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李丹 王晶晶
【摘要】早期党报党刊“发刊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活动的重要缩影。它在情感叙说上,既坚持严谨论证又提倡平实趣味的言语风格,体现着较强的系统性传播思想;在刊发内容上,主攻无产阶级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思想,是无产阶级追求话语自由的重要利器;在办刊目标上强调了无产阶级群体的联合与行动,实现了报刊的社会组织作用。发刊词中所蕴含的风格、内容和定位等是深入洞察早期党报党刊新闻活动的切口,也是当下党报党刊开展新闻实践的又一参照体。
【关键词】早期党报党刊;发刊词;社会动员
发刊词,是报刊在创刊时关于创办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报刊性质、编辑方针与思想倾向等的说明,一般刊登在创刊号上,以“序”“短言”“宣言”“本报声明”“创刊词”(或发刊词)和“社告”“告读者”等称谓出现,同时载以一定篇幅内容用来告示读者本刊的旨趣,是一份报纸重要性质、功能的综合凝练,更是不同历史条件下报刊新闻实践、价值诉求以及传播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发刊词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报刊历史活动的重要还原。早期党报党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舆论支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条件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该时期党报党刊的学术研究,现有成果多从新闻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出版史等角度展开,将这些报刊视为中国新闻史上的“流星”简单带过,以新闻本体视角的分析仍较少,尤其是从发刊词角度的研究偏少。本文以发刊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党的宣传文献等历史资料探讨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传播旨趣,以期为当今媒体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一、严谨论证与平实趣味兼备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风格上,早期党报党刊发刊词一方面严谨论证了报刊创办的背景与目的,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平实趣味的语言与读者共建互动关系。在严谨论证上,如《劳动音》在发刊词中先是说明“劳动”是人类生存在世界上的第一个要件,然后列举了世界各国社会的劳动情况,指出资产阶级对于劳动者压迫的不公平,同时呼吁同胞们研究方法解决劳动不公的事情,即改良社会的组织,最后直言,当今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改造问题,也就是劳动问题,这也即是本刊的背景、要旨和目的。《劳动界》《劳动者》《共产党》月刊等发刊词也采取了类似的话语逻辑,先从无产者的生活状况入手,概括阶层生活状况,同时与其他资产阶级、官僚阶级等其他阶层形成对比,最后回归到阶级问题、社会问题和生产与分配问题上。这种将个人困扰置于社会议题之中,最后回归到当前社会结构的论证方式,体现着早期党报党刊对人民和整个社会的忧患意识,反映着这一时期共产党人传播思想的系统性特征,即联系个人、时代与社会。这种系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共产党人重视国内社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更是显示在国内国外视野的统合中。192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发刊词中说明了该刊物的几项任务,其中就包括了研究中國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社会思想的渊源;开广中国社会的世界观,综合分析世界的社会现象;为改造社会的真理而与各种社会思想流派论辩等。这些阐述深刻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传播的时空观与世界观,也就是说,既重视中华民族内部的交往,同时也注重世界的交往。
在平实趣味的语言风格上,《劳动者》和《劳动界》等刊物最为明显。《劳动者》在发刊词中发问:“只有做工的人,是最有用的人,是最高贵的人。可是享有至多幸福的,是不是至高贵至有用的工人呢?哎哟不用说了!……[1]”随后将工人与总统、官僚、绅士、头家、财主等生活境况做了形象的对比,以此汇成一句话:“唉!我们的苦恼够了,还不想法子自救吗?去罢!不用怀疑!我们唯一的大路,只有自救!”[2]同样,《劳动界》在发刊词中的用语也极为生动“为什么要印这个报呢,因为工人在世界上是最苦的。无论是热天,无论是冷天,天还没有亮就爬起来,上的上工厂里去,到的到田里去,做的做事情去……我们再看那做东家,有钱的人,一天到黑一点事情也不做……不是叉麻雀,就是谈天。不是跑马车,就是坐汽车。不是逛窑子,就是抱小老婆。不是逛大世界,就是逛戏园子……”[3]。类似的用语频现于各发刊词中,一方面通过通俗的语言形象地说明无产者面临的困境,使阅读者体会深刻,另一方面通过各类修辞使用,让发刊词充满情感,易引发共鸣。除此之外,在情感叙说上,各党报党刊在发刊词中均以第一、第二人称如“我们”“你们”“咱们”来共情工人、农民等无产者,以“他们”“老虎”“强盗”等来指代官吏、企业家、资本家、缙绅等,这种人称称呼上的变化不仅体现着编辑部的宗旨,即为无产者服务,还可以共建编辑部与读者的联系。
