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2021-10-01 17:00徐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

徐伟

摘 要 利用引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2007-201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方面,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和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的态势,空间集聚强度也表现出“M”型形态的波动情况;冷热点的空间结构从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不均衡发展的形态;空间联系网络结构逐渐从简单的折线型演变为区域型、直到形成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网络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演化特征;经济增长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端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为依托创新驱动和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2][3]。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出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4]。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首要任务就是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领域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由此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产业发展,以达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效果[5][6]。

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紧缺、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7][8]。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果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其影响力就会起到负面的效果[9]。在此状况下,应当统筹社会整体资源,推动其合理配置,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共同发展[10]。以往,学术界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研究,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具体机制仍相对不足[11][12]。教育作为一个多因素结合的研究问题,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尽管有学者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但仍然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探讨阶段[13]。

因此,本研究拟以中国省域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引力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演化特征,再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以期谋划基于区域协同联系的职业教育发展新策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及推动经济增长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持。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份(包括直辖市和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考察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2019)以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9)。

另外,本研究还收集了中国省域对应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相关数值来自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2008-2019)。

(二)研究方法

1.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研究空间相互作用能力的典型模型[14][15]。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引力模型研究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的空间联系,量化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强度。模型设立见文献[16]。

2.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1)Moran's I指数。全局Moran's I指数通常用来分析空间自相关情况,其计算过程见文献[17]。

(2)Getis-Ord Gi指数。Getis-Ord Gi指数可以识别高值的空间聚集情况和低值的空间聚集情况[18]。

3.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

本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对某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建立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对经济增长的模型[19]。同时,在普通面板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计入了空间因素,探讨中国省域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形成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相关研究成果[20],构建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的经济增长空间模型。

三、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演化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势能演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势能可以衡量某一省份在空间联系格局中的中心地位。由表1可知,2007-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和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地区最为突出。2007年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势能比重最大的是北京,占全国省域的9.57%,位列第一,表明北京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辐射能力居全国首位;天津、上海、浙江分别占全国的比例为6.09%、6.99%和6.15%,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是江苏和河北,前六名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共占全国的37.4%,表明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势能表现地较为突出。到2012年,虽然整体的空间联系势能在大幅度增长,但是各省份的比例并没有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动,各省份的排名也基本保持不变。直至2018年,天津高等職业教育势能比例有所下降,而上海持续增长攀升至第二位,但总体以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为重点区域的格局仍未变化。

(二)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自相关演化

本研究进一步测算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G值,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分布的空间集聚性,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7-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的Moran's I指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中国各省域之间的高等职业教育情况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整体而言,Moran's I指数的数值均在0.500上下波动,总体变化趋势较为接近,但在2015年出现最低值0.298,说明此时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集聚效应表现相对较弱。同时,G指数也表现出显著为正,即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势能存在显著的热点集聚区和冷点集聚区;而进一步分析G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数值呈现出“M”型形态的波动情况。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