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蓉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100)
陶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手工艺术品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陶器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瓷器的发明也为中国独有,陶器、瓷器都是我们祖先高度智慧的结晶。三彩釉陶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一个类别,作为陪葬品在唐代墓穴中被大量发现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点关注。实际上,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在唐朝最为风靡。其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风格富有生活气息,特点明显,最为盛名。又因常用三种基本色上釉,且形成特点于唐代,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自17世纪航海业开始发展,中国陶瓷器不断大量推向海外各国,并受到欢迎与追捧。几个世纪后的今日,从博物馆到拍卖场,从公务员考试题到网红表情包,唐三彩出镜率仍高,热度满满。但在现今国内使用率较高的几个汉英对照术语库中,“三彩”一词的译法各有不同,且未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与研讨。本文拟使用“从术语库到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调查国内三个常用汉英对照术语库中的译法,而后以各种译法在英语世界的流通度为主要衡量标准,将各译法放至英语国家常用语料库中检索分析,并探讨出中国特色术语的标准化原则,以期为其他相关、同类术语英译提供思路。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融合了深厚的陶瓷专业知识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因此,陶瓷术语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陶瓷术语翻译要求译者拥有一定陶瓷专业的相关知识,以及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许多词汇在英译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望文生义,而要结合目的语的背景,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方能顺利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促进陶瓷文化对外传播。例如赛义(Geoffrey Sayer)在其英译的《景德镇陶录》中将“青瓷”译为“blue/green porcelain”[1],这种直译法虽然传达了一定的陶瓷知识,但不利于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而是将读者置于青瓷到底是蓝色还是绿色的艰难抉择之中。事实上,“青瓷”在西方有常用译法celadon[2],且已收录于《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特指中国产的草绿色至海绿色的瓷器。
陶瓷术语翻译还要求译者有充分的陶瓷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不断学习陶瓷知识的能力,从而使翻译更为准确。以制瓷过程为例:清代陶瓷典籍《陶说》中,光陶瓷的制作流程就有20则[3]。其流程复杂且包含许多术语,如“圆器”“琢器”“修模”等,若译者不了解制瓷的相关工艺及流程,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含义。此外,制瓷工艺材料、釉色,以及陶瓷种类等特色表达方法等都要求译者有一定的陶瓷知识储备,否则就会出现译名与实物不符的情况。例如,“六角盘”通常是一个带六瓣盘口的圆盘,但有的译者机械理解其为六角形的盘“hexagonal plate”[4],实际六角盘像花朵一般的形态,应译为“six-lobed plate”。
“异色兮纵横,奇光兮烂烂”。三彩艺术在中国艺术品史上缤纷艳丽,辉煌无比。从唐三彩、辽三彩、宋三彩到素三彩,从珐华、琉璃岛石湾彩塑,或到三彩壁画,三彩艺术至今仍在艺术世界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光彩。三彩艺术的对外传播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向外阐释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5],而且也可促进国际社会“普遍化”理解与接受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话语传播,术语先行。但作为一个中国特色术语的“三彩”的译名却始终没有统一,为给文化“走出去”的接受与认同带去积极作用,“三彩”一词的标准化很有必要。
以下为笔者在国内三大知名双语对照术语库收集的译法。可见,即使是专门讨论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的术语库,对于“三彩”的译法亦是五花八门,暂无标准可言。另,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学术的中心——中国知网里论文标题与摘要的翻译中也译法各不同。译名标准化多为重要,英译名称不统一,外译后令受众困惑,不仅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推广外宣,还与中国倡导的“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念背道而驰。此外,笔者在研究三彩工艺时阅读的书籍《杂釉彩·素三彩》[6]中出现的不同的译法——“tricoloured”,也纳入分类探讨。
表1 笔者收集的“三彩”译法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9日)
1.1.1 音译、音译加注、音译增译
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不断“走出去”,国外读者对于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文化意象和文化术语的接受能力在日益增强,兴趣也在不断养成。由此一来,我国特色文化术语的音译译法也会逐渐广为人知[4]。所以在选择如何外语中国特色术语时,为保留话语特色,常选用音译及英译延伸译法。采样的国内三个库中有使用音译及音译加注、音译增译的译法。
例1.三彩鸳鸯扁壶 Sancai porcelain Mandarin duck flask②
例2.辽三彩 Liao sancai(术语在线)
例3.《辽三彩艺术设计初探》
The Art Design Preliminary Study on Sancai (Tri-color) of Liao Dynasty
例4.《宋金元三彩研究》
A Study on Sancai Glazed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术语音译时主要会遇到大小写的问题,例1与例2“Sancai”“sancai”。作为专业术语,其首字母应该大写。不过,对于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术语,只用音译有时很难满足译入语读者的翻译生态需求。此时,音译加注可锦上添花。“Sancai (Tri-color)”在音译后加注直译译文,可使译文读者在不懂汉语拼音时,看到直译也能猜出内容。“Sancai Glazed”在此归为音译增译是针对“三彩”一词而言的,以添加“釉”来表示三彩是一种釉面工艺,在保留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显化了其工艺手段,也可取。
1.1.2 直译、直译增译
术语英译采用直译通常更易懂、易接受。但直译需要在既能保证语法正确,又能表达原文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情况下。采样的国内三个库中有使用直译及直译加注的译法。
例5.《漳州窑素三彩瓷》
Zhangzhou Kiln Tricolor Porcelain
