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读整本书”的社会价值

2021-10-05 12:31周一贯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整本书亲子读书

□周一贯

施行统编教材,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在教材中也有明确的安排。如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有“快乐读书吧”这一专栏,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读整本书,足见其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阅读活动而言,它应该包括了阅读主体(阅读者)和阅读客体(读物和阅读环境)两大方面。作为小学阅读活动来说,阅读主体自然是学生,阅读客体中的读物主要指语文课本与整本书,阅读环境主要指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学生的读物不同,阅读环境也会不同。如读物是课本,阅读环境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基本都在课堂或校园里。因为除学生之外的人群,显然是不太会去共读课本的。但如果读的是整本书,情况就会大不一样,阅读环境会扩大到社会,诸如图书馆、书店、书市等。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阅读环境会对学生产生促动作用,可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又因为学生读的是整本书,而不是局限于学业范畴内的“教材”,就有可能突破学校阅读教学的传统观念,打开学校与家庭、社会共读的新天地。这就是“读整本书”相较于“读课本”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浙江省特级教师季科平就此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她联系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指导学生读整本书——管桦写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年出版),同时也引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还联系了学校所在地“城市书房”读者群中的部分人,共读这本书。在分头共读的基础上,她把共读交流课堂搬到了“城市书房”,除本班学生外,还有部分家长和社会读者一起参与阅读交流,不仅使学生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也为推进家庭亲子阅读和社会阅读,扩大“城市书房”的影响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应当说,这是对“读整本书”的深度开发,其内在的社会价值十分值得关注。要而论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开放性交流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之前,我们习惯把“读整本书”严格局限在一个班级之内,交流也只发生在执教老师和班内学生之间。由于同班学生之间不可回避的“同质性”,即年龄相同、生活经历相似、阅读过程相仿、阅读经验相近,获得的阅读体验也就难以避免雷同。再加上缺乏能够触发联想等思维活动的外在影响,学生之间很难做到通过交流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现在,随着共读交流的开放,有了家长和社会读者的参与,极大地激活了原先的“一池死水”。特别是对《小英雄雨来》这个故事,家长和社会读者并不陌生。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有些家长上小学时也读过,那时叫《雨来没有死》。有的还回忆起儿时看过的同名连环画,以及当时读这个故事的情形和感受。所有这些,无疑都是今天的学生难以感知的,与家长和社会读者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所谓“体验”,应是“联系自身加以体味”(《教育大辞典》)。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早就明确指出:“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朱熹说得很确切,体验就是自身的体味。但问题在于自身的体味也是需要外来因素激活的。在群体交流中,个体往往会从他人的体验中获得启发,促使自己产生更丰富的体验。特别当儿童与成人一起交流读整本书的体验时,就更能丰富自己的体验。这种“共读”效应无疑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营造家庭“亲子阅读”的读书氛围

“读整本书”基本上属于课外阅读活动。而课外阅读无疑主要在家庭中进行。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会有许多学习任务,还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能够真正静静地读整本书的时间是不多的。只有在家里,学生才享有充裕的休闲时间。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我们不能不重视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对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这就需要教师在关注家庭教育质量的同时,通过学校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会、手机家长群等平台,以及家庭访问等方式,倡导“亲子阅读”。当然,亲子阅读的读物便是整本书。

实践证明,开展亲子阅读的关键在于保证共读的时间和空间。共读的时间,以晚上一至两小时为宜,重要的是应形成制度。此外,阅读空间的安排也不可忽视。现在多数家庭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一个独立的书房自然是最理想的。若达不到,为孩子设一橱一桌(一口书橱、一张书桌)应该不成问题。记得早在20 世纪90 年代,绍兴市柯桥镇有几所学校开展过“一橱一桌”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儿童在家的学习条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还需要学校教育的配合和推动。实践证明,开设有家长参与的整本书“共读交流课”,是一种极好的形式。据参加过的家长说,重新回到课堂的感觉真好。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举手发言,发言后听着大家的热烈鼓掌,就好像自己又回到了上小学的年代。更重要的是这种共读交流课有家长参与,使每晚的家庭“亲子共读”也有了更大的保障和更优的质量。

三、增加了读书人口,推进了书香社会建设

早在2012 年,我们就发起了县域内的乡村阅读活动,之后又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农村占了很大一部分。真正的美丽乡村,不仅要天蓝水绿,还要有朗朗书声。虽说这些年来农村发展得很快,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毕竟不在同一水平。这无疑关系到读书人口的多寡。所以,如何增加县以下区域的读书人口,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也拥有有利条件,那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都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们都要读书,都读同样的书。如四大古典名著,学生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就已经接触了。再说,现在的家长也极大地胜过了从前,一般都拥有中等教育以上的学历,也都是潜在的“读书人口”。正是这样的现实条件,使小学“读整本书”的活动完全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而农村新建的书房、图书馆、书院、书廊等,又为推进书香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理空间。于是,我们完全可以将小学的“读整本书”活动向全社会开放,这既是学校教育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应有职能,也是在新时期实行开门办学,在共建美丽乡村中提升办学品位的发展需要。上文所提及的学校借“城市书房”,组织学生、家长和社会读者一起上共读交流课,之所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正是因为其体现了增加读书人口、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要求。

四、在儿童与成人的读书交流中,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是因为儿童比成人保留着更多的“天性”,他们单纯、朴实,充满了灵动的生命活力。但同时,他们又有着不断实现社会化的成长使命。

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作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步积累参与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接受社会的价值观、真理观、伦理观、审美观,提高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未成年人只有在成年之前初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才能使自己在成年之后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

人之所以需要在成年之前进学校受教育,原因之一是学校能有计划、有组织、积极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所以,学校要更多地向社会开放,联系社会进行合适的教育。儿童也要有计划地了解社会,适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正是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有家长、社会读者参与的小学生整本书共读交流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儿童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在读整本书中所获得的体验往往会比较有限,而家长、社会读者一起参与共读、交流,无疑可以大大打开他们的阅读视界,增加他们的社会见闻和对成人世界的了解,从而有效地丰富阅读体验,促进他们健康地社会化。

猜你喜欢
整本书亲子读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