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平
摘要:“活动”是低段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提高核心素养时代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活动设计要基于儿童当下的生活,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基于学情的细节,活动创设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从而引领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构建生本课堂。
关键词:活动 体验 核心素养 生本课堂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打造活动化的生本课堂十分重要。“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儿童所创设的情境,且儿童能直接参与实践,并收获体验、感悟。从现阶段来看,“活动”属于《品德与生活》(低段)编写的主要特色之一,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其能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若教师在教授道德知识时仅仅采用单一的讲解方式,则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動中指导儿童学习道德知识,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课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以尽可能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真正作用得以发挥。
一、活动设计要基于儿童的生活
《我自己来》是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第三课,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书中的图例提供了整书包、扣扣子的场景,外加一个省略号。这省略号该如何解读?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老师自己要去拓展延伸的活动。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笔者对执教班学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发现他们穿有纽扣的衣服比较少,经常穿的是套头衫和拉链衫。根据学生穿着的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对教材内容作了取舍,确定了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这两大活动内容。而在穿衣服环节中,把“如何穿套头衫、拉拉链?”作为重点,进行穿衣诀窍分享。这其实就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展开教学。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形式须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育内容的主要源泉。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选取,就充分体现了“生活性”理念。基于平时对学生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充分了解,笔者取舍并重组教材,以学生生活为鲜活的素材来源,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合学生,从关注知识的课堂走向关注生命的生本课堂。最后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1)在学习、实践下,使学生掌握整理学习工具、穿衣的技巧。(2)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对多方面能力进行锻炼。(3)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并在“做”中收获成就感,感受到这样的习惯是减轻父母负担、爱家人的表现。也就是说以“自己来”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这也是本课要达到的情感方面的目标。
二、活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情
当然,选取了恰当的活动内容并不等于学生的自理能力就具备了,教学目标就实现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学生有效的指导,真正把对行为习惯的指导、自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例如,让学生“学穿衣服”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学穿套头毛衣、带拉链的外套,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就很有价值。课堂上的孩子入学才一个月多一些,他们还处于幼小衔接期,可能已经基本学会了穿衣,但是有很多细节不是很注意。比如,穿外套时,不拉住内衣的袖口,结果内衣的袖口缩了进去;毛衣反着穿;领子没翻好;不会拉拉链;等等。这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从细微处着眼,悉心指导。
本来在学习穿衣服环节中,计划先安排一位学生上台表演穿圆领毛衣,让其他学生看她是怎样一步一步把衣服穿好的,并相机交流穿衣服过程中有哪些好办法。但经过几次思考,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太过于烦琐。于是,笔者就把“如何穿套头衫”做成了一个微课视频,配上童趣盎然的《穿衣歌》,学生一看就明白怎样穿套头衫。之后再让学生上台表演穿毛衣,再交流穿衣的诀窍,就显得很自然、顺畅,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关注到“穿衣诀窍”这一细节对一年级新生的重要性,并用微课这一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来呈现,使学生更容易看懂,提高了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我穿衣的体验,通过真实问题的现场呈现,进行“如何拉拉链”的诀窍指导;通过“当当小镜子”的活动互相帮助,改正存在的问题;进行“我是穿衣小达人”竞赛,激励学生穿戴得又快又好。
三、活动创设要丰富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开展的活动兴趣越大,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就越高,且在活动过程中的感知和体验就更广、更深。在幼儿园学习时期儿童多以玩为主,每天和小伙伴们开心地玩耍是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当步入小学课堂后,他们要面临不一样的上课规则以及许许多多的新知识。对于还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学生,如何实现这种过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游戏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后,进行教学目标制定,并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系,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感悟活动给自己带来什么启发,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道德与法治是活动化课程,活动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提升。光是开展活动而不注意有效性,只会表面热闹,而无实效,或者低效。一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思维多以动作思维为主,所以要更多地让学生在动一动、做一做、演一演等操作性活动或游戏活动中获得体验、学会本领、懂得道理。例如课前,教师安排了“撕名牌”游戏,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为导入教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之后,设计了“我是自理小达人”的闯关活动,主要安排了两个操作性活动:穿衣服,整理书包。其中又穿插了“我来问问镜子”“点兵点将”游戏。这些有趣的游戏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十分符合,考虑到了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强的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实践、动手的能力,并收获了“我能行”的丰富体验。同时,活动中可看到,在穿衣服时,学生们十分投入,大家都争着用刚学到的穿衣要领把衣服穿整齐。在穿衣竞赛时,他们的兴致非常高昂,个个争当穿衣服小达人。而在照镜子活动中,同桌两人互相充当小镜子,帮同桌整理穿戴。学生们从中体会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快乐。
课堂的活动形式也是多样化的,除了上述实践操作性活动,还有课中《弟子规》的诵读,自理经验、方法分享,以及背着书包离开教室时的现场照镜子等。在《不当小皇帝》的歌声中结束课堂教学,不仅使课堂活动得到总结升华,也增强了课堂的愉悦气氛,使学生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情感体验更深,可谓兴趣盎然。
总之,要提高核心素养时代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充满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无声息地感悟,无痕迹地内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