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富英
[摘 要]转变视角,将项目化学习引入习作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任务驱动下,成为习作活动的主体,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降低习作难度,突破习作难点,有效达成习作目标。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为例,阐述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项目化;习作教学;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95-02
项目学习,指学习者围绕某一个具体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思考、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逐渐习得,逐渐生长。在习作教学中引进项目活动,取其优势,使其为习作提供“情境场”,即努力使习作回归生活,与活动沟通,积累写作素材,从而走出传统习作的狭小天地,开创习作教学的新局面。笔者在三年级上学期参加市项目化学习比赛时开展了系列活动,将项目化学习与第六单元习作教学完美融合。实践证明,转变视角,将项目化学习引入习作教学,让学生成为习作活动的主体,能促进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有助于突破习作难点,能切实达成习作目标。下面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统揽全局,锚准习作目标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起始年级,为了把握这个年级习作教学重点,我们不妨看看上下两册的习作教学内容。
从表上可见,两册的习作教学重点就是观察和想象。三上教材的一、五、六单元指向的是观察,第三单元是想象;三下教材的一、二、三、四、七这五个单元也是指向观察,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指向的是想象。上下册的习作单元指向的就是观察和想象。显然,这是在提示教师要在这两册的习作教学中帮助学生打好“观察积累”“思维想象”的基础。第六单元“这儿真美”属于体现以“观察”为重点的习作教学范畴,本次习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上第六单元的单元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结合整个单元目标,本次习作要完成的目标、学生要形成的习作能力是:能用一定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事物的词语;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运用比喻、先总述后分述,或总分总等手法把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写清楚,写具体。
初次习作,就要面临写景的习作挑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真的难度太大。第六单元的教学时间在12月左右,最美的季节秋天已经过去。如果等上到这个单元再来赏美景写美景,便错过了观察的最佳时间。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感知能力,没有关注身边美景的意识。要想圆满完成本次习作任务,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寻找身边的素材。
二、环扣目标,推进项目过程
(一)任务驱动,延伸储备
进行项目化的习作教学,首先要根据项目主题,把习作内容条件化、情境化,让学生主动去做。国庆节时,学校大队部布置了实践活动。放假前,笔者借着任务布置,与学生展开了以下对话:
师:开化是个好地方,开化公民人人知,世界人民也知晓。开化美景已经在环球电视台播出。(出示新闻页面,播放宣传片)
生连连惊叹。
师:说说在宣传片中看到了开化哪些地方的美景?有你的家乡吗?(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县各地)
师:我们一起来为家乡的宣传出一份力,制作一份家乡风光明信片。(出示明信片范例)明信片主要由两个部分——文字和图片组成。
生跃跃欲试。
国庆期间以及后面的周末,孩子们走进开化的乡村,走向山间公园,尽情地欣赏家乡的美丽风光,拍下了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同时,我设计了连续性的活动,将项目活动延展拓宽:搜集秋天的美文→利用晨读时间朗读→举行诵读比赛→摘抄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赏评好词好句。这就将习作任务巧妙地转化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消除了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同时学生积累了习作各方面的素材,为习作的完成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二)融合项目,分解难点
明信片上的文字怎么编辑呢?一篇写景文章,学生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景物的选择、描写、组合,文章结构板块的编排。习作提示语中的“看看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包括教材最后提供的词语,指向的就是这些习作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教师将项目进行分解,搭建适宜的支架,促成项目的达成。
1.前后反复瞻连,深挖课文功效
在这些难点处,本单元的课文为这次习作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范例。本单元课文有很多共性,共性之一体现在文章结构划一,《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总分总结构,《海滨小城》是总分总结构,《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总分总结构。共性之二,课文中的段落大多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并按时间顺序或方位顺序组合成段、组合成文。共性之三,选取的景物颇有代表性,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每一个季节都有写到“树木”,那是因为树木是小兴安岭最多最明显的景物。在开展教学时,将本单元的课文瞻连成一个整体,让写景文章的基本结构范式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2.筛选活动信息,开展互动交流
培养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是项目化学习活动的亮点之一。在前期活动中,学生赏美景赏美文,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怎样让这些信息为这次习作服务呢?
(1)集体畅谈,明确习作景点。通过谈话,学生大多选择了学校旁边较为熟悉的芹江、南湖公园、花山公园(我们开化的标志公园),也有部分学生想写学校。
(2)组内互动,罗列焦点景物。组员亮出照片,分享美景,说说景点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生在去花山游玩时,觉得花山就和小兴安岭一样,山上最多的就是树。
(3)頭脑风暴,好词好句大搜罗。在前期的摘抄中,学生摘抄了很多写花写树等景物的美句,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找出好的词语,以便用于自己所见到的景物。
3.结合集体智慧,形成导图范例
以大多数学生想写的“芹江”为例,师生、生生全面合作,形成了习作的思维导图。合作中紧扣“亮整体结构”“议段落意思”“取焦点景物”由大到小的思考过程。
三、多元评价,优化项目效果
项目化习作评价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又注重成果展示的多维性,最终实现学生习作质量的提升。
(一)精准设计评价量表
通过具体量表,将活动能力、习作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进步,焕发学生的习作信心。具体如下。
测评表从多个角度对习作过程进行了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
(二)多维物化习作成果
1.家乡风光现场解说活动
针对任务“家乡风光明信片”的制作,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位学生在班级里先进行诵读展示,并将“言语质量”板块的第二个评价标准,细分为更具体清晰的评价点,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他人习作的同时,评价者自身也更清晰了自己习作的可圈可点之处。
2.整理合成习作集
将每位学生的习作都编入这本习作集中,电子版发到班级微信群,将家长也纳入欣赏评价的范畴。纸质稿打印出一份,放在班级里供学生自己欣赏点评。
3.设置颁发各类奖项
在项目习作评改的过程中,我们设立了各种类别的奖项,发掘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长处,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最佳观察员”“小小解说家”“团队合作奖”“资源贡献奖”“习作创新奖”“习作进步奖”等。各种类型的奖项在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信心的增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项目活动为习作教学打开了新的大门,化解了习作教学的难点,习作教学真正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内走向课外,原本单一的写作变成了一个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融学习与成长于一体的学习过程,击破了习作教学的坚固壁垒。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