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敏
摘 要:深度学习是针对浅层学习提出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农业生产”复习课为例,通过深度整合,创设链接;深度研究,创作试题;深度总结,创建模板等途径加强深度学习、提高复习效率,从更深层面上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三地理;复习;农业生产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发展高阶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1]。深度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记忆、浅层学习、思路狭窄等现象提出的,强调在发展学生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的基础上,教育教学的重心应在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
高三地理复习不是再现教材知识和死记硬背,而是要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打破章节限制,不拘泥于教材,用发展观、时代性和创新性深度整合相关知识,创设链接,将点连接成面,把与学科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材料(热点)贯穿于复习之中,以“新”赢得高考;深度研究考试说明和历年真题,创设情境,优选和命制试题,让学生跳出“题海”,以“典型”试题赢得高考;对试题进行分类研究,创建模板,以“规范”赢得高考。
一、深度整合,创设链接
学生学习知识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单一到整体和综合的规律。在这样的知识深度生长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顺知识生长的轨迹,构建有联系内容的知识树 [2]。笔者以农业生产为例,整合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教材中的内容,构建思维导图(图1),链接热词,突出新意。如乡村振兴、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关注“三农”、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体现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给农业生产赋予时代特色,通过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业生态、精准扶贫等贯穿人地协调观,体现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将知识仅限于书本上、只为高考而学习,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深度学习的精髓。
二、深度研究,创作试题
在高三复习时,不应大搞“题海”战术,而应在研究課标、考试说明和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对试题按照考查要求、考查内容、能力要求、设问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在投放试题时要有选择性,按照“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在“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上下功夫,所选试题要典型、新颖,要有思想、有深度,不要陷在“陈”题之中浪费时间、消磨斗志;研究命题技巧,精选情境材料,材料要朴实,材料加工注重鲜活,淡化专业痕迹,材料在教材之外,而材料所体现的“理”却在教材之内[3]。将所学知识迁移融入新的情境之中,突出对“双基”、综合思维、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发挥试题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原创试题】据介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为66%,但丘陵地区还不到40%。重庆山地丘陵占九成多。近年来,重庆积极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将“鸡窝地”“巴掌田”改为“整片田”。土地宜机化整治,就是连通田块,对陡坡进行缓坡化改造,对不规则田块进行条状田块改造,实现“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让中大型农机能够进入作业。据此完成1~3题。
1.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区
A.地块相对起伏大 B.劳动力充足
C.农业生产成本低 D.粮食需求少
2. 重庆将“鸡窝地”“巴掌田”改为“整片田”,可以
A.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 B.提高复种指数
C.大面积发展立体农业 D.打破田坎限制
3.农田“宜机化”改造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农村就业人口 B.建设美丽乡村
C.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改善外运条件
【命题意图】依据深度学习理论,该题选材主要突出创造性、实践性、探究性,即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依据丘陵山区耕地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宜机化”改造“鸡窝地”和“巴掌田”,提高农机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有限耕地面积,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只要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资金、技术、劳动力可以改造不适合生产和生活的局部环境,使环境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形成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丘陵山区地块起伏相对较大,耕地分散,农机作业难度大,尤其是中大型农机难以作业;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较多,劳动力不足;农机化水平低,需要大量投入劳力完成农业作业过程,农业生产成本高;虽然农村人口较少,粮食需求小,但这并非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只有对丘陵山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才能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商品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2题,重庆将“鸡窝地”“巴掌田”改为“整片田”,打破田坎限制,“小并大”只是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消除死角、并小为大,平均能增加3%至5%左右的耕地面积,但不能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复种指数是由气候决定的,“宜机化”不能改变局部气候;“宜机化”对陡坡进行缓坡化改造,没有发展立体农业。
第3题,“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化水平,减少劳动力需求量,适合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宜機化”改造主要是为了改善耕作条件,而不是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宜机化”改造主要是为了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了农机能进入田块,修建了机耕道,使田块之间互联互通,依据题干材料,“宜机化”改造不包括农产品外运路网的改造。
三、深度总结,创建模板
在高三复习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提取信息、如何获取答案及如何规范表达,而不是背试题、背答案,在解题过程中对试题进行分类、归纳,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总结,构建答题模板。地理试题虽然不像数理化那样有公式可以套用,但其包含着理性思维,有规律可循。答题模板只是指明了思维方向,不可生搬硬套,而应根据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角度,调用已有知识,灵活套用答题模板,用批判性、综合性思维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用地理术语规范表达。结合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和历年高考的设问角度,答题模板概括如下。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试题有效信息,从优劣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乳畜业=靠近市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饮食文化习惯;大牧场放牧业=草类茂盛的天然大牧场+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季风水田农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政策支持+饮食文化习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用休耕地调节牧羊业和小麦种植规模,适应国际市场+合理分配农时(错时安排农事)+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时鲜业=保鲜技术+交通便利+分时段占领不同的市场;以某农业产业为基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措施=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优势+大力宣传、开拓消费市场+多样化经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能否“引种”某种作物=生物生长习性+区域自然条件,如果区域自然条件能够满足生物生长习性,就能引种,否则不适合引种;乡村振兴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区域优势条件+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扶持(精准扶贫)+完善基础设施;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保护耕地(守住耕地红线、耕地流转)+合理利用土地+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培育高产和优质品种+鼓励粮食生产+节约粮食+政策大力支持等;互联网+农业=了解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及价格、每种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区域、适时调整种植类型和规模+通过农业合作社、选择种植类型和规模、参与订单式生产、稳保产品销售;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的好处=扩大市场范围(增加销售时间的灵活性)+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效益+满足个性化需求+减少人员直接接触农产品、利于防疫;互联网+可视农业的优点=扩大市场销售额+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获得产前订单+促使农产品升级,卖个好价。
总之,要改变传统的复习方式,打破章节限制,整合相关知识,选编典型试题,总结答题模板,增强学习动力,形成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2] 李偏,李丰.高中地理深度学习探究[J].考试周刊·教师版,2016,54:137-13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