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丹丹,祝明浩,江淑红
(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山东青岛 266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发作的腰腿疼痛、肢体麻木等。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痛”“痹症”范畴,多由淤血内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可以通过温针灸、推拿等保守方式进行治疗。在既往临床治疗中,温针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在针灸针尾处点燃艾绒,通过针体传播热力,使热力到达机体各处穴位及全身,以达到温经散寒、除湿通络的功效,但在应用中发现,单独使用温针灸进行治疗起效慢、疗程长,患者耐受性不高[1]。循经点穴推拿可通过点、按、捏、推、拿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流循环,发挥舒经活络、解痉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效果突出[2]。本研究选取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循经点穴推拿联合温针灸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温针灸治疗)与观察组(55例,循经点穴推拿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30例;年龄34~62岁,平均(46.81±7.92)岁;病程3个月 ~4年,平均(1.41±0.62)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30例;年龄34~62岁,平均(46.83±7.94)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43±0.6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实用中医诊断学》[3]中的诊断标准者;无手术指征者;自愿选择中医针灸或推拿治疗者;未中断治疗,完成全部疗程者。排除标准:存在推拿或针灸治疗禁忌证者;患有Ⅱ度以上椎体滑脱、先天性腰骶部畸形者;合并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者。本研究经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温针灸治疗,方法:取俯卧位,对患者的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取与病变椎间盘所对应的双侧夹脊穴为主穴,取肾俞穴、大肠俞穴、环跳穴、承扶穴、腰阳关穴、委中穴、承山穴、阳陵泉穴、昆仑穴、太溪穴、阿是穴为配穴,选用32号3寸毫针针刺,主穴针刺时夹由脊穴向腰椎方向斜刺1寸,配穴均直刺1寸,所有穴位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后取2 cm长的艾灸条套入主穴针尾处并点燃施灸,每个穴位均连续艾灸3壮,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点穴推拿进行治疗,针灸结束后,患者休息10 min,随后取相同体位,使用推、按、揉手法在患者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臀部、下肢等处推拿5~10 min,使肌肉充分放松后,以腰部为重点,重叠双手用拇指点、按、弹、拔病变节段的压痛点,重复2~3次,以患者耐受为度,然后从上至下循经依次点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上的相应穴位,对未有压痛感的穴位每穴点按0.5~1 min,对存在压痛感的穴位重点施术,每个穴位点按1~2 min,以患者耐受为度,最后循经自腰部向下肢推揉5 min,使患者的肌肉放松后,再用理气法疏通经络气血5 min。两组患者均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愈:腰、腿疼痛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较治疗前增加>70°;好转:上述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较治疗前增加30° ~70°;无效: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直腿抬高较治疗前增加 <30°,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3]。②腰椎功能与疼痛程度。于治疗前后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4]评定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内容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能力、提物、站立、行走、坐、睡眠、社会活动、旅行9个项目,每项分值为0~5分,ODI指数=实际得分总数/45×100%,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于治疗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5]对两组患者的下腰痛进行评定,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膀胱功能4个部分,总分29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腰椎功能越差;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6]评定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现时疼痛强度(PPI)、疼痛分级指数(PRI)及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3项,其中PPI分值为0~5分,PRI分值为0~45分,VAS分值为0~10分,SF-MPQ评分为3项之和,分值范围为0~6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剧烈。③血清疼痛介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 5 mL,离心(3 000 r/min,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与P物质(SP)的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文中数据,临床疗效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血清疼痛介质指标均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ODI、SF-MPQ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SF-MPQ:简化McGill疼痛量表。
组别 例数 ODI(%) JOA评分(分) SF-MPQ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17.74±3.21 10.92±2.41* 11.81±2.32 17.43±3.33* 28.02±5.11 10.71±3.32*观察组 55 17.81±3.28 5.31±1.30* 11.84±2.35 22.53±3.62* 27.41±5.23 6.42±2.82*t值 0.113 15.194 0.067 7.690 0.619 7.30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疼痛介质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G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清S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疼痛介质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疼痛介质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NGF:神经生长因子;SP:P物质。
组别 例数 NGF(pg/mL) SP(m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5 28.74±6.09 36.25±6.47* 838.86±124.81 508.35±60.69*观察组 55 28.57±6.01 52.26±8.11* 841.35±114.90 213.61±54.73*t值 0.147 11.445 0.109 26.747 P值 >0.05 <0.05 >0.05 <0.05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风险较高,创伤大。近年来,中医的保守治疗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温针灸是中医保守治疗的方式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势,可通过对关键穴位的针刺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微循环,降低局部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疼痛,但短期治疗效果欠佳。
推拿疗法则是中医保守治疗的另一种方式,其以特定的手法直接刺激患者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穴位,通过穴位、经络的点按刺激,使患者肌肉得以放松,发挥舒筋止痛、分离粘连及修复肌纤维的作用,与温针灸合用,可增强单纯温针灸活血化瘀的功效[7]。由此次研究分析中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ODI、SF-M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循经点穴推拿联合温针灸可以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感,且疗效显著,与曾振华等[8]研究结果一致。SP参与神经痛觉传递,当机体受到刺激时可由神经纤维大量释放至血液,引发炎症反应,致使患者疼痛加剧;NGF具有神经营养、,保护及促进神经生长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受到损害,其水平降低,神经细胞无法得到保护,疼痛加剧。循经点穴推拿手法可以通过按压手法刺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应穴位,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使之畅通,从而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现象[9]。由此次研究分析中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P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循经点穴推拿联合温针灸可有效地降低疼痛介质水平,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
综上,循经点穴推拿联合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患者腰部与下肢的疼痛程度,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