例6.《漳州素三彩与台湾交趾陶对比之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ricolor porcelain of Zhangzhou kiln in southern Fujian
例7.《洛阳唐三彩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Moder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Luoyang Tang Tri-color
“Tricolor”与“Tri-color”存在语素拆分的不同,但前缀词通常单独不划分单元。以“tri”前缀为例,tricycle、triangle等词都不划分。因此,格式还原操作应是去除单元之间的分隔符,将其还原为一个单词的形式,即“Tricolor”。
例8.唐三彩烧制技艺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Firing Techniques
例9.《杂釉彩·素三彩》
Miscellaneous Enamelled Porcelains, Plain Tricoloured Porcelains
例10.唐三彩 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来源术语在线)
以上两个例子除划分前缀外,“colored”的使用是相较于其他直译的。colored在牛津字典中有两个含义,或作为形容词在组成词里,标明带有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多种不同颜色指带有什么颜色(having a particular color or different colors),也可以说 “着了什么颜色的”,如primary-colored(多色调的)、particolored(淡彩色的);或是带有侮辱的指有色人种( (of a person) from a race that does not have white skin)。英美英语中均有此词,所以有“o-ou”的差别亦正常。而例10中的用法为“形容词加动词”,后只有加“陶器”或“瓷器”才能构成词语,否则只能算短语,不能作为术语使用。
例11.日本多处寺院发掘出土了唐三彩。
Chinese Tang three-color ware has been excavated from ruins of temples across Japan.[7]
例12.《淄博金三彩工艺的艺术特色研究》
The Study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ft of Three-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Jin Dynasty in Zibo
“three-color”与“Three-colored Glazed”标明了该工艺只有三种颜色,但实际不是。三彩釉陶是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烧制前,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而后会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8],不过主色调为黄、白、绿,配色独特,所以独具中国风格。色釉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所以“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某三种颜色。
“三彩”作为一门特有的釉陶工艺,由中国起源,其发展都只在亚洲地区,是欧美国家所没有的工艺。以上就国内常用英汉对照术语库中的译法进行粗略分类与分析,撇开部分不合语法、构词规则的译法,以便先行筛选,后做流通度调查。
一词多译时,除了要探究其规则、分析是否符合构词语法等问题外,究竟哪种译法会得到多数人的接纳也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点,这最终将由其使用频率或流通度来决定。不少被规范的科技术语仍有其他形式的同义译名被广泛使用,有的甚至比官方的译名更为流行,这是否也在提醒规范人应下更多功夫,做与时俱进的考虑?不进行标准化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统一,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所以本文在讨论规范的基础上,对现在用的译法做流通度调查(搜索结果无数据的格内将留空),以期为进一步规范提供数据支撑。
表2 “三彩”不同译法在国外语料库中的频次统计(截至2021年1月6日)
表2可见,像COCA与BNC这类通常用来观察国家英语当前发展变化的语料库,对于中国特色术语的收录是很少的,但像iWeb、NOW与WebCorp这类收录网络报道、网络语言的语料库收录却较多。例如“Sancai”在WebCorp中收录的语料主要来源像维基百科、Wiley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邦瀚斯(Bonhams)、苏富比(Sotheby)与佳士得(Christie)三大国际拍卖行。这类语料实际对于流通度调查的影响力相对更大,因为代表的是现代用语,并且流通度更高、影响范围更大。
其次,笔者还在Google N-gram也进行了搜索,因为Google N-gram收录了近300年来的英语印刷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成对国际特别是西方社会知识、观念和经验的代表样本,同时可以看出中国三彩流入西方社会的时间,以及接受程度的变化。
在使用Google N-gram搜索时,多数增译译法也都没有对应语料,见图1,仅出现“Tricolor” “Sancai”与“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其 中“Sancai”是1973年首次录入该语料库,“Sancai glazed”在1974年也出现了。但“Tricolor” 和“Sancai”的流通程度为何不对应?以及“Tricolor” 出现频次最多,那这些是否为有效频次?笔者按阶段搜索后发现“Tricolor”并不对应“三彩”,而有许多其他含义,如三色旗、三原色等。那么仅用“Tricolor”并不能代表中国“三彩”。
图1 Google N-gram中不同译法的流通频次统计(截至2021年1月6日)
那么“Sancai”是否能完全代表中国“三彩”?笔者 就“Sancai”、“Tang Sancai”与“Sancai glazed”再做一次比较。如图2可见,“Sancai”、“Tang Sancai”与“Sancai glazed”的流通变化是相对同步的,可以印证这三个词的代表性。
图2 Google N-gram[9]中唐三彩与国内常用译法 的流通频次统计(截至2021年1月6日)
中国陶瓷文化涉及大量不同于国外的制瓷工艺、造型名称与装饰手法等。笔者以为,在进行这些术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使用音译,就无需到目的语中寻找对应词,而可以自信地运用约定俗成的汉语拼音。但是直接使用音译需要基于英语世界已对该术语有认知、使用较频繁,不然大量未加注释的音译或将造成理解偏差,负面影响深远。也可以遵循约定俗称的原则,了解本国陶瓷文化背景,收集术语译名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交流。总而言之,术语翻译的标准化首先应基于用词准确、理解可读,再遵循约定俗成与保留民族特色等原则。
所以针对陶瓷术语“三彩”,笔者认为,因“Sancai”在国外英语世界已经有一定的流通性,且带有民族特色,可以继续沿用,但也因英语世界对该术语的认知仍深度不够,单用音译不能完全达到理解可读,需通过添加注释来讲解。不过,对于像唐三彩、辽三彩这样盛名于外的名称,或许不加注释也可。中国陶瓷,是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对于陶瓷术语的翻译需要仔细斟酌,多方考虑,“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使我国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注释
①原术语为唐三彩,对应译文为Tang tricolor,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此 处 提取代表“三彩”的部分“tricolor”与“tri-colored glazed”。
②此藏品现收藏于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高20厘米,为唐代文物。译文为博物馆提供的中英对照,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