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教材领域,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倡导建设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并配套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成为热点话题。但是,学界关于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其内涵还没有形成共识,教材编写缺乏标准指导,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文章在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基本概念进行厘定的前提下,对各类新形态教材的特点和核心创新点进行分析,对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原则、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新形态教材
教材改革历来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规定》和近期开展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以及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评奖等工作中都提出了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国家规划教材等新要求。本文将对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立体化教材、智能化教材等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新形态教材(以下简称“新形态教材”)开发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分析。
一、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新形态教材
(一)关于职业教育教材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教材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选择、组织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1]。2019年底,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将“职业院校教材”定义为“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课堂和实习实训使用的教学用书,以及作为教材内容组成部分的教学材料(如教材的配套音视频资源、图册等)”。但因广义的职业教育不仅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还包括职业培训,所以广义的职业教育教材,不仅包括用于学校全日制教学的各类图书,还应包括各类职业培训所需的教材。
各类职业教育教材都具有“引导教学方向、稳定教学秩序、创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规范教学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2]。与其他教材相对比,职业教育教材在功能上要突出职业引导功能;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职业针对性;在内容组织上要强化职业系统化;在内容呈现上要突出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同时,职业教育教材还要努力追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职业精神等。
对于职业教育教材而言,开发者应保证其上述基本功能的完全实现,且按照专业目录、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要求,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高效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巩固内化学习成果提供学习指导和评价支持,同时提示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目前,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教材主要有三种结构模式:一是学科中心的教材。即按照学科體系进行内容编排,主要用于学科教育,教学目标是掌握学科结构。二是技术中心教材。即按照技术体系进行内容编排,主要用于技术教育或培训,帮助学习者形成某种技术体系。三是职业中心教材。即按照某种职业化的逻辑(包括职业功能、项目、主题、任务、活动、产品、案例等)组织教学内容,主要用于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特质。
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载体作用[3]。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教材依旧存在着:学科体系痕迹严重;素养目标缺失;内容陈旧并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产业融合性差,更新速度慢,不能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写队伍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职业教育教材在满足新时代职业院校在校生和其他学习者的各种技术技能学习需要上能力不足,进行系统创新,开发新形态教材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二)新形态教材及其基本使命
职业教育的新形态教材是指以全面适应类型教育、终身学习和新学情需要为宗旨,采取适当的开发理念,对教材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含资源配套)、评价支持进行系统的重构,打破学科导向的教科书模式,以适应学习内容类型化、培养途径类型化、学习方式类型化要求的新型教材,其目的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以,新形态教材的基本使命在于:一是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二是持续动态获得当前的职业需求,从而从学习规律转化为学习工作任务;三是鼓励和推动在以职业素养训练为主线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形成的教学设计;四是为评测学生能力增量为原则的有效“工作过程伴随性”评价设计提供支持。
如图1所示,新型态教材能适应学校和企业两种学习场所交替的模式,能适应“做中学”的技能学习特点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能适应终身学习需要和生源多样化的特点,能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融合发展,助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顺利进行。
根据创新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分为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立体化教材、智能化教材四类。
二、各类新形态教材的核心创新点
在新时代,针对类型教育的新定位、职业教育的新形态教材应当适应学习者新的特点[4],运用目前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源于情境认知的教学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创新。
