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林 刘上冰
[摘 要] 伴随着戏剧影视业态的不断蓬勃壮大,编创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加之国家支持与号召文艺发展力度的日趋增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从中获得了不断拓展的可能。以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剧本创作”课程为例,对此课程进行了概述分析,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手段及考评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戏剧剧本创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同类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给予些许启示与参考,推动整个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剧本创作”;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曾慧林(1983—),女,湖南衡阳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影视与戏剧理论研究;刘上冰(1981—),男,湖南邵阳人,硕士,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现代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画与影视教育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9-0071-04 [收稿日期] 2021-08-09
2011年艺术学脱离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学荣登一级学科之榜,作为其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被各类院校争先开设。然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的综合能力与专业规模及人数的扩充存在着较大差距,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进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本文尝试以“戏剧剧本创作”课程为例,就目前国内普遍采取的课程教学思路与做法提出相关改革意见和方案。
一、课程概述与问题探讨
独特的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共识,对于类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戏剧影视行业而言,其独特的内容具体体现为富有个性和原创力的叙事,具有策划、创作及编排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已然成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戏剧剧本创作”课程正是基于相关行业发展背景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而开设的。
作为高校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戏剧剧本创作”旨在通过戏剧剧本的创作理论、规律与技巧的讲授与实践训练,培育学生从文本与舞台的双重角度鉴赏评论戏剧剧本,具备戏剧剧本创作并运用舞台艺术手段呈现剧本的能力。从剧本创作、舞台呈现到剧场观赏与展开评价,这门课覆盖了从“生产”到“接受”艺术链条的两个端口,力求从剧本创作者、舞台呈现者、观赏者和品鉴者的多重视角和维度让学生熟悉并尽可能地掌握戏剧这门艺术。对于教授者是知识、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激活与考验,对于学习者是剧作知识与技能、协作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积累与提升。“戏剧剧本创作”于教于学都颇具难度和挑战,加之各院校教学设施与实践基地等条件不尽相同,该课程在国内的教学收效参差不齐,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是对戏剧剧本创作知识相关的课程设置考量不足,虽然编剧课程在高等院校中受到重视,但这只是停留于意识层面,没能较好地体现在实行上。譬如“戏剧剧本创作”往往在没有前置知识与能力发挥铺垫与过渡作用的相关课程情况下,被单设于二年级的某一学期,其做法体现出开课单位对戏剧编剧知识内在关联性与梯度性的研究尚不充分。相较而言,這类情况在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中更为常见。于艺术办学“热”中初涉戏剧影视类学科的高校,其举动虽说缓解了艺考“热”所带来的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1],却也因对专业认知的不足及办学经验的欠缺,导致对学科的规划及课程的架构缺乏全局观与系统意识。对于“戏剧剧本创作”这门核心且学习难度颇高的专业课程,学时不足和知识构成链条的断裂,极易导致学生戏剧创作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的目标难以实现。
其次是授课内容较为局限与单薄。任何一项技能或专业知识的背后牵扯的都是旁出数十枝的分项技能与分支知识,这意味着学习一门知识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戏剧剧本创作”授课内容仅涉及戏剧编剧的理论与相关写作训练,看似目标突出、内容明确,实则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就素养和技能有一定门槛和特殊要求的戏剧编剧而言,如何从知识构成与学习路径全方位地解析并科学合理地编排教学内容,对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只聚焦剧本创作的教学内容安排远不足以帮助学生全息多元地理解戏剧艺术,把握戏剧编创要领及提升多种能力,其教学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最后是考评体系的单一性和单向性。由于学科定位的历史渊源和学科的交叉性造成的思维惯性及遗留做法,仍被划分在文学院旗下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考核方式上多少会受到文学院“一纸定终身”的传统考评手段的影响,期末提交一个戏剧剧本由任课教师评分定级成为“戏剧剧本创作”被较多采用的学习评价方式。教师审阅戏剧文本,考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虽体现了对教师权威的维护,手段也不失直接和直观,但这种剧本“一元论”和教师“一家言”的评估方式对于既注重创造者的审美力、创造性的个性化表达,又注重场上呈现者群体性参与的剧场性表达的戏剧艺术而言是有失公允的。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建立“台阶式”课程结构
由于受到演出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戏剧无法在舞台上天马行空、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演出的条件和受众的情况进行创作。在教授有着诸多“条条框框”的戏剧样式时,切忌急于求成,而是要遵循戏剧的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则,同时充分考虑学习的规律,通过课程设置、分阶段进行专门化的才能训练,帮助学生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步步提升,令剧作技能的习得得以实现,进而实现课程培养的目标[2]。因此,“戏剧剧本创作”课程的教学需要前置一系列课程为其铺平道路。
上海戏剧学院的编剧课程模式是具有被效仿和参照实施的价值的。像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点,选择性地借鉴上海戏剧学院的编剧课程结构[3],将戏剧编剧类课程安排为:大一上学期开设“散文写作”课程,通过随堂命题和课外写作等对环境、人物观察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生活周遭的独到发现和细腻体验的写作能力;大一下学期开设“戏剧元素训练写作”,通过对行动、冲突、情境、场面、结构、突转与语言等戏剧构成元素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戏剧创作特点,从而为转换创作思维作铺垫;大二上学期开设“戏剧小品写作”课程,从对简单事件小品到复杂事件小品的讲述、讨论、撰写、讲评、修改,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微型戏剧编创的思路与方法;到了大二下学期,可以正式开设“戏剧剧本创作”课程,考虑到难度系数和学情,课程可以独幕剧的创作教学为主,辅以多幕剧的结构特点和创作技巧的对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