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陈冰
摘要:“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而校企协同育人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连云港中专为例,从共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搭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探索行动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推动高质育人。
关键词:三教改革;企业学院;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C-0075-05
一、背景:校企协同育人契合“三教”改革的实施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制度安排[1]。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省也印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旨在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动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型人才,“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3],而校企协同育人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4]。2020年,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由上述可见,校企协同育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将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职业素质培养以及技能培训融为一体,突出行业标准引领人才培养标准、企业需求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操作标准规范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契合了“三教”改革的实施[6]。
二、实践:校企协同育人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企业学院,协同在“三教”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做到共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搭建模塊化的课程体系、探索行动化的教学方法、实施特色化的育人项目,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共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
1.建设服务平台。牵头建设开放的连云港市校企合作平台,以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成为区域内的人才培训中心和校企合作的牵头学校,开展多层次线下校企资源对接活动,实现校企服务、人才技术对接,校企合作模式向纵深发展。
2.建设企业学院。通过行企、协会、政府、学校协作,命运共担,探索企业学院办学模式。对接专业、产业,与连云港石化公司建立“卫星石化学院”,与花果山大酒店、连云港市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单位共建“烹饪与营养学院”,在“人、财、物、管、育”方面形成企业深度参与多元办学新格局。企业学院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对标专业建设,确定培养目标、招生规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层联通专业群与企业岗位(群)。其中,烹饪与营养企业学院组建大师工作室,形成师徒传承制度。现有16名企业导师,每名导师对接4—6名学徒(学生),依托学院成立了地方特色的“朐海菜研发中心”,开发传统名菜、创新菜、意境菜、非遗传承美食课程。每个月组织两次导师进校园活动,每次制作6道地方特色菜。企业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创作的多道菜品入围中华美食荟江苏味道评选活动,实现学校和企业共生共长。同时将菜肴制作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充实了教学资源库,给学校教师和餐饮从业者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企业导师带领学生现场学习制作,形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为连云港餐饮企业输送了一批职业素养优秀、职业技能突出的业界新人。
3.建设产教基地。政校企以深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抓手,产教融合为主线,高水平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建筑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等5个省级实训基地,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引入启航宾馆、博派车盟等多家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统筹校内实训场所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利用“云”的网络教学平台共建共享数字化优质资源。
(二)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
结构化的教学团队成员来源于不同学校、不同企业,具有不同专长,承担不同任务的组合。显而易见,校企协作是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的最佳路径。学校先后创建加工制造、现代旅游、化学工艺三个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其中加工制造教学团队依托“卫星石化学院”建设,以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辐射电子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建立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围绕现代学徒制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意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基于工作(学习)过程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为每个“卫星石化”学徒制班配备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名,均为双师素质教师;企业为班级配备企业专业带头人1名,行业能工巧匠2名,协同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工作。进入企业学习期间,按照4—6名学生安排1名师傅的比例配备企业导师。
结构化的教学团队依托企业学院试点项目不断成长,在教学实施中培育成果,在技术服务中提升层次。该团队已成为连云港市加工制造类教学创新团队并被遴选推荐参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评选。实践证明,当教师团队在依托具体项目的合作中不断成长时,校企之间就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三)搭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1.建设“2+4”专业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对接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集群,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及时掌握本地区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与当地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吻合度进一步提高。紧密对接连云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产业战略定位和市政府按照四个“世界一流”标准,高水平建设石化基地标准的重大部署,重点打造化工专业群;紧密对接连云港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名特优大旅游产业规划,重点打造旅游专业群;紧跟产业升级,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建筑、智慧交通、信息技术等四个专业群提质升级建设,建成建筑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施耐德电气江浙中心、物联网智能家居中心,整体打造“2+4”高水平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