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秀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较为特殊,正处于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隐性教育作为突破手段,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小学阶段;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6-0034-02
Thoughts on Recessive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Yicheng District, Zaozh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China) WANG Jinxiu
【Abstract】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age, students are relatively special i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and they are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How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good moral and behavioral habits through the course of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to live and behave, as a breakthrough method, recessive education can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Keywords】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 Primary school; Implicit education
一、小學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
1.身体发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快速发育的阶段,身高、体重逐年变化,身体各项机能也在这个发育阶段趋于成人水平,12岁左右的学生脑重量几乎到达成人脑重量,大脑的自控能力也逐渐完成。
2.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行动方向和方法,文化素养影响着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段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尚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认知的变化,增长了一些见识,思维方式也随之转变,中高年级逐步向逻辑思维方式转变。
3.注意力时间。在小学阶段,学生前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保持短,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影响对课堂内容的记忆,课堂走神,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节奏。注意力的保持时间随年龄变化而增长,当然也与教师讲授过程、内容等是否生动、形象和有无兴趣等相关。
4.情绪变化。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变化原因较为局限,多和学校生活、教师评价、同学关系和家庭期望有关。学生前期情绪变化快、自我控制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也逐渐开阔,情绪变化渐渐明显,学生也逐渐掌握了控制情绪的方法。
5.个性倾向。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渐固定,个性倾向越明显。专家认为,小学阶段是形成自信或者自卑的关键时期,学校生活、教师评价、同学关系和家庭期望影响个性倾向成型。
(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阶段早期学生脑容量小、看待问题较片面、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和具备游戏感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伴随身心发育和对注意力、思维方式的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增长,能够准确表达自我观点。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归纳、演绎、类化、比较、推理等方法来学习。晚期学生的注意力、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其特点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减轻课程开展的阻力,提高课程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重要任务,落实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课程理念没有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着重应试等,活动设计更是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此阶段学生虽然在认知和接受能力方面较弱,但他们的好奇心重,又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可能只通过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方式来实现法治意识的提高与发展。这就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导致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不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学生不喜欢、不愿意学的课程,严重影响了课程宗旨的有效落实。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有隐性教育意识,要重视隐性教育。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具体应用
(一)渗透式隐性教育
1.借助适宜的教育策略,支持学生的探究学习。教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支持性策略,引导学生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经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如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手部细菌的活动,播放热点新闻中租客3年将屋内变成垃圾场的视频,开展如何生活方面的讨论,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2.立足多领域的资源融合,开展渗透式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相对抽象、复杂,教师要遵循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筛选能为学生接受的、典型的教育资源,多领域整合实施渗透式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饱满、形象,少了说教的痕迹,刺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主动探究。
3.基于学生视角,引发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新思考。教育改革引发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对于道德、法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教师如何基于课程,立足学生真实生活,挖掘优质资源融入教育;如何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自然观的同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陶冶式隐性教育
1.师爱感化。教师长期与学生接触,所谓近朱者赤,运用自身个人魅力、学识和见解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小学阶段学生喜欢模仿周围的人,所以教师更应以身作则。教师融入学生当中,不但能了解学生,也能为教學工作提供素材。教师应具有隐性教育的意识,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洞察力,创新教学设计,提高隐性教育的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引用典型案例,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分析探究,获取隐性教育契机。利用游戏活动、角色表演、情景模拟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适时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自身的不良想法和行为,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2.环境陶冶。教室和校园的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内生机勃勃,教室里干净有序,班级学习氛围浓厚,能够激发学生愿意学习的动力。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创设的环境自发地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师有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学习与生活环境的美好,习惯和喜爱上这种环境。
3.体验教育。体验教育的方法着重过程的体验和结果的升华。我们要积极开启另类课堂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教师提取有用的部分,学生在改变角色后理解教师,课程内容能够记忆深刻,也能学着提炼课程框架。或者可以模拟社会场景和相应的角色,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先模仿后复盘,学生分析整个模拟过程,获得自己的感悟。
四、结语
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核心,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在深刻分析现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言行举止的基础上,课上课下都下功夫,校内校外协同教育,寻找更契合小学生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内心需求的教育途径,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才是真正诠释了隐性教育的必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庄丽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J].现代交际,2018(05).
[2]宗海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