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楠楠 陈倩 柴宇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 450000
目前,胃肠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达20%,且男性高于女性,若未及时处理,可出现营养物质摄入障碍,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加剧病情进展〔1-2〕。外科手术是治疗胃肠疾病有效手段,但手术创伤、麻醉刺激均可引起生理及躯体双重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加以部分患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自我效能感低,健康行为采纳率低,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3-5〕。因此,做好胃肠疾病围术期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行动研究法为近年较为推崇护理方法,从诊断、计划、实施、观察、改进等5个步骤施行护理干预,旨在解决问题,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评判性思维是通过合理判断,选取最佳思维方式,施行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癫痫患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中取得显著效果。本研究将评判性思维及行动研究法联合应用于胃肠疾病手术患者,旨在分析其对自我效能感及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疾病手术患者192例,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将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接受的96例胃肠疾病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接受的96例胃肠疾病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本研究征得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疾病类型、手术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具备明确手术指征;③择期手术;④意识清醒,能独立完成调查;⑤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者;②近3个月接受重大手术治疗者;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精神障碍者;⑤有腹部手术史者;⑥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⑦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团队完成,术后均给予抗感染、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镇痛等基础治疗。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如术前健康教育,口头宣教胃肠疾病症状、病因、手术方法,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看待疾病与手术;术后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调整干预方案,同时给予饮食指导,多食高蛋白(蛋类、豆类)、高维生素(黄瓜、番茄、萝卜)食物,忌食辛辣、寒冷等刺激性食物,限烟戒酒。
1.2.2观察组 基于对照组给予行动研究法联合评判性思维 ①建组:包含1名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4名护士,均具备良好沟通技巧及5年以上工作经验,统一培训行动研究法及评判性思维特点、定义、构成,保证每名护士熟练掌握,且能较好应用于临床实际,同时介绍护理管理决策、护理临床决策、护理伦理决策关系,确保每名护士充分认知、理解评判性思维;②诊断:待胃肠疾病患者入院后,积极主动与其交流,了解年龄、既往病史、现存不适症状、性格等信息,并通过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患者健康行为、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整合上述信息,用评判性思维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胃肠疾病患者存在及潜在问题,即负性情绪明显、不良行为(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休息无常);③计划:根据上述问题,结合医务人员经验、既往文献报道制定详细护理方案,护理流程则为术前、术后,护士以护理流程为指导,各司其职;④实施:术前通过一对一健康宣教、知识讲座等方式讲解胃肠道疾病相关知识,如暴饮暴食会使胃急速扩张,加以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极易形成急慢性胃溃疡、胃穿孔,饮食不规律对胃伤害较大,可诱发急慢性胃炎或胃溃疡,休息无规律则会导致消化器官供血不足,胃黏膜失调,引发多种胃肠疾病,使患者充分意识到不良行为对胃肠疾病转归危害性,主动采纳健康行为时间10~20 min;同时介绍胃肠道疾病治疗方法,必要时邀请成功治疗者现身说法,分享自身心得与体会,消除其内心疑虑,以最佳心态面对手术,时间10~20 min;伴有负性情绪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健康宣教是首选手段,但各个患者负性情绪程度不一,单纯采取健康教育疗效有限,此时需采取评判性思维模式,如对轻中度负性情绪者采取健康宣教;对重度负性情绪者根据其喜好选择背景音乐,即《神秘园之歌》《梅子黄时雨》《巴格达的星星》,音量尽量控制在50 dB,时间不限;或采取正念减压疗法,即取坐位,感受随呼吸通过鼻端气流,当出现情绪、杂念、不适时,指导患者客观觉察其存在,不进行主观评判,并告知患者思维游移、身体感受属于正常现象,而后将注意力引到腹部随呼吸起伏上;客观感知内在身体及心灵变化,允许任何身体感受与情绪、想法波动,不去评判,达到内在觉知与减压的目的。术后6 h进行腹部按摩,即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护士四指并拢,以脐部为中点,顺手术切口两侧自上而下按摩,3次/d,15 min/次,但患者自身有个体差异,如疼痛敏感者无法耐受腹部按摩,此时护士需采用评判性思维模式,即疼痛不敏感者按照常规步骤施行按摩,疼痛敏感者可减小按摩力度,必要时服用镇痛药,缓解患者痛苦,加快切口愈合;术后先进食米汤、白开水,无异常现象后,采取低脂低糖半流,由细到粗,循序渐进,3 w后过渡至普食,即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若出现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6 h后再试进食,注意勿暴饮暴食;根据患者病情确定运动方案,如散步,宜缓慢速度、全身放松步行,时间20~30 min,距离为2 km;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公路骑自行车,时间为30 min左右,1~2次/d。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对比护理干预前后相关指标变化。实施期间,及时发现护理缺陷及风险,确定解决方案,进行持续改进。
