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奕车人苦扎扎文化内涵探析

2021-10-01 11:30刘忠琴张哲源
参花(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哈尼族文化内涵

刘忠琴 张哲源

摘要:哈尼族六月的苦扎扎是其三大民间文化节日之一,历史悠久,颇具文化底蕴。苦扎扎期间,哈尼族有打磨秋、串寨子等精彩的活动。本文以哈尼族奕车人聚居的大羊街乡妥垤村委会妥咪村为田野点,通过田野调查,梳理苦扎扎这一节日的具体活动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哈尼族 苦扎扎节 文化内涵

一、苦扎扎的主要内容

笔者通过调查,以2019年的苦扎扎节为例,从公历的6月12日起,至6月19日止。其间6月13日、6月14日没有活动。6月12日去梯田中取了田水一瓶回来,6月15日去森林中将磨秋树砍了回来,6月16日杀猪,各家到杀猪的人家分猪肉。6月17日下午架磨秋,磨秋架好以后,要转三圈并说一些祝福的话。6月18日下午,晚饭前每家要出一些饭菜到磨秋场,做完简单的节日祝福之后,在磨秋场将饭菜吃掉,次日开始民间的文化狂欢。在此,笔者将节日期间的重点文化活动磨秋与狂欢(村寨)进行阐述。

6月15日清早,要砍磨秋,而砍磨秋,对于树和人,都是有一定的选择的。何种树可以作为磨秋,作为磨秋的树首先是要选择松树,这是起源于“微嘴寻马”的传说。其次,松树要选择树干笔直的,树干弯曲的树不能作为磨秋树。最后,磨秋树不能有伤,例如被雷劈过、被大风拦腰折断的松树都不能作为磨秋树。对于砍磨秋的“勒叟”的选择,要选择承载吉祥如意之意以及单身,或者有对象、有家庭的成年男性来担任。“勒叟”由每一年的扎勒特期间选出。常大哥作为当年的“勒叟”,一大早便进森林去选择适合的松树,待松树砍下之后,只取松树最顶端的一簇带回,并放置在小孩子找不到的地方。

6月17日,早上就是从事简单的生活劳作,下午晚饭过后,大家开始聚集到磨秋场参与架磨秋的活动,首先将松树的皮退去,再用工具将磨秋杆刨平。将磨秋杆刨平之后,要在磨秋杆中央与两端取孔,中部取孔是为了让磨秋桩与磨秋杆契合,两端取孔是为了安装磨秋扶手,增加磨秋的安全性。再经过晚饭前的祝福之后,磨秋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6月19日,重要活动是串寨,摩批家(笔者田野调查对象)的磨秋场没有什么人,吃过早饭后,大家都离开家,来到村子里的大磨秋场,此时的大磨秋场并不是很热闹。约莫到下午一点左右,从东边的哈尼族村寨开来了几辆卡车,每辆卡车上都装满了为苦扎扎精心打扮的人,他们穿着奕车人的传统服饰,每辆卡车上都配有音箱,放着激情似火的音乐,人们随着音乐起舞。每一组前来串寨的人还给自己的队伍取了名字,队伍名字或以寨子为名,或是参加集会的人自己取的。人们从东部前往西部串寨,走到最远的哈垤,在哈垤狂欢,或者去别处玩耍。到下午三点多,串寨子的队伍原路返回,在大磨秋场聚集,人们纵情歌舞,好似在上演一场露天的歌舞大赛。

二、苦扎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传承、创造出来的精神活动及产品。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在人对世界进行认识与改造的时候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哈尼族苦扎扎能够延续到现在,不仅毫无衰颓的趋势,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每到苦扎扎期间,外出务工、上学的人都要回到各自的村寨,参加这一古老、神秘而又激情四溢的节日,尤其可以看见其文化的力量。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现

哈尼族生活在哀牢山区与无量山区,属山地稻作民族,梯田是哈尼族祖辈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来的美丽文化。奕车女性的服饰更是其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串寨子跟打磨秋是苦扎扎主要的娱乐活动。在此期间,奕车女性盛装打扮,穿上由“雀朗”(外衣)、“雀巴”(内衬)和“雀帕”(内衣)三部分组成的上衣,下身着短至大腿的“拉巴”或“拉郎”,腰系银质腰带,脖子上挂上美丽的银饰,头戴“帕常”,便出门参加活动。

哈尼族奕车女性的服饰,有着农耕文化的遗存与保留,衣服上的田螺、水草、鱼等,均是梯田里的生物,此外,奕车女性衣服上层层叠叠的假边,也是错落有致的哈尼梯田的艺术化表达。他们借助服饰这一媒介,将自己的部分文化存储起来,服饰成为其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成為他们穿在身上的不朽史诗与永传画卷。