(一)新型活页式教材
1.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概念
新型活页式教材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教材内容选择灵活性、便利性和教材功能上的拓展,其起源可归结为英国、加拿大等国学者对能力本位课程的探索。随着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的成熟,按照职业能力的模块来组织活页式教材成为一种可行的技术路线。新型活页式教材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突出学习成果导向,具备结构化、模块化、灵活性、重组性等特点,适应学校和企业两种学习场所交替的学习模式,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征。
根据实际需要,活页式教材按照内容的组织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典型活页教材”。以活页夹等方式分类保存各类学习内容。二是“模块活页教材”。采取完整模块固定装订,不同模块活页组合,兼顾了完整性和灵活性,也便于保存。三是“补充活页教材”。将教材统一要求的主体部分固定装订,而对部分个性化的、实效性较强的内容以活页形式呈现。
从字面意义上看,“活页”是指教材内页的一种可灵活调整的装订形式。但是,倡导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不仅是在外观上改变教材的装帧材料和形式,追求装订方式上的“活”,更要在内容本质上进行变革,做到内容选取、组合模式上的“活”。建设“活页式”教材的目的:一是教材内容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快速迭代。二是力求使内容选择符合本地、本行业、不同生源群体的个性化细分需求。三是支持学习者自行整理组合,做笔记,做插页,形成学习过程的档案。
2.新型活页式教材的特点
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根本意义在于:一是缩短生产进步、工艺改进以及新经验积累到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内容鲜活)。二是根据学习者及其环境有效调整教学内容以及强度,使学习者获得能力的增益(组合高效)。所以,新型活页式教材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力本位、模块组合、活页装订、成果输出、资源配套。
(1)能力本位。指教材开发在指导思想上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构建和内化职业能力,教材内容既有技术理论知识,也有技术实践知识,根据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科学选择、安排与职业能力形成有关的各项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关于学习的知识,并将其整合为单项能力,进而再构建综合能力,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源于企业工作(即内容“双元”),避免出现能力形成条件缺失的情况。
(2)活页装订。活页式教材包含作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活页以及活笔记页、教学资源包和其他教学资料。活页式教材方便取出或加入内容,或调整模块顺序等,如交作业、夹入笔记、替换旧内容、加入新技术内容和企业学习内容等。
(3)模块组合。活页式教材通常以能力单元为单位编写教学模块,并将这些能力模块以活页的形式串连起来,强调明确的能力目标,不强调学科体系完整。
(4)成果输出。活页式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足够多的学习输出要求,以证明学习者是否学懂、弄通、悟透。例如,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或要求学习者提供操作过程视频或最后成品等。
(5)资源配套。活页式教材需要较为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支持。这些资源包括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课件、图片、视频、动画、模拟题库等。
(二)工作手册式教材
1.工作手册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概念
工作手册是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和质量而设计的指导性文件[5],主要包括企业文化、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安全生产须知等需要遵循的内容,包含了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工作手册的基本功能包括信息沟通、质量标准提示、工作经验共享、工作业绩考核等,其基本特点是简明、专业、实用。工作手册式教材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并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学习任务进行优化排序,以适应“做中学”的技能学习特点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供诸如“应知”“应会”“安全须知”等现场指导信息,能够满足学习者在工作现场学习的需要。
2.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特点
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学生本位、需求导向、工作逻辑、动态生成。
(1)教材理念上体现学生本位。工作手册式教材提供学习者学习的“任务单”,学习过程中,方案设计、任务实施、成果检查都须由学生完成。教材重视工作过程的体验,并提倡学生在工作场所的自主学习中建构知识和技能。教材立足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性的技术适应能力的培养,除了学习任务外,还要安排“能力测评”“拓展思考”“总结反思”等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内化知识和技能,实现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在不同工作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目标上体现需求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和新的现代技术技能学习。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的工作手册式教材设计中,一是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目的性,融入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职业素养的要求,做到“课程思政”如盐在水,实现价值目标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强化现代技术知识学习,着重介绍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3)教材内容组织体现工作逻辑。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基本流程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教学化改造形成学习任务,进而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实施步骤、相关知识、评价内容、课后练习等。因此,工作手册式教材主要适用于工作流程明确、学习成果可见的可项目化实施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装调”等)。
