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的中医分型辨治

2021-09-28 19:30朱本浩
家庭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乙脑大青叶生石膏

朱本浩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一种嗜神经病毒所致、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起病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病患者往往留下后遗症。西医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4种,以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为主。

中医认为,本病是受暑热之气而发的温病。暑热与湿邪易于熏灼为患,因此本病的流行季节常见于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7~9月)。其潜伏期可长可短,感受暑湿即发病者为新感温病,又称暑温;若长夏受暑,暑被湿遏,过夏而发,属伏气为病,又称伏暑。

乙脑的发病及转变过程符合温病规律,一般由表入里,由卫气至营血,有时邪可逆传心包,也有直陷营血者。因而卫气营血的转变界限很难分辨,故临床上常见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和热陷营血,出现高热、昏迷、惊厥等危重证候。风火痰热均属实邪,邪气盛则精气夺。暑湿病邪最易伤阴耗气,故邪盛正衰,构成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候。若病邪久留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可留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

乙脑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温病中暑温、湿温、暑痉、暑厥范畴。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可分为以下几型予以治疗。

卫气型(相当于轻中型)

发热、无汗、头痛、嗜睡,或见恶寒、微汗、口渴、惊厥、抽搐等,舌苔薄白或白腻,亦可见黄腻苔,舌质大多正常,脉浮数或滑数、濡数不等。

治宜解热透表。方药选银翘散加减。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荆芥15克,牛蒡子15克,薄荷10克(后下),芦根50克,大青叶50克,板蓝根50克。每日1~2剂,分2~4次服。

濕重者身重胸闷、舌苔厚腻,加佩兰15克,藿香15克,白蔻10克;热重者高热、口渴、喜冷饮,加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便结者腹满、便秘,加川军10克(后下),芒硝10克(后下);抽搐者加钩藤20克,僵蚕15克,全虫5~10克;神蒙者加牛黄清心1丸,每日2次,每次1丸。

气营型(相当于重型)

高热不恶寒、头痛项强、口渴、神志昏蒙、时清时昧,时有阵发性抽搐或惊厥,大便秘,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正常或红绛,脉弦数或细数。气分热重则见高热、头痛、面红目赤、口渴引饮、烦躁等症。

治宜气营两清。生石膏50克(先下),大青叶50克,板蓝根50克,知母20克,玄参20克,丹皮15克,生地20克,水牛角15克,连翘15克,竹叶25克,甘草5克。每日1~2剂。

湿重者加藿香、苍术、厚朴花;便秘苔黄燥者加川军;高热昏迷者加郁金、鲜石菖蒲或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若苔白浊腻加苏合香丸;抽搐者加天麻、钩藤、全虫、僵蚕、羚羊角。

营血型(相当于极重型)

高热、抽搐、昏迷、惊厥往往同时存在,重者可见全身强直、角弓反张,喉中痰声漉漉,甚则喘促气绝或汗出如油,肢厥脉伏。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救阴。方药选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50克,生地50克,大青叶50克,板蓝根50克,水牛角30克,知母15克,黄芩15克,丹皮15克,黄连10克,金银花50克,连翘20克。每日2剂,分4次服,每6小时1次。

本型是病之极期,一般多同时用紫雪丹3~6克,分2~4次吞服;或与牛黄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配合应用。对反复惊厥不止、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应考虑脑水肿所致,立即采用西医脱水剂治疗。另外还可配合针灸治疗。四肢抽搐可取肩俞、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后遗瘫痪者可按婴儿瘫治疗。

猜你喜欢
乙脑大青叶生石膏
大青叶的故事
大青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大青叶成分与作用研究进展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生石膏掺量及其比表面积对熟石膏性能的影响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治三叉神经痛
患有癫痫不能接种乙脑疫苗?
初夏去火 不可单用板蓝根
健康儿童乙脑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