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以后,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题。政治学科提出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素养,成为高中学生必备的技能。本文抽取彭阳县三所高中学生问卷调查,对部分教师展开个别访谈。基于数据分析,归纳出当前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现状,并从思想政治教学层面和外部条件,提出解决对策,能够为高中学生的素养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尽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现状;培养对策
一、政治认同和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引领全球教育改革的热词。1997年12月,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机构)已经启动了“核心素养”项目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框架系统。比如,美国2002年,制定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4年,芬兰颁布了《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
我国相关研究较晚。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此后,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相继出台。2017年中学政治课程标准正式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公共参与”作为核心素养目标。其中,政治认同是政治核心素养的首要素养,包括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认同。公共参与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政治生活,培养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关键素养。
目前,网上关于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研究的论文等研究成果比较多,一方面说明这两种素养培育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显示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培养对策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于培养主阵地:思想政治课堂,从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呈现,到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上,而且宏观上分析的多,微观上阐述的少,真正推行还有困难,对整体系统化构建,还缺乏清晰、完整、全面的认识,因此,探究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核心素养,很有必要。
二、当前高中学生政治认同和核心素养现状
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来实现的。为了了解高中学生培养现状,大量研读文献资料,又通过调查问卷,从对制度、政党、核心价值观等认同,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及实践等方面,对彭阳县三所高中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为深层次把握发展状况,又对10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经分析归纳,得出如下结论:
(一)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认识不足。从调查结果看,高中生的政治知识,尤其是课本知识,掌握的较多,但在政治判断方面,只停留在表面,对政治认同和参与的意义,存在较大的偏差。例如:90%以上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但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途径,及自己是否积极参与,只有40%的学生积极回应,45%同学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10%的学生认为政治与自己关系无关,应该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不能理性的参与,没有真正地把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调查者只有20%学生能准确说出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对于村委会和居委会在基层民主自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只有19%学生大致能说出;70%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参加村委会(居委会)组织的活动。有30%学生表示,参加民主选举不真实,人选都是上面定好的,不过走走形式,不会认真投票的。
(三)政治认同和参与行为实践缺失。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主要从课内参与、学校参与、社会参与开展。调查中,有25%的同学表示自己没参加此类活动,只有40%的同学表示参加过课堂或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比例相当少。在问及是否通过电话,微信等向政府提过意见或建议时,95%以上的同学没有参加过。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当前高中教育重智轻德,过分追求升學率,教学评价单一;课堂教学热衷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情感认同和实践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缺乏顶层设计,各学科培养各自为政,缺乏协作与整体思维;西方文化价值观冲击,网络媒体负面效应干扰等等。
三、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培养对策
(一)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构建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
习主席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培养的主阵地。思政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打造有效课堂。
1.理论教学:
(1)教学目标明晰化。要把培养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作为我们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克服教学理念不清晰,教学行为盲区缺陷,教学有心心中有物。
(2)教学方式注重情感化。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知识,还包含能力、信念,意志等要素。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培养,需要多种方式协同配合,从知、情、意、行全方位暗示教育。选择时应凸显学生主体、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马克思哲学特征,可讨论:历史上有成就的哲学家不少,为什么只有马克思哲学能实现两个统一,让学生分组,查资料,辩论,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自我体验、观察,反思、积淀和生成,自觉达成理论、价值观在认知,情感,行为的认同。
(3)教学内容凸显针对性,时政化、生活化。要研究课程内容,整合教材知识结构,实施教学时,注重侧重点和针对性;增加时事政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贴近真实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树立自觉性,调动公共参与积极性和使命感。比如,高中政治生活模块包括公民政治参与,政府权力行使,政党制度等;经济生活包括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科学发展观等;文化生活包括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哲学生活包括马克思哲学体系,价值选择和人类生活规律等。各有侧重点,要有整体的课程体系理念,分解任务,每个年级都有培育的任务和侧重点,持之以恒,达到培养目的。
(4)问题引导教学过程。问题有深度和温度。深度指问题要明确培养的核心素养,经过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起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挑战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温度指问题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真实可触。比如,在讲到监督政府权力时,可以就反腐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反腐?腐败国外有吗?你手中拥有权力,你会腐败吗?学生积极辩论,踊跃发言:有的认为要防腐败,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引领;有的认为单靠个人自觉不能预防腐败,要建立制度制约。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政治认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5)教学情境真实民主。在教学中模拟政治活动的情境,达到综合运用知识又综合育人的目的;要以理服人,不以势服人,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认同的自觉性。给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时,可模拟人代会召开的场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譬如腐败,问题食品等,不回避,倾听学生心声,沟通交流。在实践中,民主中达到情感共鸣教学相长。
2.实践教学:
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是学生主动积极的自我建构。课堂实践可采用案例探讨、主题演讲、主题活动与讨论;校园实践可采用情景剧演出,红歌比赛,时事报告会,道德模范宣讲会,网络互动等;社会实践有参观考察,参加志愿者活动,主题参观,社会专题调查等形式。如学习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时,基于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和理论功底有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到社区,看制度,听讲解,潜移默化中达到制度的理解和自觉认同。
(二)创设良好外部条件、培养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
1.学校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三全育人模式。“三全”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培养;宏观设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点,给各个教研组分配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形成协同效应”,使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系统化、整体化;要利用集体活动作为培养载体,借力校园活动。比如,学校依据年级特点,有计划设计集体活动,高一进行生涯规划调查、高二组织公益远足、高三举办成人仪式。通过活动,认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制度,理论自信。
2.教师要实现三个提升:道德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提升、能力素养提升。道德素养指应具备较宽知识面,爱憎分明的政治情感,特别是要有崇高的智慧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嗅觉,要有培养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神圣使命感;人文素养指要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学生,有奉献意识,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将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心。能力素养指要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科学理性看待社会负面现象,仔细研读课标,精心设计,要将核心素养的目标精细到教学的每一道流程,组织有效教学,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魂。从根本上说,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
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意识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人才必备素养。高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如果不具备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意识,很难抵制浮躁,多元化,拜金主义的诱惑,无法担负建设社会的重任。如何培养?要坚持马克思内外因结合的观点,立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重视外部条件,学校,社会,家庭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构筑“三全育人”模式,让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系统化、常态化。如此,学生一定能全面发展,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投身国家建设中。水平和能力所限,本文对策研究存在许多缺陷,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畅.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机制及培育新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2]苏万永.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J]广西教育、2018年06期
[3]施晓静.提高公共参与意识、渗透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年07期
[4]刘亚芹.高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J]青海教育,2018年06期
作者简介:魏思春.男,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工作。
本文系寧夏自治区2020年度教育政策研究课题《高中学生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ckt20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