(4)教材功能上体现动态生成。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一种与技术发展同步的生成性教材,可缓解传统修订更新滞后的问题。付诸出版只是预设性的教材开发过程的完成,而在这之后,教材还可继续更新完善。由于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多采用活页形式,使其具有了传统教材所没有的优势:一是开放参与的多元主体编写机制,促进编写成果加快迭代、优化;二是通过部分活页的调整适应不同区域、行业、生源群体的特点,形成一种多版本并存的状态。
(三)立體化教材
1.立体化教材的概念
立体化教材是在21世纪初随着信息应用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形态教材,它是纸质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多种出版形式的立体化组合。立体化教材在传统纸介质教材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网络技术平台,以大容量、多媒体、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各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化出版物。其目的就是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改善教学和学习体验。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立体化教材采用“纸质教材+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源库”形式。立体化教材平衡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关切点,同时为师生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学习指导资料,并开始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但还是考虑教师较多、考虑学生较少,受技术局限,还不能实现学习者信息实时反馈。因此,立体化教材是教材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过渡产品。
2.立体化教材的特点
“立体化教材”必须而且应该以纸质教材为背景和基础。纸质教材提供资源的组织逻辑,各种外链资源改善了内容呈现与使用方式:第一,数字化最大的特征是即时性,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容更新,解决了教材更新滞后的问题。第二,相较于传统纸质教材的静态呈现方式,立体化教材活化了文字与静态图片的表达方式,在线视频、在线动画等解决了纸质教材单一、枯燥的问题,提高了信息传达效率。第三,立体化教材突破了内容容量的限制,拓展了纸质教材的功能[6]。例如,某些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教师可能难以讲解,学生也难以理解。立体化教材可通过短小精练的微课、动画等讲述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流程;可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的零部件、危险性高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流程、甚至灾难性事故现场进行呈现,解决了部分实践实训难以开展的问题。
在肯定立体化教材的优势时,也要注意其对学生学习、教师使用、出版方出版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加以研究解决:首先,要防止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失配。纸质内容与配套资源之间应如何配合?配套资源是否会喧宾夺主破坏教材原本的结构?其次,要解决资源制作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如何确保版权及来源可靠?资源提供方和纸质作者方、出版方的知识产权如何划分归属?利益如何分配?最后,要解决教材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外链资源的质量如何把控?如何确保增加的成本、所制作的资源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智能化教材
1.智能化教材的概念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时代随之到来,智能化数字教材应运而生。智能化教材是对内容呈现和学习支持深度创新,提供对学习者的全方位的学习支持。除具备一般立体化教材的基本功能外,智能化教材还应具备学习支持功能、学习分析功能、教学管理功能、资源更新和版权保护功能、信息安全功能等,并能以统一技术标准对接各类数字出版平台(或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智能化教材作为教师教学资源,它可用于理实一体化课程、能力本位课程、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作为学生的移动式学习资源库,支持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和信息检索的需求,保证学习的即时性与便利性。
2.智能化教材的特点
智能化教材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产物,一方面延续了立体化教材的富媒体性、交互性的特点,融合了新兴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有助于教材发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突出了移动学习的特点,同时,运用了大数据技术采集,能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根据学习者特点动态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可实现评价智能化。总之,智能化教材提供了全新学习体验,并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功能。
(五)小结
各类新形态教材都是基于教学论、课程论以及上述理论进行开发理念确定、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呈现、数字资源配套、评价技术支持的完整过程,而教材改革完善的过程也正是对学习者需求和特点不断匹配契合的过程。各类新形态教材都强调了对教材设计的某个环节的创新,这些教材创新形态既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如“新型活页式智能化教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教材”等。当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教材开发的热点和难点是基于类型教育的特点、遵循校企双元合作、工学结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深入研究能力本位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建设的理论、方法、模式的基础上,规范各类新形态教材的编写与开发流程,完善职业教育教材评价机制。
三、新型态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新形态教材展现了职业教育在面向国家对技能人力资源的新需求、产业的新变化、职场的新要求、个人学习的新特征时所做出的调整与创新,其基本原则可归结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坚持职业逻辑和能力本位;践行“校企双元”的开发模式;同步配套“立体化数字资源”建设。具体的开发思路如下。
