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长备
摘要: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高中课堂上,应如何利用古典诗词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在充分论述审美教育意义、古典诗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案:首先,感知诗词节奏和色彩,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其次,体味意象与情感,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最后,置身于诗歌意境。置身于诗歌意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诗歌意境,充分发挥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功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在我国,审美教育一词源自席勒翻译的《审美教育书简》。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首倡“美育”,从此“美育”的理念开始在国人心中落种生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
林语堂在点评中华传统文化时,强调了中华美食和古典建筑的重要价值。此言虽是,但笔者认为林先生忽略了传统文化中极具价值的古典诗词,单从审美来说,古典诗词绝不输于古典建筑,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气派的审美价值。高中课堂应当利用好古典诗词,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
在谈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之前,我们十分有必要弄清楚何为审美。朱光潜指出审美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在审美中人不仅仅转移个人情感于对象物中,还要汲取对象物的情态于主体,所以,审美教育确实可以陶怡性情,“培养国民之趣味”,并进而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实践美学教育的人认为,人类于“内在自然的人化”中创造出纷繁深厚的精神文明。基于此,可以确定的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带领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是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的。
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如何加强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呢?
一、感知节奏与色彩
谷鲁司说:“原始的抒情诗最重要的成分是音乐。”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并强调:“能诵诗是欣赏诗的要务。”顺口、顺耳就是适合身心的自然需要,就是和谐。而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有双声、叠韵、押韵和平仄等声律现象,还有语气节奏。杜甫:“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从语言节奏角度看,宜在“悲”“好”处停顿,但从语气节奏、音乐节奏看,须在“声”“色”处停顿,如此方朗朗上口,身心和谐。就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歌节奏的过程中,我们的喉舌、气息在努力调整,以和诗歌本身节奏保持一致。这种节奏内化为己有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肌肉记忆,也就是自我审美能力训练提高的过程。由此可知,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要求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古典诗词的内在节奏,是培养高中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
近代实验美学告诉我们,感知色彩的经验是审美体验的重要方面。观者把自我投映于颜色上,且物我同一,达到情绪和色的交互融合,这一过程实是审美体验的获得。笔者仅列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数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具有色彩的鲜明性和直观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色彩冲淡,分明呈现出一幅水墨田园的图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给读者丰富的色彩联想、想象。据此,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上进行感知,想象多彩的诗歌画面,感知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意味。
二、审味意象和情感
意象是情和象的融合。孟石先生说:“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诗人运用语言创造出纷繁意象,表达情感。古典诗词的审美过程必然包括体味、感知意象,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理所当然要致力于分析意象特征,关注意象表层、深层含义,从而为审美鉴赏奠定基础。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落木”“长江”来传达浩荡孤愁。“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则借“船舫”、皎白“江月”来营造意境,衬托琵琶女引人入胜的高妙曲艺。笔者在带领同学们学习这些高中教材中的诗句时,便要求同学们展开联想、想象,体味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在体味意象中升华个人审美素养。
美学哲人康德说:“审美的判断是一种情感的判断。”朱光潜说:“情感与意象的遇合就是直觉、表现,也就是艺术。”又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艺术是情感的返照。”《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论述启示我们,教师在进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时,引导审美主体(高中生)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方式,必将有助于培养其审美能力。
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颈联含有“八可悲”。课堂中,教师当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揣摩体味,产生“共情”,这是获得充分审美体验的前提。
三、置身于诗歌意境
诗歌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是意境之美。意境并不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境界,司空图于《二十四诗品》中首次揭示了意境的美学本质,它是文艺作品所绘生活景象与所表思想情感融合交互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置身于诗歌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呼应,是基于诗歌情境的个体的主观感受。然而诗歌又是以高度概括、含蓄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生活和情感,其跳跃性和巨大的语言空白,包容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毋庸置疑,引导高中生们走入情景交融、意蕴丰富的诗歌意境,不仅能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也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及感受诗人的情感。
置身于诗歌营造的意境,是引导学生构建审美活动的一个精神前提,即审美心胸。叶朗教授说:“审美心胸是一种超脱于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用现代文艺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审美主体要发挥想象,移情于物,物我两忘,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感受诗歌之美。限于学生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意境的理解会出现多样性和歧义性。因此,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去创设情境,引导高中生们走进诗歌意境。
例如,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色彩、音响等来唤醒学生大脑中的表象,并因此开始联想、想象。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李白《将进酒》一诗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徐涛老师的朗诵,这对于学生走进诗境大有裨益。在再现意境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描述要与之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中。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姜夔《扬州慢》时,说道:“郊外,满眼是凄冷薄雪覆盖下的青青荠麦;城内,不见了想象中的人声鼎沸、灯红酒绿,呈现在眼前的是断壁残垣,是荒城断桥。清冷的空气中,传来驻军号角的悲吟,那沉重的声音在冰冷的空气中缓慢流淌,化作了时代的叹息……”教师的描述,很快便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悲美的意境中。
古典诗词是美的富矿,教师应利用古典诗词,引导学生鉴赏其中之美,这也是利用高中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当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朱光潜.诗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8.
[3]朱光潜.谈美[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4]朱光潛.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