1922年,党中央在“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中进一步要求,对于劳动群众以及工人的宣传要尽量做到“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4]。在逐步的报刊实践中,通俗化成为早期共产党党报党刊的重要特色。整体来说,这种通俗化一是通过趣味的语言来实现报刊的可读性,与劳动者进行交流互动;二是通过劳动者与其他官僚或资产阶级生活境况的对比,来体现报刊的立场,站在劳动者角度来思考组织传播;三是通过政策指引报刊实践。这反映着早期共产党人在办报活动中的受众观,这种受众观不仅体现在报刊话语风格上和报刊编辑实践中,如各个报刊鼓励人民群众加入到报刊编辑出版中,还体现在办报宗旨上,即为劳动者、为工人、为人民服务。
二、以启蒙和动员为目的的社会革命运动发动机
早期党报党刊发刊词内容中充满了启蒙思想,一是体现为对无产阶级运动和共产主义的宣传;二是体现为对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推广。在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宣传上,《共产党》月刊代表性最强,它在发刊词中言明要想逃出奴隶境遇,就要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产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方法,建设劳动者的国家。民主政治、代议政治都是资本家为自己设立的阶级,劳动阶级要逃出奴隶境遇,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动者的政权,即实现“一切生产工具都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权利都归劳动者执掌”[5]。这是第一次在党报党刊发刊词中引入共产党并阐明其宗旨和信条的。在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上,《向导》可谓“黑暗中国的一盏明灯”,其发刊词《本报宣言》直指社会痛点,“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6],因此必须实行民族自卫,成为完全的、真正的独立的国家。
除在思想、认知上的启蒙,早期党报党刊还重视对行动和运动方法的指导。《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说明,本刊的任务是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到切实的路上,介绍活动的方法,使中国青年能够识时务、变强健、担责任。《先驱》发刊词认为该刊除培养国民自觉精神外,还应该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对合适的改造方法加以说明,这是该刊的第一要务。《新青年》季刊在发刊词最后一段中指出“《新青年》既为中国社会思想的先驱,如今更切实于社会的研究,以求知识上的武器,助平民劳动界实际运动之进行”[7]。传播活动产生的实质性改变是从思想层面到行动层面,这两者极为重要,思想和认知上的转变是传播效果奏效的开始,行动的采取和发生是传播的重要转化结果,从早期各党报党刊的发刊词中不难看出该时期共产党人在开展传播活动时,非常注重从认知到行动的科学转变。
从早期共产党人对报刊功能的重视程度来看,首先它反映着无产阶级自身话语自由权明确的过程,即通过无产阶级自己的思想武器来明确立场、指导行动,这打破了原先劳动者、工人阶级等无产者的“噤声”情况。其次,从其内容的倾向来看,早期党报党刊能够把个人同整个国家、世界联合起来,能够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这也是无产阶级自由报刊的重要体现,其内容能够从现实世界涌出,诉说无产阶级的境遇,又能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斗争,呼唤无产者的斗志,再次回到现实世界,以启蒙无产者、指导无产者。如《先驱》在发刊词中言明其刊任务就是努力唤醒国民的自觉,打破原有的惰性思维而代以反抗的创造精神,以便使各项事业都能够受这种精神的支配而改变。
三、联合与动员各无产阶级群体,共同促进民族的复兴与解放
报刊内容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着该时期社会的特定背景和诉求,早期党报党刊将这一诉求聚焦于其发刊词中,即动员、联合各无产阶级群体,共同促进民族的复兴与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社会条件的打造提供言论基础。《劳动音》在发刊词中呼吁国内各劳动同胞与编辑部携手一起把无产者所遭遇的一切情形发表出来,建立国内工人的联系网,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幸福。《劳动周刊》将其刊物定位为中国全体劳动者言论机关,期望中国的工人都“拿材料来供给这个唯一的言论机关,都来维护这个唯一的言论机关,扩大解放全人类的声浪,促进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实现”[8]。《共产党》月刊用“同胞”一词来动员劳动者进行阶级斗争,一起逃出奴隶境遇,建立自己的政权和国家,使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除此之外,早期共产党人还重视女性群体和青年群体的联合,如《妇女日报》中写道:其目的在于使妇女与社会消息相接触,使其养成“政治的常识”和“社会的关心”。这种多主体的联合与动员不仅体现在各个刊物的目标定位上,更体现在由各刊物组合而成的“媒体矩阵”上。