(一)基于职业能力清单设计教材的基本结构
新形态教材从对某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分析中生成职业能力清单,进而以职业能力清单作为依据安排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促进学习的知识。这样做优势在于:一是通过梳理职业能力清单将企业专家纳入教材开发过程,以便选取到更有价值的工作现场元素。二是打破了学科体系的知识编排逻辑,以职业系统化的逻辑来安排教材的体例,符合职业教育认知规律,提升教材使用效果。三是力求清单中的能力模块相对独立,当技术升级、工艺流程规范更新等导致职业能力的要求发生变化时,可及时修订、更换。采取基于职业能力清单设计教材的基本结构,能够凸显“活页式”教材的意义。
(二)基于能力形成条件和训练过程的教学设计
注重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是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的核心要义。先前的教材理论讲解偏多,缺乏对实践操作的有序展示及其对技能操作的指导,缺乏培养流程性思维,工作过程的呈现靠想象而非實际来自企业,太过简单、粗糙,脱离实际。因此,要根据能力形成的规律精心编写能力训练的内容,其编写的基本思路如下:一是准确把握能力形成的条件,对涉及的知识、技能、态度,采取符合其呈现特点的写作模式加以呈现,并注意检查能力形成条件的完整性。二是编写内容应包括能力训练的目标、准备、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安全生产要求、环保要求、非良构问题(常见但非常规问题)的解决方案。三是应将操作技能训练与技术理论学习结合而不是分离开来进行编写,实现“理实一体化”。四是采用流程图等可视化工具醒目地展现操作流程,合理编排图片、文字、链接资源,方便学习者使用。五是要注重编制有关能力训练的考核、评价内容,注重挑选典型的测试题。
(三)基于教学适用性的教材形式选择
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不提倡将职业教育教材全盘活页化、手册化。
一是部分公共基础类课程(如数学、物理)的教材已由课程标准确定了其知识范围与组织逻辑,学科性、通识性仍是其编写时的重要考量,知识内容较为稳定,要多考虑运用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其基础模块部分通常不适合以工作手册或者活页形式编写,但数字资源的建设仍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对于拓展模块部分,考虑将基础课与所学专业背景结合是一种趋势。例如:钣金专业的需要学到“放样”,所以数学科目就安排扇面展开等几何知识;文秘专业语文科目要学习常用规范文体的书写、会议组织文案;工科类专业要学习写项目报告之类的文档。
二是专业基础课教材注重的是原理知识的学习,科学性是其主要考虑的因素,且涉及的基础理论、工作原理性等知识较为系统且稳定,仍应以“理论知识+应用案例”的内容编排方式为首选,不一定需要使用新形态教材的编写方式。
三是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由于不同行业的技术手段、生产服务流程等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比较适合采用新形态教材。
四是对于实训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内容较少,推荐使用工作手册形式。此类课程在教材的设计过程中,要突出操作过程的规范和完整,成果的可检测、可验证,必要时可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鉴定)的操作题库纳入。
所以,在编写新形态教材时,应充分考虑教材所对应课程的类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内容特征(如任务中心课程、项目中心课程、训练中心课程,或是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做到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的匹配。
(四)基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资源配套策略
教材中二维码等形式的数字资源的配套需视具体情况酌定,避免“为了链接而建链接”的现象。一般而言,行业发展较快、理论较抽象、操作过程较复杂、职业情境较多元的专业教材,可考虑使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时,要确保资源与内容的匹配性,仅在难点和重点部分配合使用数字资源,并确保不破坏原有教材结构。一般而言,要秉持“可有可无”的原则(看了二维码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掌握;不看二维码资源,也不会对纸质内容理解产生障碍,基本不影响教材阅读),出版单位应注重资源建设的整体统筹,确保资源的可靠性、服务的持续性,并建立稳定的更新机制、质量保障机制和审查机制。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评估配套资源的应用情境和使用效果,确保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造成其他负面影响。
(五)基于教材开发与出版管理的平衡兼顾策略
新型态教材在正式出版时面临着三大矛盾:功能悖论(出版与教育)、内容悖论(审定与变化)、定价悖论(成本定价与廉价提供)。
一是作为教材,希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但作为出版物,追求的是版次、印次,单一版本发行量越高就越有成就感。
二是作为教材,追求“新”和“变”。但作为出版物,有一定的规范,需要事先审定,并达到质量要求,审定后未经过一定的程序不可变更。数字资源也要经过一定的把关程序,不可不加筛选。而审定把关程序必定会产生出版时滞。
三是教材定价机制也是要仔细考虑的。第一,对于外链资源,如果要收费,应采取和主教材合并一次性定价的模式解决,不可捆绑额外收费项目,搞“扫码收费”。第二,国家对教材的定价是有严格要求的,目前来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会较大幅度增加教材的制作成本。
教材出版界人士还要群策群力,通过实践摸索经验,合理平衡教材开发与出版管理的矛盾,解决上述三大悖论。
四、新形态教材设计的核心要点
(一)新型活页式教材
开发新型活页教材,要抓住“新”与“活”两大特点,以專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指导,采用以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以职业能力清单为依据,通过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教学化的职业模块设计,围绕职业能力形成的条件,构建各教学学习单元,融入“课程思政”,突出学习成果导向,形成“教材活页+笔记活页+工作训练或应用训练+功能插页”四位一体教材开发模式(如图2所示)。
1.教材活页及内容设计
活页式教材包含教材活页、笔记活页、教学资源包及其他教学资料,教材活页是其中的骨干部分。以常见的“模块活页教材”为例,模块式活页教材是将一个专业(职业)的能力进行“模块化”处理的过程,作为模块——这个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的最小构成单元,设计上首先要保证独立性、通用性(即可被选择性),以便确保各个单元的内容相对独立。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求做到模块的可切割组合性及可拓展性。还要做到模块的部分替换和更新不会影响教材整体结构。
