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莉莎, 杨慧洁, 殷雪瑞, 葛寒宇, 王慧燕, 郑晓群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育英儿童医院检验科,浙江 温州 3250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急性感染所致。该病早期具有多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难度较大[1]。干扰素诱导蛋白16(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16,IFI16)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能识别细胞DNA的分子,是PYHIN家族成员之一,由1个PYHIN和2个HIN结构域组成。IFI16不但能识别多种病毒的双链DNA,也能被单链DNA活化[2],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IFI16是参与EBV生命周期的独特宿主因子蛋白[3],但IFI16是否存在于IM患儿血清中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IM患儿血清IFI16水平及其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FI16在IM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并住院的IM患儿73例(IM组),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4.7±2.5)岁。将发病3~7 d的IM患儿纳入急性期组,发病15~30 d的IM患儿纳入恢复期组[4],有20例患儿的病程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5名(正常对照组),其中男46名、女29名,年龄(5.1±2.3)岁。纳入标准:(1)年龄≤14周岁;(2)无病毒或细菌感染;(3)无慢性病史。2个组之间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参照第7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5]中的IM诊断标准:(1)不规则发热、扁桃体炎、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中3项以上阳性;(2)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或总数>1.0×109/L;(3)EBV DNA阳性;(4)急性期EBV抗衣壳抗原IgM抗体阳性。具有(1)中的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符合(2)、(3)、(4)中2条及以上者即可诊断。排除标准:(1)合并细菌感染;(2)合并其他病毒感染;(3)有慢性疾病史。
采集所有对象外周静脉血,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采集后立即采用BC-5390血液分析仪(深圳迈瑞公司)及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LYMPH%),采用FACSCanto Ⅱ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及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制作血涂片,采用CX41型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计算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另采集正常对照者及IM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静脉血,室温下自然凝固,4 110×g离心10 min,分离血清,-70 ℃冰箱保存,统一检测血清IFI1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FI16,试剂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Sunrise酶标仪(瑞士TECAN公司)。严格按试剂说明书及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2个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配对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M组WBC计数、LYMPH%、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FI1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IM组和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IM患儿急性期血清IFI16水平为105.8(46.0~137.0)ng/L,明显低于恢复期[132.5(114.0~158.0)ng/L](P<0.05)。有7例患儿恢复期血清IFI16水平低于急性期中位数水平,13例患儿恢复期高于急性期中位数水平。见图1。
图1 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FI16水平的比较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患儿血清IFI16与LYMPH%、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0.29,P<0.05),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CD3+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19+B细胞百分比及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0.18、-0.19、0.12、0.09,P>0.05)。
IM是一种主要由EBV感染引起的,通过口咽分泌物在儿童及青少年间进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IFI16是新近发现的一种DNA感受器。在病毒DNA的刺激下,细胞核中的IFI16被激活,并易位至细胞质,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结合,传递信号,诱导Ⅰ型干扰素的转录与表达[6-7]。当疱疹病毒感染细胞时,IFI16可识别病毒DNA并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8]。IFI16水平的下降可导致EBV裂解期转录水平升高,基因拷贝数增加[3]。因此,IFI16在EBV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IM患儿血清IFI16明显升高(P<0.01),且急性期低于恢复期(P<0.05)。由此可见,IFI16可能参与了IM的发病过程。
IFI16作为真核细胞中最重要的固有免疫传感器之一,在宿主抗DNA病毒免疫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胞被不同的病毒感染以及不同的IFI16亚细胞定位均会引起不同的免疫反应。有研究结果显示,IFI16能够识别疱疹病毒DNA,但疱疹病毒表达的病毒蛋白pUL83可以与IFI16的吡啶结构域结合,从而阻止IFI16寡聚和随后的免疫信号传导,逃避宿主免疫[9]。为了逃避宿主免疫,EBV能产生某些在功能或结构上可以模拟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受体的蛋白,干扰细胞因子或其受体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细胞免疫[10]。本研究结果显示,IM患儿血清IFI16水平与LYMPH%、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0.29,P<0.05),提示细胞免疫应答参与了IM的发病过程。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有7例患儿恢复期IFI16水平低于急性期中位数水平,13例患儿恢复期IFI16水平高于急性期中位数水平。这可能与这些患儿存在肝功能损伤或因个体差异造成恢复时间不同有关。后续将扩大样本量,并观察更长时间,以进一步分析IFI16在IM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血清IFI16在IM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均有一定的价值,或可作为IM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