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今开放的大时代,国际交往愈加密切,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渗入生活,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都被四六级考试所束缚,绝大部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为保障异国大学生间顺利交往与合作,推进世界文化的繁榮与发展,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本文将针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提高该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大学英语
在国际交往愈加密切的今天,掌握一门除母语外的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其中,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更是作为年轻人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向,与此同时,国家也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视。可以说,千禧一代的我们就是学习着英语长大的。而交际是人类社会相当重要的一环,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顺应现在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与地球村建设的需要,对于作为祖国的未来的大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进行与外国友人交往的能力的学习,更加重要并且刻不容缓。本篇意在阐释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现状与对未来的展望。
中国的发展与国际社会密不可分,加强国与国之间科技与文化的交流,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小到为异国游客指明道路方向,大到进行英语发言或作国际盛会的志愿者,跨文化交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遥远,也不罕见。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运用其应该具备的本民族和异民族的知识,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标准去解释和分析评价异文化中的文本和事件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一词中,如果说外语的掌握侧重于“交际”二字,那跨文化就是本篇最想要呈现出来的目的。语言只是交际的一个载体,并不代表交际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只是交际的其中一小部分,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而揆诸当下,外语学习已逐步演变成了一门应试科目,而非是一种与人沟通的能力。四六级考试等让同学们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功利化,只把目光瞄准在所谓的重点词汇、高分句型。这也就是前些年非常引人深思的“哑巴英语”出现的原因。只读只听只写却不发声并不是一种语言的完整形态。所以,跨文化交际并不只是局限于英语学习笔试有多高的分数,或是是否有优雅的腔调,流畅的语音,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精准认知,对外国友人表情,肢体动作等的了解,这才是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中待解决的重要一环。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思路,由于认知行为、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理解,不了解这些差异会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学习能力仅仅是认识自然语言的形式、规则、结构的认知能力;而交际能力是结合价值规教育机构律和语言受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影响所产生的各种变异因素,将语言进行知识准确、得体地运用的高效沟通能力。由此可见,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文化知识的储备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教育部门应从时代要求出发,优化英语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从政策上明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背景,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此实现高校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提高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学校层面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调整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比例,适当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丰富英语文化结构,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关注,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语用规则形成系统的理解;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拓宽考试范围,多维度检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设定跨文化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机会。学生应摆正英语学习态度,打破四六级考试的束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合理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融汇贯通,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掌握特定语境中词汇的言外之意、礼貌用语、禁忌语等,提高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语用能力。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标志,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汇。它可以跨越国家,跨越国家种族,跨越人群,彼此分享我们的快乐与想法,可以了解世界的资源与实力,可以促进不仅仅是我们个人,还有我们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交流技能,更是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需要挑起的一项重担。
参考文献:
[1] Adler, R. S.. Cultural Shock and the Cross-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A]. InE. C. smith, &L. F. Luce(eds. )Toward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2nd edition) [C],Cambridge, MA. :Newbury, 1987: 24-35.
[2] Hanvey, R. G.. Cross-cul tural Awareness A]. InE. C. smith &L. F. Luce (eds. ) TowardInt ernationali sm: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Awarene ss[C]. Rowley, MA. :NewburyHouse Publishers, 1979: 46-56.
[3]朱爱秀. 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J].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姚文清.中西建议礼貌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分析———以中英文影视对白为例 [J].安康学院学报,2016,(3).
[5]侯畅.从《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J].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7):185-186.
作者简介:颜皙元(2000-) 女,汉,河北省廊坊人,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医学院,本科在读。
基金资助:2019年承德医学院校级研究课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