模块式活页教材的开发推荐采用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方法。每个模块的内容一般由现状分析、职业分析、教学分析来确定教材目标。制定教材目标的主要人员包括来自生产一线的专家型的实践者、专业教师、课程开发专家。活页式教材开发摆脱学术化、经验化的轨道,就必须从职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着手。
在职业分析中,职业功能分析法、任务分析法比较常见。功能分析法是根据某一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分析,将其功能转化为能力需求,进而转化为学习内容。任务分析法是将工作分为职责、任务等,再选择样本作调查,从而确定任务能力,并以此作为制定教材编制的依据。当然,也可采用二次分析法(亦称为“补充职业分析”)。所谓的二次分析法是指以国家现有的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对职业技能标准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确立新的职业能力标准。
确定一门课程的总体能力标准后,再根据适当的标准划设能力模块,然后仔细描述每一个模块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即可获得初步的教材内容框架。所以,进行活页式教材内容设计时,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要围绕能力点进行呈现,并以课后活动或其他形式延伸和巩固学习内容,这是活页式教材的基本逻辑形态。在安排模块顺序时,要体现出所学习任务的“由简到难”,学习范围的“由宽入深”。
2.笔记活页设计
笔记活页用于学习过程记录以及书面作业、工作结果数据的记录等,它包含学习笔记,问题回答,任务完成的过程、时间和结果。学习笔记主要由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体会、心得;问题回答需要学生回答在教材中相应任务提出的问题处;任务完成过程供学生记载该任务完成的过程或步骤等;任务完成时间需要由学生记录该任务完成的实际所用时间;任务完成结果供学生记载该任务完成后形成的成果等。
3.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的教学过程设计要与本课程实际采用的课程模式匹配。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做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为学习的过程搭建更多的“支架”。教学设计过程比较专业,一般由院校教师承担,出版单位不可越俎代庖,随意更改院校教师的教学设计,遇到不一致的看法时,编辑要和教师商讨,或请资深教师就教材中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进行评估。必要时,也要就实训条件的配备和技能要求的程度等问题咨询企业专家意见。
4.建立活页式教材更新和调整机制
活页式教材和相关资源开发完成后,要随着技术进步、岗位要求、学情、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调整。因此,要建立更多人参与的更加开放的编写机制和针对不同区域、行业、细分群体的修订成果收集机制,使得参与主体更具有多元性,教材内容与目标更具有开放性,编写成果更具有迭代性,每个单元的编写质量会逐步优化,从而建立规范化的教材更新和调整机制。
(二)工作手册式教材
1.总体框架
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总体框架是:教材开发目标决策(基于设计导向)→教材内容选择(基于能力形成)→确定教材内容组织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其中重点是内容选择、开发和与数字资源整合。难点是内容组织模式的确定。
职业教育教材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所规定的知识、技能,获得有关的职业活动经验,养成相应的职业价值观、素养。因此,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时,推荐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编写模式。国际职业教育界早已形成共识,一个职业的主要活动由十余个典型的、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任务组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掌握与否也是是否胜任该职业的重要评判标准。
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内容组织同样要遵循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原则,做到教材内容编排和序化符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顺序,符合职业岗位工作的逻辑顺序,符合职业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发展的顺序,符合职业素养提升的顺序,即符合初学者—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成长道路。
2.明确教材目标
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应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养成为目标,根据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没有专业教学标准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尚未制定职业技能标准的,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进行职业功能分析)的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来构建教材体系。一般每个任务为一册工作手册式教材。对于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应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目标要求设计具体教材内容。
3.编写引导文
在对课程整体情况全面了解后,应着手编写引导文。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示学习方法,同时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准备方面的指导。引导文分学生引导文和教师引导文两种。
4.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确定与序化是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组织的关键问题。教材设计者应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转换,提炼出可供教学使用但又不是脱离实际任意编造的“学习任务”,再根据这些学习任务的具体情境和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确定每个任务的目标。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往往可以分解为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之间可能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
关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化转化的方法论很多,国内学者(如姜大源、吴全全、赵志群)都曾基于对普适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环节的分析,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的开发模式。利用诸如“鱼骨图”(如图3所示)之类的辅助工具,可以描述学习任务各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对各学习任务进行序化,然后再按照知识和技能的渐进要求确定各学习任务的内容。这就是学习任务的简要设计过程。
