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马力 王晓凡
摘要:借助CiteSpace 5.0 计量工具,分析4种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绘制知识图谱后发现: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研究、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职业教育国内外比较研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总结“十三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职业教育研究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研究主体众多;职业教育研究主题分布广泛,关注时事热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十三五”;核心期刊;知识图谱;研究主题
“十三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长足的动力支撑,职业教育研究也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4种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为样本,借助 CiteSpace 5.0计量工具,对10 627篇文献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开展可视化分析,梳理“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研究主题及热点,对于展望“十四五”职业教育研究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职业教育类4种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期刊样本来源,以保证本研究数据来源的代表性和专业性。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上述4种核心期刊作为研究样本,设定检索时间范围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剔除书评、广告、征稿信息、会议综述等非学术性文献,去除撤回研究文献,共计得到有效文献10 627篇。研究采用 CiteSpace、Excel 作为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分别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二次阅读进行内容分析,呈现“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研究主题与热点。
二、“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时空分布分析
(一)时间分析
利用 Excel 对文献数据统计并获得期刊文献年度发文量(见表1)。表1显示,2016年发表文献2 699篇,至2020年发表文献数量降至1 771篇,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文献发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出现了文献发表量低谷值,这与部分期刊变更出版周期密不可分。《职教论坛》于2018年由旬刊改为月刊,发表文献数量大幅降低。尽管文献发表数量有所下降,但文献篇幅有所增加,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作者发文分析
1.高产作者
根据普赖斯定律界定高产作者①,即发表文献数量大于6篇(包括6篇)的作者即为本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当该领域高产作者发文量占比达50%时,该领域形成核心作者群[1]。“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共发表文献1 287篇,占总发文量12.11%,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上述数据表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虽然有部分集中性作者群,但作者数量多,研究主题广泛,研究方向较为分散,不利于形成本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将发文量排名前二十的高产作者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根据作者学术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研究群体:以石伟平、刘晓和徐国庆等为代表的高校型作者;以张健、周建松为代表的职业院校型作者;以孟凡华、邓泽民和庄西真为代表的编辑型作者。数据显示,在發文量排名前20名的作者中,女性学者仅有谢莉花、孟凡华和孙翠香3位。这一数据反映出国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女性学者数量较少,文献作者性别比仍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在学术阶梯上面临着一定的障碍。
2.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利用 CiteSpace 软件绘制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1),能够从整体上反映职业教育领域中主流学术群体。石伟平、刘晓、张健、徐国庆等圆圈较为突出,表明其发文量在职业教育领域较多。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国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之间形成1+X的合作局面,即由1个集中的总研究体与X个分散的小研究体共同组成。第二,合作关系中存在三角封闭式合作,这种类型的合作关系较简单,通常是同一机构内的一次性合作关系。第三,作者合作图谱整体呈现出分散的孤立点和稀疏的连线,整个合作网络密度很低 (Density=0.002 8),作者之间的知识流动性较低。整体看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合作度不高,大部分作者是独立发文,缺乏高凝聚力的研究团队。
(三)机构发文分析
从表3可以得出,“十三五”期间,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位居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发文量的前三甲。可以看出,高校或研究所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如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综合性高校或师范类高校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和中坚力量。期刊本身也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主办单位分别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主题研究资源、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文献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一所职业院校。表明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本身的研究仍处于薄弱阶段,职业院校理论研究力量与影响力有待加强。
三、“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一)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内容高度凝结的词组,研究对“十三五”期间4种职业教育核心期刊的主题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分布知识图谱网络,直观显示研究人员对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展现出6 298个有效关键词,除主题性关键词外,如高职教育、职业教育等,有关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工匠精神等方面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主题。
基于中心性和频次对关键词进行排序,从表4可以得出,凸显中介中心性②较高的关键词前十名分别为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美国、转型、“互联网+”、影响因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表明这些关键词在职业教育领域知识图谱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在该领域受到密切关注。借助关键词排名也可以辅助确定研究热点。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出现频次大于或等于31次的关键词为本研究领域的核心关键词。选取频次大于31次的关键词,通过对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论文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前十位依次为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课程体系、高职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反映出学术界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焦点。
(二)研究主题分析
结合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中介性分布情况,本研究将关键词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4个主要的研究主题。
