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胜
一领羊裘,一钓竹竿。
春光和煦,严光望着眼前不断变化着的富春山,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王朝更迭无常的变化和尔虞我诈的官场,想到了那位高居朝堂之上的同学——光武帝刘秀,这些似近似远的一切,终于被自己抛在了脑后。严光深深吸了一口气,不由得伸出双手,在眼前飘忽的光束里狠狠抓了一把,是空的,亦如那些过往,他笑着摇了摇头。
我想,这应该是2000年前那个春天里最为惬意的场景吧!不然,严光怎会抛却名利,千里迢迢,归隐山居?
《后汉书》记载,严光本姓庄,叫庄光,字子陵,会稽(今浙江)余姚人。因汉明帝叫刘庄,为了避讳,改名为严光。细说起来,严光也算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汉武帝时,他的高高祖庄助,曾经做过会稽的太守,正因如此,严光祖上才从河南迁至余姚。
严光的父亲庄迈,曾经做过南阳郡新野的县令。严光自小就跟随父亲,受父亲熏陶,喜读书,爱思考,聪慧过人。当然,除了读书之外,严光还是个“管”不住腿的人,受古圣先贤影响,爱好游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活,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也可能是他日后不愿出仕、隐居山野、寻觅青山绿水相伴的一个主要原因。严光十几岁就精通《诗》《书》,不同凡响。稍大后,《尚书》更是成了他的专攻。每每与同学们交流,他不但多才善辩,而且逻辑缜密多思,人们预言:小小余姚,将会因为严光而荣耀无限。“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为进一步深造,严光跋山涉水独自一人来到梦寐以求、人才济济的京都长安,在汉朝最高的学府太学府里就读,也就是在这里遇到了十几年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刘秀。严光和刘秀于太学相遇,一个官宦之家,一个帝王之后,虽然严光比刘秀大了整整32岁,但刘秀对博学多才的严光崇拜至极,二人彼此欣赏,性情相投,交情深厚。
西汉王朝,演绎了200多年辉煌之后,最终被一个叫作“新”的朝代取代。
一直仰慕先生才华的王莽,登基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邀请严光出仕。然而,让王莽意想不到的是,严光断然拒绝了他的诏命。王莽虽然对此有些不悦,但他反倒更加真切地认为严光这种清高与孤傲,正是自己需要征服和利用的栋梁之材。对于王莽这种近似于纠缠的邀请,严光再三拒绝之后,还是心有余悸。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为彻底摆脱这种羁绊,严光悄悄离开了长安太学,独自一人东出函谷关,准备取道洛阳,南归故乡。可计划没有变化快,此时的中原狼烟四起,荆棘满地,可谓百里之内不见人烟。严光一路走,一路望,一路苍凉,不由得想起了圣人老子的哀叹:“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归乡已无路,无奈之下,严光想到儒家的发源地齐鲁,这也是学子们心中的圣地,游历好学的他早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去那里寻觅良师益友。于是,严光几经辗转,来到群山连绵的沂蒙山南麓,最终在沂水河畔结庐安身。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登基上位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当刘秀得到了用人民血汗换来的“赤符”后,亦如王莽盛邀严光出仕。不料,严光却避而不见。刘秀只好不谈做官之事,只请他去宫中叙旧。
在帝都洛阳,当光武帝刘秀正式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之职时,他跟以往一样,坚决不做官,請求皇帝放他回家乡。刘秀见他确实不愿为官,纵是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好放了严光。
严光大摇大摆,身上反穿羊皮袄,头上戴着草帽走进皇宫,却一权不取,一名不沾,之后,他又穿着老羊皮袄,戴着大草帽从皇宫里走了出来。
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桐庐七里濑,又称严陵濑、子陵濑、严滩,因了严光在此隐居而闻名。而今,这一段被人们誉为“富春江小三峡”。
说起严光富春归隐,不得不提范仲淹,两人虽然相距近千年,却有一段难解的历史渊源。范仲淹作为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立身孤高,谏言无忌,以至屡谏屡贬,后来留下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千古名言。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的那个春天,草长莺飞,万物萌发。46岁的范仲淹又因反对仁宗皇帝废黜郭皇后,被贬任睦州知州,当时睦州府城就在现在的建德梅城。范仲淹清楚地看到大宋王朝在太平盛世掩饰下的各种弊端,因此,他不断地向朝廷提出各种建议,以至于一生遭遇三次贬谪,但他心胸开阔,推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这一点也与他崇拜的偶像严光有那么点儿相似。来睦州之前,范仲淹就已经对此行做了规划,除了修建校舍、兴办教育之外,最为主要的是去拜谒一下心中的偶像严光。等范仲淹来到严子陵钓台时,此时的严光祠已破败不堪,摇摇欲坠。范仲淹立即组织全力以赴修缮,特意派自己得力助手章岷推官主持修缮工程,还专门请来会稽的僧人为严子陵画像,又亲自写信向大书法家邵竦求字,并写下了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北宋时,睦州郡也称桐庐郡),于是,就有了传世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为保护严祠建规立制,定下了官府修缮的规矩,免除了严家四代后裔的徭役,让他们专门负责祭祀事情。自北宋到民国,严祠一共修缮了26次之多。范仲淹为睦州翻开了文化史上灿烂的一页,使得严光归隐的故事不仅仅停留在山水之间,还走进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里,严先生“高风亮节”之灯被范仲淹拨亮。
一代大隐,一代忠臣,跨越时空相遇,千古传颂。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胡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