如果教材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没有(或基本没有)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或者训练新技能,那么该项典型工作任务就可能不具有教学价值。如果某项典型工作任务都是理论学习的知识内容,也需要慎重评估,如果就此开发教材,就可能存在“为任务而任务”的情况。如果某项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资源和需求只有企业才具备,或受特定型号的设备制约,则应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方式。
通过学习任务分析,教材开发人员应能准确把握各活动环节的安排以及需要的学习资源、评价要点,这是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础。没有经过教学检验和企业实践的所谓“学习任务”,将使得此类教材的教学适应性下降,质量大打折扣,导致“为任务而任务”的现象发生[7]。
5.编写工作页
工作页(也称任务单、学习任务活页)原本是企业员工培训常用的学习资料,主要内容是专业信息和作业程序等,是帮助学员实现有效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将其用于职业教育中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也是源于德国的实践经验。工作手册式教材中的工作页用于呈现从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各个学习任务,然后通过体系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工作,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工作过程实践体验,促进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页相当于一般教材中“章”的地位。一本工作手册式教材就是由若干工作页串联而成,并且采取活页形式装订。
工作页编写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明确开发的目标。既包括专业能力目标,也包括跨专业的核心能力目标。二是要明确步骤。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工作流程、工艺流程。三是要明确操作規范要求。例如,工作中用到的工具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7S管理的要求等。四是要确保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经历。涵盖从确定生产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质量控制到评估反馈的整个过程。五是要为学生提供参加学业评价的机会。
工作页内容包括每个具体任务的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任务书(学习任务描述)、任务分组、工作准备(学习准备)、引导问题、工作计划、工作实施、质量验收、评价反馈等。一般的在教材开发中要为每个栏目选择简明的图标[8],以优化呈现效果(如图4所示)。
学生通过工作页学习范围广泛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在实践中完成工作任务。工作页重视学习的外在结果,把“应做什么”变为“会做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或编制工作页。
6.确定活页形式
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属性决定了采用活页式的呈现形式是其最大的特点。教材内文中应较多地使用图片。同时,教材中“引导问题”后可以适当留出较多的空白位置,以方便学生随时书写的需要。
图5展示了一套工作手册教材的基本形态,包括活页教材夹(容纳整本教材)、便携式活页夹(可供夹一个学习任务使用)。
7.建设配套教学资源
工作手册教材的教学资源配套要求较高,需做好各种学材准备。学材指除了工作页外提供给学生的其他学习材料,包括作业指导书、企业提供的设备使用手册、设备维修手册等技术资料,还可包含学校推荐的专业工具书等。另外,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网络资料,所以需做好网络环境的准备。
(1)把握入选资源的特征。工作手册式教材的资源需要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相关资源包括文字型资源、图表型资源、视频型资源等。资源获取、收集、甄选的工作量大、难度高,教材开发团队应充分对标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做到资源筛选过程的去劣存优。工作手册式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应当具有专业性(资源应当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内容应经校企共同参与的教材编撰团队认可)、关联性(资源的主题应与关联的教学任务高度匹配,能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技能)、独立性(资源的内容表述应相对独立完整)、复用性(如有需要,资源可供其他相关教材使用)、高效性(资源的信息传递效率应做到高效畅达,效果最优化)、时效性(资源要及时吸纳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范,时效性要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及教学实际需求)等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库建设中的有关理论和原则也可迁移到工作手册式教材的配套资源建设工作中。
(2)甄选资源的策略。甄选资源时应遵循的主要策略如下:一是做好调查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企业技术骨干、一线员工和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三个群体进行调研,确定符合专业和行业、企业岗位发展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二是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相对独立的素材资源进行逻辑排序。三是利用项目与任务确定资源主题。梳理能力体系,明确各项目任务的细分知识、技能点,进而明确教材中各个单元需要关联的素材主题,也可借助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要求来梳理所需要的资源。四是确定检索渠道提高资源收集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对于文字类资源,要以现行的国家规划教材为基础,提取有关内容引入工作手册式教材。对于图表型资源,建议通过搜集有关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资料、校企合作企业的培训资料等方式获取。对于实操步骤演示类资源,要优先从企业岗位培训视频中选取。当然,对初选获得的资源,要区分各种情况(如自建资源、他人资源可供无偿使用、他人资源需要付费使用、来源不可靠的资源)加以甄别,解决版权问题后方可选用。
(3)重视资源的使用反馈,做好教材调整与优化。教材资源的优劣最终要由教学实践来检验。资源是否达到设计目的,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成教学效果的达成,需要一线教师持续收集反馈信息,出版单位需要建立快速收集反馈信息的机制,以便编撰团队及时分析、反思、调整优化有关资源。