1.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关键词,这类研究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经典议题。第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经过职业院校的多年实践,已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颇具特色、初具成效的基本路径和根本方法。坚持校企合作路径,坚持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是实现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中,企业参与力度成为职业教育丰富实践技能的潜在阻力。因此,产教融合型企业应运而生,这一新型发展形式针对深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是实践操作的切实需要。其实质在于转变、推进企业教育职能,给予企业职业教育实质权力,发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产”与“企”的根本作用[2]。第三,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贯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始终,伴随着国家产业战略的升级转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有所改革与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具有共通之处,即突出“高技能”“双创”特点,以切实提升院校学生就业力、推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直接目标,联合校方与企方构建完善的教育模式和保障机制[3]。第四,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界主要推行的职业教育制度,也是职业院校着重推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代学徒制昭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转向,即立足于现代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突破狭隘的企业培养制,提供全社会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4]。第五,师资队伍。无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师资队伍都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依据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实践与理论双重知识储备。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任教师欠缺专业所需的技能或工作经验,与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不匹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面临着政府保障不力、校本培训不佳以及教师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带来新变革,以多元化“双师”培养路径、落实在校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稳定“双师型”教师职业归属感[5]。第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地位吸引力稳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发展逐渐向上延伸。不同于传统内容下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职业教育需要实施全方位全面的内涵式发展,主要以推动职业教育转型、推进职业教育建设为基础方向[6]。当前国内培养机制下存在人才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表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架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环境,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7]。
2.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研究,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等关键词。该类研究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从普通教育课程中分化出来,已经形成独立、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有赖于课程体系各模块的共生建设,课程体系应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开发[8],其未来趋势必然坚持高质量内涵建设道路,以消解劳动力市场人才供给矛盾需求。第二,课程思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提出新期许、新要求。改革陈旧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协同课程思政资源、制度和考核合力,同步专业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政教育[9],把思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是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重要关节[10]。第三,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是职业院校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深化变革当前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突出弊病,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课堂环境管理等诉求逐渐被提上日程。力求塑造具有生命意义、开放兼容和协同民主的课堂管理环境,以场域管理促进课堂管理,以教学管理推进质量管理[11]。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基本的教学形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依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在这种机制引导下的课堂教學也必然以“适度理论,重在实践”的实践教学为主导[12]。第四,教学模式。该领域同样讨论了如何将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教学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课堂,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改革[13]。第五,专业建设。专业是职业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议题[14],高水平专业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一翼。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专业和龙头专业示范,提升职业院校自身发展水平,促进校企合作与产业融合,加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15]。
3.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和职业能力等关键词。第一,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等方面不断深入。探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准确定位核心概念内涵,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创新教育资源支撑,推进顶层设计和完善相关教育评价体系[16]。第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工匠文化的历史延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备受推崇的职业价值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既能够满足企业方的用人需求,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获得长足发展的现实需要[17]。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塑造。“十三五”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是大语境的、制度化的工匠精神,包涵文化层面、培育路径、制度保障和技能规范的多重解读,工匠精神视角下需要重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样态,建立与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以“工匠师资”推动职业教育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18]。第三,职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宣告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引发全社会就业难。多数高校积极思索应对之策,提出构建良好培养环境和体制机制,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也必将走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新阶段[19]。在《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要与时俱进以做出改革和调整,将重点从单一技术技能培养转变为复合型职业能力的培养[20]。
4.职业教育国内外比较研究
职业教育国内外比较研究,包括德国、日本和国际化政策研究等关键词。在该类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分析了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体制、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课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内职业教育寻求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多方式、多渠道构建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培养国际化教育对象、设计全面化课程体系、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化。这些教育资源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共同助推本国的职业教育全面良好发展[21]。第一,德国。德国在世界职业教育体系中享誉盛名,其良性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机制、健全的劳动市场体系、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对职业教育自身质量的高度重视成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标杆[22]。“双元制”模式是职业教育大国——德国的重要标签,该模式高度凸显“实用”“实训”与“应用”的实践培养,在经费支持、实习安排、师资提供、毕业生接收等环节实现了校企合作的高度参与,有效衔接院校教育与企业生产[23]。“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于工学交替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的积极参与和产学教的深度融合,但“双元制”下也存在着企业不稳定、学生未来职业转换困难等现实问题[24]。第二,英国。“双元制”的成功引发英国职业教育界改革浪潮,开启现代学徒制新篇章。英国现已形成中级、高级和高等三级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各层级学徒制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桥梁,融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构建了良好的上升通道[25]。与德国强调“针对就业能力进行教育”的能力教育框架不同,英国职业教育体系侧重技能本位的教育框架。技能框架指导下的职业教育将习得的技能认定为个人属性,即学习个体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技能任务,以解决直接就业为目的[26]。第三,美国。美国职业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承担,社区学院以满足社区民众的职业教育为主要教育功能,兼具转学教育与社区教育功能,是美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27]。社区学院具备针对性与多样性并存的课程体系、专兼职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完善的社区学院评价制度等多重特点,在入学政策、政府管理和地方管理上已发展成相对成熟的模式[28]。
