舞》,让他们感受不同的节奏,并提问:听了这些音乐你有怎样的感受?两首乐曲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轻音乐听起来柔和、优美、流畅;迪斯科音乐感觉坚硬、热烈、紧张。接着教师提问:听了刚才的音乐,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如果把这种感觉用线条来表示,怎样画效果最好?哪些线条感觉硬,哪些线条感觉柔软?学生小组讨论后合作画出线条:轻柔的音乐用接近的同类色彩表现,激烈的乐曲用对比强烈的红、蓝、紫、橙等来表现。最后,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通过对声音节奏的认识,寻找音乐与绘画的共同點进行联想创作,培养想象与创造力。

(二)借助“触觉—视觉”的通感,促进多种感觉发展

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摸物背形》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先摸物后造型的方式,用绘画与泥塑的形式进行表现,训练学生的触觉,培养学生的造型兴趣、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共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摸物,要求学生仅凭触摸感受物品的形状细节;其二为背形,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将物品塑造出来,表现形式不限。内容有趣,形式灵活。教学中,教师先讲解摸物背形的要领,一是只凭触觉去感受物体的形状及细节,二是将感受到的形象捏制或画出来。学生在游戏中摸物,即“猜猜我的小玩具”。猜对的学生说说背形的经验,并根据摸物时的感觉把物体捏出来或者画出来。学生通过触摸物体,学习摸物背形的本领,锻炼记忆力和触觉造型能力,使多种感觉和谐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

绘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多种有效途径和情境进行教学可以逐步达到开发学生思维潜能,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不断丰富绘画语言,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绘画作品,身心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221200)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美术教学创新思维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