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声声传情味

2021-09-28 20:50王佳君
求知导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民歌策略

王佳君

摘 要:民歌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生成的、经过传唱加工、不断成熟的一种歌曲。民歌中包含着音乐智慧、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与韵味,用多种方式感受民歌的情韵是民歌传承学习的重点内容。文章作者结合了教学实践,从唱形、唱情、唱韵、唱新四个方面谈论了教学主张和做法。

关键词:民歌;民歌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1-0083-02

引言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民歌已成为音乐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将民歌教学停留在浅层次的学唱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教会学生通过细节表达,唱出特定的内在情感,唱出歌曲的风格韵味。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从唱形、唱情、唱韵、唱新四方面谈谈我的教学主张和做法。

一、唱形

感知要素,理解情感意义,“唱形”就是唱出歌曲的外形特征和构成外形特征的音乐要素即鱼咬尾、重复、模进等创作手法以及特色的节奏型、民歌的调式、旋律发展手法等,以此来感知民歌中蕴含的音乐智慧,进行有针对性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这首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其中A段和B段的主旋律都运用了重复的创作手法,第三乐段通过变奏,再现了A段主旋律。我们在教唱每一首作品之前,应先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落实每一个“学点”,并以此为导向,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为学生高效施教。这样一来,学生在唱形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意义。

二、唱情

(一)创设情境,引发同情共理

每首歌的产生环境、歌唱角色都不同,传承的方式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江苏版小学音乐教材选择了《开心里个来》《杨柳青》《打麦号子》《抓马荷》《拔根芦柴花》等来自江苏南北不同地域的民歌,其中涉及的民歌产生环境有田间、小镇、儿童游乐场,教师可以根据民歌所属环境,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教学变得立体而生动。

如教师在教学《打麦号子》时,可以利用视频展示打麦场景,让学生认识打麦号子的产生环境。再出示劳动工具,让学生模拟劳动进行律动体验,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抓马荷》时,就可以利用抓沙包的游戏活动引出歌曲,让学生感知用歌唱记忆游戏规则带来的快乐。

(二)文化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民歌除了音乐上的传承价值,还有文化上的传承价值。民族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在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上网查阅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并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查阅的信息。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作品,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傣族象征吉祥的孔雀的图片,还有花筒裙和竹楼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傣家的民俗风情。教师还可以请去过当地旅游的同学,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介绍所见所闻。随后演唱歌曲,让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这样,不仅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丰富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

(三)角色体验,表达音乐情感

每首民歌的产生环境不同,涉及的歌唱角色有田间农民、民间艺人、城镇居民、孩童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首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扮演特定的角色,让学生融入角色,通过细节表达,唱出特定角色的内在情感。

在教学《凤阳花鼓》这首安徽民歌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街头艺人表演的花鼓视频,结合视频为学生介绍花鼓的表演形式,再教给学生基本的打花鼓动作,让学生拿起花鼓跟着教师一起做一做。教师把这些基础动作编进歌曲中,让学生合着音乐敲一敲花鼓。待学会歌曲演唱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打花鼓。学生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接受情感信息,转换情感主体,调动生理积极性,再进行模仿、表达,在这一特定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歌的认同感。

三、唱韵

(一)从衬词演唱体会民歌的韵

衬词在民歌中极具特色,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的直观方式。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衬词和衬句起着烘托气氛、抒发情感、协调节奏、强化风格、扩充结构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在民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衬词的演唱有利于讓学生在演唱时充分表现自己,更利于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在情感。教师可利用对比聆听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有衬词与无衬词歌曲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民歌的机会比较少,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现场听民歌的机会,唯一能集中听民歌的机会就是在音乐课堂上,如果这个时候学生能现场听一段民歌演唱,相信他们会为之震撼。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么教师在这时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将充满情感的演唱、魅力十足的韵味带给学生。我相信学生一定不会拒绝任何动人的东西,教师示范得好,学生就接受得快,到学生自己再去欣赏和表现民歌时,就不会只是想笑,这就是优秀的民歌素材呈现、演示的魅力所在。通过对比聆听,学生会认为没有衬词的歌曲较为空洞,好像是一个不完整的作品,有衬词的民族歌曲则更加空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将衬词去掉,教师会发现学生去掉衬词后在演唱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上“啊、呀”这种衬词,填补原本的词汇空缺。在一节课学习结束后,学生会认识到在民族歌曲中,衬词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首民歌的力量源泉,对整首歌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从方言演唱体会民歌的韵

方言是我国传统的地方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代表地区特色。小学生对方言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可以方言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方言进行多角度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从方言中感受到民歌的韵,从而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起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如扬州民歌《杨柳青》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因其旋律朗朗上口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在教学扬州民歌《杨柳青》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用方言逐句朗读歌词,让学生找出其中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字。如晨(cen)、水(sui)、石(se),学生会发现扬州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用方言演唱民歌,更具地方特色,也更朗朗上口。

猜你喜欢
民歌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