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不同文明主体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载体,外国语学习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受到了高度重视。从宏观层面而言,语言学习是推进跨文化交流、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在外国语教学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等鲜明特点。作为目前我国高校外国语教学整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教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命题,而作为高校日语教学体系中的有机内容,新闻日语具有自身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机制,历来是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学科教学改革的特定时代语境下,系统探究高校新闻日语教学策略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的命题,学界在这一主题上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如《日语新闻听力教学策略探索》(赵芸:《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11期)、《论图式理论对日语新闻类文章交替传译教学的启示》(吕文辉:《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年6期)等都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文本,而《新闻日语教程》一书是目前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全书紧密围绕高校新闻日语教学这一核心命题,为优化高校新闻日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具体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新闻日语教程》一书是2018年年初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类书籍,全书以国内大中专院校日语专业学生为预设对象,旨在从听力、词汇及技巧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实现重要突破,帮助学生练习日语新闻类听力,不断积累新闻日语词汇,掌握相应的技巧。《新闻日语教程》一书由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唐丽燕老师主编,而具体参与编写工作的有马之涛、程静、贾驰、张秀娟等多位老师,因此作品一定意义上是集体编排的文本呈现,而参与编写的大都是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他们都是近年来活跃在一线的日语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新闻日语教学经验,特别是《新闻日语教程》一书的主编唐丽燕老师,长期从事高校新闻日语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新闻日语教程》一书是唐丽燕老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和专题研究成果的结晶,为当前高校新闻日语板块教学优化改革提供了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实际参考价值与意义。
从宏观上而言,该书紧密围绕当前高校新闻日语教学这一特定主题,以优化新时期高校新闻日语教学为基础性价值维度,从国际篇、环境篇、经济篇、体育篇及社会篇、政治篇六个方面进行了主题资料的选编,被选入的81篇新闻报道资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篇幅适中,叙述逻辑清晰,而作者在编排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为所有的日语新闻稿件配备了高质量的听力资料,学生可以免费下载音频资料,这些音频资料发音规范、语音清晰,整体的语速适中,突出和强调了日语语境下的新闻朗读,这对于大中专院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日语新闻听力水平,而听力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永恒命题,直接影响着语言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新闻日语教程》一书中的这一编排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聚焦于新闻日语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对特定词汇的发音、词义等诸多内容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每篇新闻报道文本后都有“重点词汇”的固定板块,引导学生对新闻日语中的关键性词汇有系统而全面的认知,从书中可以看到编排者重点解析的是常用词汇和疑难词汇,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者要重点关注和积累的内容,对于积累日语词汇量、提高日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日语新闻学习过程中的技巧,从而帮助大中专院校日语专业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编排是《新闻日语教程》一书在实践层面上受到普遍好评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凝聚着《新闻日语教程》一书编排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值得学生高度重视。就高校新闻日语教学这一特定主题研究而言,实际上近年来国内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多,如就日语新闻听力这一板块而言,就有《日语新闻听力教程》(徐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新编日语新闻听力教程》(钟玉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等多部作品,而较之于目前市场上相对多元化的文本,唐丽燕老师的《新闻日语教程》一书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集中体现在作品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上,它配备有高质量的听力音频资料,同时也聚焦于重点词汇的深度剖析这一核心命题,整体作品所关注的要素是相对多元化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就较为理想,这是《新闻日语教程》一书的特定价值所在。
正如《新闻日语教程》一书中所叙述的那样,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重要内容,也是语言学习者要具备的基础性能力,而事实上听力的重要性一直是学界所公认的,也是实践教学中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的听力水平长期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这直接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整体进度,因此在当前学科教学改革语境下,如何优化新闻日语板块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核心命题,这是构成语言教学改革的重要元素,需要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究。良好的听力能力在培育学生语言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传统的日语听力教材更加注重语音语调的精准和核心词汇的全面解析层面上,但往往都忽视了听力材料的情境性和社会性,听力材料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差甚远,一些篇幅较长的科技类文本直接造成了认知层面上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的认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整体听力训练一定意义上沦为了一个单纯锻炼学生个体听力能力的技术性环节,这不利于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不相吻合。从学理层面上而言,学生练习听力能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性认知和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具体涉及语音语调、语法结构及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等要素,日语听力训练不能将目标限定在技术层面上,这是认识上要克服的命题。在上述特定语境下,《新闻日语教程》一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著作旨在依托新闻这一特定形式锻炼学生的日语听力能力,选编的新闻资料都是日本国内主流媒体上与近年来重大社会事件相关的文本,这些听力资料较之于其他类型文本而言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境性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在听力训练过程中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切实感受日本国内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思潮,这样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性训练听力技能的价值维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就听力技能训练这一特定主题而言,《新闻日语教程》一书也有其独到的设计,如作品注重听力技巧的总结与传授,在每一篇新闻文本之后都有“如何听新闻”的内容板块,这一板块紧密结合特定新闻文本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差异化新闻文本类型的听力技巧,为学生提供方法论层面上的听力策略指导,这对于大中专院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提高听力学习的效率;最后,《新闻日语教程》一书突出和强调了听力训练与文化认知的紧密关系,如一些新闻文本之后增设了“新闻背景”板块,为学生简单介绍新闻的特定时代背景、社会影响等基础性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文本的特定内涵,因此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认知的过程,学生对日本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等诸多要素会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这是跨文化交流语境下语言学习的内在价值维度,而《新闻日语教程》一书对此有较为理想化的践行。
从以上剖析可以看到,新时期高校新闻日语教学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命题,需要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究,而《新闻日语教程》一书则向我们展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优化改革路径,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结合当前高校新闻日语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认为《新闻日语教程》一书至少给了我们以下几点重要的教学启发:一方面要从宏观层面上理解和把握高校日语听力这一重大命题,不能将听力技能训练过程简单理解为技术性的环节,这是较为狭隘的认知与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听力技能训练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从听力文本中获取的信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高校日语听力训练必须要充分尊重这一基本规律,这是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情景,语言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是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表达系统,高校日语专业教学要考虑到语言背后的历史要素,及时补充相应的教學内容,而同时语言也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真实反映,因此需要将语言学习放置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才能领略到语言的内在魅力,特别是语言的听力教学更要突出和强调特定的社会语境这一核心命题。当然,在当前学科教学改革语境下,我们可以从《新闻日语教程》一书中梳理的有益经验是多元化的,这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持续探究。
总而言之,新闻日语在新时期高校日语听力训练整体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优化新闻日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命题,而唐丽燕老师的《新闻日语教程》一书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值得重视的有益探索。
(大连外国语大学2017级在读博士生,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