①两组遵医行为:以该院自行设计遵医行为问卷进行评估,评分0~100分,≥90分为完全遵医;71~89分为部分遵医;≤70分为不遵医。遵医率=(部分遵医+完全遵医)/系数例数×100%。量表总内容效度为0.91,Cronbach α系数为0.88,具有良好信效度。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心理弹性:选用CD-RISC量表〔6〕从坚韧、自强、乐观等3个项目评估,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自我效能感:以GSES量表评价,共10项内容,各项1~4分,总分10~40分,得分越低自我效能感越低。④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健康行为:选用HPLP-Ⅱ量表〔7〕从人际交往、机体营养、运动、应对压力等4个维度评估,各维度采取1~4分评分法,1分为从不,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总是,得分越低健康行为越差。⑤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应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8〕评价,共19个条目,包含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满意(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观察组遵医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n(%)〕
干预前两组患者CD-RISC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坚强、乐观、坚韧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GSES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HPLP-Ⅱ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人际交往、运动、应对压力、机体营养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胃肠疾病具有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病因复杂等特点,需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否则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威胁患者身心健康〔9〕。目前,胃肠疾病的治疗多依赖于外科手术,其有效性及可行性已得到临床学者的肯定〔10-11〕。然而部分患者受麻醉药物、手术牵拉、脏器暴露等因素影响较大,易出现排气功能障碍、腹胀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导致多种负性情绪产生〔12-13〕。同时手术对于患者是一种应激源,可导致患者产生强烈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影响手术进程及术后恢复〔14〕。因此,正确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对胃肠疾病患者治疗及康复意义重大。
常规护理多重视疾病本身,常常忽略患者心理及生理变化,导致部分患者难以从中获益〔15〕。随医学模式及护理观念转变,常规护理已难以满足就诊患者需求,逐渐被行动研究法等新型护理替代。行动研究法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护理程序科学性及严谨性。吴智水等〔16〕研究显示,基于行动研究法的照顾者参与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减轻患者负面情绪,使其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工作。评判性思维是一种概念性强且抽象的思维技巧,护理工作由单纯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社会、心理、生理、文化全面照顾,旨在最大限度满足患者身心需求,帮助其建立健康行为。郁利雅〔17〕研究报道,评判性思维护理模式可缓解癫痫患儿焦虑、抑郁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提示,行动研究法联合评判性思维可提高胃肠疾病手术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建立遵医行为。胃肠疾病患者尤其是胃癌患者,不仅要遭受疾病本身所致痛苦,还需忍受手术所致并发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以部分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正确理解,自我效能感低,导致其遵医行为大大降低〔18-19〕。行动研究法实施期间通过专业量表评估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并以评判性思维进行全面分析,旨在改变护士机械执行医嘱现状,快速施行护理;心理干预期间采取评判性思维,可针对性解决胃肠疾病手术患者当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多形式健康教育纠正患者错误认知,配合成功案例介绍,可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念,增强自我效能感,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胃肠疾病发生发展主要与行为、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个体健康行为对预防及应对健康威胁十分重要〔20〕。目前,国内关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研究多倾向于正常人群疾病预防及慢性疾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干预调查方面〔21-22〕,但关于其在胃肠疾病手术患者中仍缺乏大量循证依据。本研究提示,行动研究法联合评判性思维可促使胃肠疾病手术患者采纳健康行为。原因在于术前宣教胃肠疾病产生原因,即暴饮暴食、休息规律,使其充分意识到上述不良行为对疾病转归危害,激发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动机,术后护理重点在于行为指导与监督,如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旨在帮助其建立健康行为。此外,本研究还说明,行动研究法联合评判性思维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行动研究法联合评判性思维应用于胃肠疾病手术患者可提高遵医率、心理弹性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建立健康行为,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行动研究法具有实践性、协作性、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其应用能使护理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且对发展护理学科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