早期党报党刊在目标定位上,先是要求报纸成为无产阶级的言论机关,实现宣传作用;其次要求报纸能够组织无产阶级,如《劳动音》在发刊词中提出要建立国内工人联系网,与无产阶级携手一起发表其生活情形。《劳动周刊》在发刊词中说明该刊是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专门为劳动者说话的,并提倡劳动组合主义,希望全体工人可以共同出资料办刊,维护自己的言论机关。以上这些都体现了列宁所言的“脚手架”功能,即依靠报纸并通过报纸自然而然的信念形成一个固定的組织——无产阶级言论组织。
在这一过程中,早期党报党刊能够将媒介动员和参与动员结合起来,既通过报刊将无产者组织起来,又鼓励其与编辑部互动、与资产阶级和封建官僚等展开斗争,积极参与到劳动者政权的建立中。另外,在政策的保证和提倡下,党报党刊在收集材料、分发、配送及组织学习等方面,又能够再次形成规模,扩大无产阶级的联合。
四、体现了早期共产党报人对报刊的“组织者”“脚手架”功能的认知
早期党报党刊发刊词体现出该阶段报刊的传播旨趣。在情感叙说方面,它不仅注重逻辑论证,更重视与人民的心意相通。将个人与社会、民族交往与世界交往、受众观念与报人实践相统一,叙说了个人困扰、社会议题及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体现着早期共产党报人传播的系统性思想,揭示了由社会需要所引发的全部精神活动内容。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在生产本身、社会生产和交换上并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也不能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需要。早期党报党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精神交往的内容,旨在通过多种诉求最终促成生产、社会生产及交换上的改变。从系统性来说,发刊词能够将个人、民族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注重内部的交流,另一方面注重与世界的联系。
从早期各党报党刊发刊词中不难发现其启蒙意味,从其目标和定位来说,旨在通过发挥党报党刊的社会功能,将物质斗争转变为精神斗争,以无产者思想指导无产者行动,从而争取无产阶级话语上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党报党刊不仅仅是马克思“自由报刊”在我国的早期实践,还是我国工人的生活资料与精神载体。作为生活资料,它是工人日常订阅的、消费的物质资料,将工人从日常的非人的生活状况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自身,关注工人本身的精神活动与交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工人教育和交往水平的提高。作为精神载体,其报刊内容能够促使无产者认清社会现状,思索个人困扰与社会问题,同时在其行动过程中能够形成指导,促进无产者思想上的清醒与联盟。一方面促成认知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形成行动上的指导,在思想和行动的启蒙上“双面开花”。
从功能和形成的效应来说,早期党报党刊具备报刊的动员和组织作用,这在其发刊词中可循踪迹。首先是组织专门的工人言论机关,即各个报刊,同时声明这些报刊就是为工人运动服务的,将各个工人组织团结在一起。其次,要求各个劳动同胞与报刊社联合在一起,认清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现实,寻求解决办法,以供运动的参考,从而共促文化的进步、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见《劳动音》《劳动周刊》《先驱》等发刊词)。最后在意志上呼吁全体国民行动起来,如《向导》在发刊词中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呼号于国民之前。除此之外,共产党为实践报刊的组织动员作用,还就各报刊活动在政策上做出要求,如各个报刊的侧重点,社会职能、语言风格、分发情况等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补充,这为各党报党刊的社会组织实践提供了深层的政策保障,使其充分发挥报刊是“组织者”“脚手架”的重要功能。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规划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传媒领导力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我亦工人.劳动者呵[N].劳动者,1920-10-3:1-2.
[2]我亦工人.劳动者呵[N].劳动者,1920-10-3:1-2.
[3]汉俊.为什么要印这个报[N].劳动界,1920-08-15.
[4]中国社会科研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第一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3.
[5]短言[N].共产党(月刊),1920-11-07.
[6]本报宣言[N].向导,1922-09-13.
[7]新青年之新宣言[N].新青年(季刊),1923-06-15.
[8]上海劳动组合创办劳动周刊.共产党(第六号)[N].1921-07-07.
(党李丹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博士生;王晶晶为农民日报社记者)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