(二)集体交流的族群认同

当苦扎扎的一切仪式活动完成之后,便是乡民自己的集体狂欢了,在磨秋场,人们聊天的聊天,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打磨秋的打磨秋,好不热闹。借此方式,年轻人通过歌声传达彼此的心意,妇女们通过聊天交换着自己关于持家与为人父母的经验,未成年的孩子通过打磨秋得到了脱离学校管制与家长束缚的愉快。人们得到了信息的互换、情感的宣泄与表达的有效方式与途径。走村串寨是苦扎扎的一大亮点,串寨的队伍几乎到达了所有奕车人居住的地方,东部的奕车人吃过早饭便开始串寨,串寨期间,人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吃饭,哪里累了就在哪里歇脚。不管你在哪一家落脚,主人都会热情招待。

乡民自己的集体狂欢,把原本分布在山谷各地的哈尼村寨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主体,族群内的成员在沟通与交流中关系更加亲密,情感更加深厚。活动也为他们提供了人情的往来,维系了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彰显了奕车人崇尚平等、友爱的价值取向。

三、苦扎扎背后的民族文化传承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吐故纳新,自我调适以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当今盛世繁荣的民族景象。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早在先秦时期,自中原各国建立政权以来,便以中原为中心,对四方少数民族采用了狄、戎、夷、蛮等称谓,后来又加上方位,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经多次民族大融合,上述民族集体均被纳入中华民族体系。历史上的哈尼族属于氐羌族群西戎民族集团,根据哈尼族迁徙史诗《十二奴局》中关于其迁部分所示,哈尼族原本居住在今四川凉山州境内一个叫诺玛阿美的地方,后经辗转迁徙至滇南,并世居于此,开山垦地,种植水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为主要生计来源,耕作方式采取的是以“人力+畜力”的方式进行耕作。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他们根据对天气变化、四季轮转的观察与总结,归纳出了自己的历法表,并根据该表进行劳作。依据哈尼族独有的历法,他们将一年划分为冷季、雨季与暖季,这是因为哈尼族大多聚居在我国滇南地區,该地气候温暖,季候特征不是十分明显。虽然如此,他们依然形成了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相差无几的劳作规律。

(二)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哈尼族的节庆非常多,大多是与耕作有关。譬如栽秧之前的开秧门,栽秧之后的农闲仰阿娜,年中的苦扎扎,收割完成的新米节,年末的扎勒特,等等,都是根据农事活动来设立的节日。哈尼族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有关于民族文化、历史均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关于苦扎扎的来历是源于其民间传说“微嘴找马”的故事,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中,故事得以保存下来,节日得以延续至今。

苦扎扎期间,就笔者所在的田野点,家家户户都要做非常多具有奕车特色的食物,杀鸡宰鸭,款待神明,以求得天神庇佑今年的庄稼能有一个好收成。要准备一份食物送往血亲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那里,以示对年长者、辈分高者的尊敬。遵循祖辈传下来的节日活动,在寨子中的平地上架起高高的磨秋,男女老少身着奕车传统服饰,神采奕奕,齐聚一堂,或骑在磨秋上翻飞,或在空地上起舞。不满足于本村人的自娱自乐,奕车人会组织大家前往各个奕车村寨进行串寨,沟通交流。

四、结语

奕车人是哈尼族中最早离开家乡、外出谋生的群体,他们拥有强烈的民族自信与自豪感,外出的奕车人为奕车地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在苦扎扎节体现得淋漓尽致,村民们拉来音响,音响里播放着非哈尼语的歌曲,人们载歌载舞,吸引了前来观光游客的加入,霎时间哈尼语、汉语、彝语等不同民族的语言在奕车人的世界中响起。年长的奕车人弹起奕车三弦,便有人随音而动,跳起了传统的猴子舞,其间不断有人加入,一开始的独舞,变成了双人舞,再变成三人舞,最后形成了群舞,身着不同服装的人在一起舞动身姿,好不热闹。年轻的奕车人则成群结伴,相比于年长的人,他们的奕车服饰上多了一些文字标志,或绣以某句古诗展示自己的人生志向,或绣以某句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更有甚者,以英文“I LOVE YOU”绣在衣服上。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年轻人的舞蹈也加入了许多当下流行的舞蹈元素,譬如街舞、爵士、拉丁等。奕车人苦扎扎节的狂欢,将传统音乐舞蹈与现代音乐舞蹈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奕车人的日常生活,还体现出奕车人在坚持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纳时下热门、流行文化,来帮助自身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尔松.哈尼族纪年与节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01):37-41.

[5]毛佑全.哈尼族服饰文化概述[J].民族艺术研究,1998(02):20-24.

[6]丁桂芳.仪式操演与价值记忆:哈尼族奕车人“苦扎扎”献祭仪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05):7-12.

[7]陈树峰.激情与狂欢——哈尼族奕车人“矻扎扎”狂欢探析[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7(01):43-48.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哈尼族文化内涵
学校您好
Translation Report of the Chapter 4 Festivals and Customs of Hani Nationality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红河哈尼梯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初探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