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教学探索

2021-10-07 12:13郑清伟
高考·中 2021年8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历史

郑清伟

摘 要:历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和活动有系统的记录、解释。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在《历史是什么?》说:“历史就意味着解释,作为历史事实身份的关键,就在于解释这个问题上。解释这一因素渗入每一历史事实之中。”

关键词: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意味着解释

《普通高中历史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诸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本文试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上册的教学实践,探索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

一、确立教学主题,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主题是每节课的灵魂,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完成教学目标。在讲“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时,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主题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这个主题,要求学生阅读本课教材及课本中相关章节的内容,整合课本内容,建立知识结构:

从学生建立的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在对教材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从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概括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作用,并能够把史实和评述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史论结合。

二、确立教学要点,进行重点突破

教学中,对教材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历史事物(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包括多个要素,涉及诸多方面。那么,这些是否都要一一解释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1]有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有的内容可以略讲,对于教材的要点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讲述,分析事物的特点,获得历史认识,并依据史料,设置问题,进行解释。在“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中,教师把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作为教学重点,通过重点突破完成教学目标。如讲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时,提供材料: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诸行省非奉旨毋擅调军。”

“军官犯罪,行省咨枢密院议拟,毋擅决遣。”

——《元史》

设问:1.材料一反映的辽朝职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情况?

2.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特点?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第1问的前两问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普遍都能回答到位。第三问要进一步分析,上升到认识层次,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第2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史学家钱穆说,行省有行动的中书省之意,中书省委派官吏代表自己去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因此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双重性;行省权力较大,但受制于中央。行省制度的影响指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层层设问,达到突破重点的效果。

在西漢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中,教师把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以下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谴告之。”

——节选自《春秋繁露》

设问: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容。

2.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学生回答时,一定要立足材料,进行理性分析,提炼概括,如新儒学的内容:1.“大一统”;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3.“三纲五常。特点:把以“大一统和君臣父子伦理道德”为内核的儒学天命化。影响要从多角度展开分析,如:思想:儒学独尊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政治:巩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教育:推动教育发展。消极: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对历史概念也要解释清楚。如介绍大一统时,要明确大一统的含义,指出大一统不只是单纯的地域统一,更多地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和高度集中。

三、分析史事因果,进行客观评价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探究历史事件的结果,弄清楚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在历史解释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讲秦的统一时,要求学生根据秦朝形势图和教材内容分析统一原因,注意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一)人心所向:人民厌战渴望统一。(二)经济基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加强要求结束分裂。(三)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四)领导因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秦王赢政个人的雄才大略(五)军事因素: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六)策略正确: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七)民族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八)政治基础:各国兼并战争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九)理论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对秦朝统一的评价,提供两则材料由学生阅读、分析

材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学生回答时,都会以辩证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出秦朝统一奠定疆域、制度基础。

四、比较历史事件,说明结论规律。

“历史解释的终极目标在于揭示历史真理、历史精神、历史意义和历史智慧。”[2]对历史事件进行联系、比较,是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不同时期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异同,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及发展的趋势或规律。讲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时,教师出示元朝疆域地图,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完成以下元朝管理边疆表格

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管理边疆的政策,如在东北,先后灭东突厥、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在北方,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在西南,与吐蕃和亲、会盟;在东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补充材料阅读:

中书令温彦博: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蔽,策之善者也。唐太宗采纳。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舟,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元史·地理志》

设问:(一)对比唐朝、元朝的治理边疆的政策,概述其不同特点?(二)唐朝、元朝的治理边疆政策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可以概括出:唐朝治边政策是开放包容;因俗而治,羁縻政策;间接统治(册封、朝贡)。元朝治边政策是设立行省等机构,加强直接管理;边疆管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作用:都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括唐朝、元朝治边政策的作用,学生可以得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规律性认识。

在讲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时,出示秦朝的中央官制和两汉的政府结构示意图:

设问:仔细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分析西汉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哪些变化?学生通过对比两幅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得出:1.增设中朝,作为中央的决策机构;2.相权被分割,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被中朝侵夺,仅剩执行政务的权力;3.中朝位卑权高,皇权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

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材料,依据史实,确立教学要点,进行重点突破。应注意史料实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递进式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事物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发挥以史为鉴功能,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一下.试论历史解释的内容要点——“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专题研究之二[J].中學历史教学参考,2017(3).7.

[2]许兆仁.历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9—21(3).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历史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