(三)复合数字教材
立体化、智能化教材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无论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都非常需要数字资源。当前,对于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探索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纯(全)数字教材,二是复合数字教材。复合数字教材是现阶段主流形式,主要技术手段有二维码技術、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AR)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简称VR)辅助教学。
1.纸数结合数字教材的基本模式
各类复合数字教材的本质不外乎纸质和数字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如图6所示)[9]。
复合数字教材的基本模式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通过资源库学习平台将线下(Offline)内容资源(如纸质教材、课堂板书、实训设备等)与线上(Online)数字资源(如资源库数字内容、视频、动画、虚拟化学习系统等)有机结合起来,复合利用多种数字终端,突破纸质教材静态页面空间,联动数字资源(或数字教学资源库),叠加呈现抽象复杂的实操工序,同时还可以利用学习行为追踪技术,帮助出版者了解教材使用效果,以便修订,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增强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纸质和数字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复合数字教材具有“资源整合、持续更新、自我完善”“线上线下、行为追踪、个性定制”的特征,既突出了出版的主要功能——传承,也把出版辅助功能——传播,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兼顾了“教学资源库”的某些功能。可以建立“学生、教师、管理者、出版者、作者”的互动社群,提供良好的“编者、作者、读者”反馈和更新机制和学习行为追踪功能,而且本身自带版权保护机制。
2.复合数字教材开发核心要点
复合数字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创新的顶级形式,是当代数字教材技术的集大成。开发纸数结合的职教教材,要从契合学生心理特点、发挥技术优势、整合学习资源、促进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数字出版生长点就是传统教材的技术困难点、技术提高点、技术创新点。纸数结合型数字职教教材开发要做到:把读图和读文结合起来、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把个性化和规范化结合起来。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的线上、线下结合,做到“纸数结合”。传统纸质教材立足解决基本概念、基本问题;数字化教材立足解决难点、加强重点、突出亮点。新型的数字教材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教:省力、省心;学生学:有规范、个性化。
纸数结合型数字职教教材开发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业内普遍的共识是职业教育的数字教材可采取模块化、结构化的开发模板进行内容呈现。总的来说,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与纸质教材开发同步建设数字资源,实现教材立体化。在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同时,应当进行数字教学资源的同步开发,实现教材的立体化。可构建展示层、平台层、资源层三个层次分明的数字化教材模型。展示层包括纸版教材和电子资源;平台层可利用各出版单位的门户网站或已经建成的数字出版平台;电子资源除了课程自身开发的微课、习题库等外,还可以整合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在线开放课、教学资源库等中的微课、动画、课件类资源、图片、视频资料类资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题库资源。
第二,利用数字出版平台或资源库技术,实现学习支持等功能。依托出版单位已经建成的数字出版平台,或借助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技术成果,逐步实现教材的各项学习支持、分析和教学管理功能,实现教材的智能化。
第三,逐步实现资源更新和版权保护的功能。数字教材应有较好的资源更新机制,应比一般纸质教材具有更短的内容更新和修订周期。通过采取适当的机制,构建并保护教材主编、参编人员进行教材内容维护和更新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第四,不断迭代完善,实现信息安全功能。通常来讲,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导致的更改、泄露、破坏,其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对数字教材而言,应该具有维护信息完整性、确保信息不被非授权拷贝和不受非授权篡改的功能,且应确保数字教材的学习支持、学习分析、教学管理功能仅向授权用户提供,不得泄露学习者、教师的个人隐私信息。
各类职业教育教材形态的创新,适应了新时代职场新要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提供了工作任务学习过程的工具和引导,为“双师”能力的教师把当前的技术变化和工程经验进行传授提供了基础;为教师在课堂环境中有目的性地把职业素养和方法能力贯穿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设计中提供了指引,对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远.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许远.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7):32-40.
[3]黄河,杨明鄂,旷庆祥.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99-103.
[4]张雄.“类型教育”面临三场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9-04-09(009).
[5]崔发周.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与改革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18):97-103.
[6]李政.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J].职教论坛,2020(4):21-26.
[7]辜东莲,刘建平.學习领域课程工作页教材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41-42,43,46.
[8]蔡跃.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开发指导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9]许远.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基本模式与质量评价和监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8):49-58.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