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组织开展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正在逐渐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教师也抛弃了空洞式说教法,回归本真,强调带领学生品读词语,同时注重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重中之重。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具体的教学策略供参考。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突出了人性化特征,编者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并且借助“泡泡”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启示性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泡泡”提示语进行备课,以此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研读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实现知识点的扩展与延伸,让“泡泡”为高效课堂助力。
例如,在组织开展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针对《树和喜鹊》这篇课文中的“泡泡”展开讲解。如,编者在“孤单”一词的下面设计了“泡泡”:“围绕第一段展开阅读,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孤单一词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阅读,用横线画出能够对“孤单”一词进行解释的内容。学生很快画出了一些词语,包括“一棵树”“一只喜鹊”等等。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同学们,你们很棒,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围绕课文插图进行观察,同时联系上下文,加深对“孤单”一词内涵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大胆朗读,读出“孤单”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活动,课堂层次分明,层级递增,让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孤单”这个词语的内涵。
教师可以依据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活跃气氛,增强课堂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境创设,为学生打造语用型课堂,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增强。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类似的泡泡语还有很多,或者出现于课题旁,引发学生思考;或者出现于文本中,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还有的出现于课后练习中,目的就是实现有效的积累和运用。教师需要灵活利用这些“泡泡”,使学生可以透过文本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和精妙,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一)借助文本语境,丰富语用积累
教材内容本身相对抽象,教师要想使其灵动起来,就需要创设文本语境。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可以重点围绕“同志”一词设计教学活动。
师:朱德和毛泽东有着共同的志向,并且一起为革命的胜利而奋斗,这样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同志”。那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玩耍的人,分别怎么称呼呢?
(出示与“同志”类似的词语,包括“同学”“同伴”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积累)
这样,教师通过文本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课程语境,进行语用巩固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为学生创设课程语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巩固。例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要重点围绕生字词的复现与书写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森林报》在森林里正式发行啦,我们一起阅读,看看报纸上都写了什么吧!
(出示《森林报》,将生字词进行着重展示,使得视觉效果更强)
(学生围绕《森林报》进行自由阅读)
师:读完《森林报》之后,你有何感想,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森林报》上刊登的是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生:除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外,还有很多文中的生字词。
(师生合作,跟着配乐一起朗读)
师:同学们,熊爸爸回家发现熊哥俩很生气之后,是采取什么方法安慰他们的呢?
(出示视频)
(出示句子:不是的,是来_______________)
生:骗吃的。
…………
(指导学生围绕“奶”“始”等生字词进行自由朗读)
通过《森林报》教学情境的创设,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同时引导学生复现和书写文章中的生字词。此外,教师借助生动化的微视频,展示熊爸爸与熊哥俩之间的对话,并以此对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进行诠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品读课文语言,品味“语用”魅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容易陷入学习困境,无法准确理解文章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语言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反复朗读和咀嚼文字,是强化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就需要结合学生特性,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涵展开分析,以此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统编教材中的文章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教师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第二,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引导学生对“小画家”的含义进行分析,教师鼓励学生从文中寻找线索。有学生找出了“画家”留下的痕迹,如“梅花”“月牙”。借助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对“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含义形成深刻认知。
(二)琢磨写作手法,习得语用方法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很注重咬文嚼字,忽视了对文章内涵、写作手法的剖析。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写作手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学会语用方法。
例如,在《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写法手法,感悟作者融入文本中的情感,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会发现比喻和拟人手法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特殊写作手法展开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文本内涵形成深刻的感悟,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语用”教学中,口语表达、说话训练属于重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话,教师需要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以此实现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目标。
总而言之,在组织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空洞式说教模式的限制,注重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起点,找准学习方向,巩固基础,强化语用能力,使得语文课堂真正回归本真。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育文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