(三)主題演进及可视化分析
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及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发展路径如下:
“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研究主题呈现出百花齐放景象。2016年是文献研究选取的初始年,相较于其他年份更多。这一阶段研究主题数量多,职业教育、职业院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关键词频次较高。其主题与国家宏观政策紧密相连,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开启职业教育界对“工匠精神”的探讨。
2017—2018年期间,“新兴职业农民”“高职教师”“专业设置”“乡村振兴”等关键词频次较高,在前阶段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关键词在2017年首次出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不仅是发展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所需,也是加快培养现代产业人才、全面调动农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迫切需求。学术界因此对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实践困境等多侧面进行了热烈探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职业教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力支撑,乡村振兴在职业教育领域热度与日俱增。
2019—2020年期间,新旧主题间的连线依然较多,表明其前后的传承关系较为紧密。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数量增长速度趋缓,关键词节点有所减少,共现频率较低,但研究热点演变呈现出“窄而聚”的特点。研究主题由多样化内容集中到1+X证书制度、职业启蒙教育以及旅游类专业等微观研究领域,研究内容逐渐细化深入。其中也不乏与国家行政指令紧密联合的热点探讨,如为贯彻落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有关要求,教育部同步出台《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学历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引发了众多争鸣;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承接“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等热点,学者们高度关注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
四、研究结论
第一,职业教育研究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各项事业发展,学术界对职业教育的探讨也达到空前高度。“十三五”期间的职业教育研究文献数量较为稳定,文献质量已然成为重要抓手,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研究主体众多。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和机构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共计有354位作者、396所机构参与了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但从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学术机构发表文献的本质在于学者,因此,建议应通过学术会议和论坛等方式,加强不同学术群体的知识流动、共享和建构,搭建职业教育良性知识合作网络。
第三,职业教育研究主题分布广泛,关注时事热点。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既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等基本理论,也充分探讨某一具体职业教育实践问题;既有中等职业教育的考察研究,也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既能够以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等进行微观分析,也能够立足国际视野,放眼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建设经验,对本土职业教育实现路径、他国启示和国际化进行宏观解读。该领域研究热点遍地生花,但大部分研究热点紧随国家宏观政策变动,缺乏持久有序的职业教育研究,存在较强的改革被动性和行政依赖性。
需要提起注意的是,知识图谱为研究分析提供了线索,大致勾勒出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三五”期间的主要架构,但对于细枝末节的处理与呈现仍存在不足。因此,本研究只能管窥我国“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研究的冰山一角,更多职业教育研究思想与视角还需日后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注释:
①M=0.749, Nmax为统计时段内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数量,则高产作者就是发文数量在 M 篇以上的作者。
②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一般而言,中心度越高,说明该节点关键词的连接和中介作用越强,即处于网络的中心。
参考文献:
[1]PRICE D J.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77.
[2]刘晓,段伟长.产教融合型企业:内涵逻辑与遴选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9-14.
[3]石瑞丽,赵连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1):69-72.
[4]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83-85.
[5]许海峰,石伟平.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7(20):16-20.
[6]周建松.基于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80-84.
[7]徐晔.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52-54,86.
[8]田静,石伟平.走向共生:高职专业群課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20):45-49.
[9]刘冰,闫智勇,吴全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源流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5-11.
[10]冯宝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20):76-79.
[11]朱毓高,朱德全.论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变革:五种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5-10.
[12]梁骥.共建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87-92,96.
[13]崔宁,刘向阳.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单片机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2):88-92.
[14]于舒.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再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16-20.
[15]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62-68.
[16]崔艳艳.高职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5):64-68.
[17]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18]刘东海,吴全全,闫智勇,等.工匠精神视阈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和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86-91.
[19]周建松.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81-84.
[20]周兰菊,曹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6(22):64-68.
[21]李梦卿,邢晓.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89-96.
[22]谢莉花.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基于德国的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42-50.
[23]胡越,涂颖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7(14):90-92.
[24]汪玲.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演变历程及欧洲化进程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51-156.
[25]肖化移,刘元.层次化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8(2):165-170.
[26]董治委,刘志斌.知识、技能与能力:英国与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差异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8(4):166-171.
[27]韩天炜.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7(24):93-96.
[28]杨鹏,刘伟香,秦欣梅.美国社区学院在教务管理体制方面给中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6(11):88-92.
(责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