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 程 刚
初中物理教学中,一节好的物理课应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从教材和学情、课堂导入、自制教具、课堂活动等方面精心设计,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是备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要认清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材所涵盖的物理知识;学情分析也非常重要,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要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的知识储备,预估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够明确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下面是教师在讲授“杠杆”一节时,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部分内容。
“杠杆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力’的内容的延伸,又是学习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的重要基础。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而且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例如剪刀、跷跷板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比较肤浅、片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等方面,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五要素’,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等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它是一堂课的开场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状态。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专注地投入学习、接受新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杠杆教学中,利用掰手腕比赛进行课堂导入,制造学生认知冲突。选两名学生,比一比谁的力气更大,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参与。第一次,学生甲、乙正常比赛,学生甲由于力气较小,很快输掉比赛。输掉比赛的学生甲内心特别想赢,但他知道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再进行比赛肯定还是输。此时,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说:“老师可以利用物理规律来帮你反败为胜”,在所有学生半信半疑的气氛中,我调整双方掰手腕的姿势,将学生乙手握在学生甲的手腕上,开始第二局比赛,结果学生甲反败为胜,结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问了好几个学生,都无法说清楚学生甲获胜的道理。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告诉学生:“要想明白他反败为胜的道理,就一定要学好今天的课程——杠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这座大厦的基石,但有些物理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初中生不能轻松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教师很可能直接将物理概念灌输给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背熟概念,练题练多了,概念自然就轻松理解了,而忽视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需要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导致学生不能科学地理解某些物理概念的本质。例如:在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时,由于受到教具的限制,大多数教师直接讲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杠杆“五要素”,而忽视了“五要素”是怎么获得的,尤其是动力臂、阻力臂的定义是如何从实验中得到,导致学生在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为此,教师应积极设计实验教具,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自主探究”活动,建构科学的物理概念。
在“杠杆”一课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自己设计的演示教具和自制教具,通过设问引导,进行探究,使学生认识了杠杆“五要素”。教师首先演示自制教具——投石车,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出了杠杆共同特点:固定点、转动、受力、硬棒,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了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学生踊跃尝试使用投石车,将石头抛射得更远。在体验中,学生很顺利地找到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作用点、阻力、阻力作用点所在位置。紧接着教师提问:在使用投石车时,石子抛射的距离不同,你能否猜想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杠杆转动的效果呢?
大多数学生能够答出:动力大小、阻力大小、阻力作用点、动力作用点影响杠杆转动效果。教师说:那就请你们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探究,并说出自己探究的结论,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观察教具上有A、B、C、D四个杠杆情况发现(如图1):(杠杆A、B阻力大小不同、杠杆A、C动力作用点不同、杠杆A、D阻力作用点不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四个杠杆指定的动力作用点,挂上相同钩码(保证动力大小相同)。①只改变对杠杆A的压力大小,杠杆转动效果变化,说明动力影响杠杆转动效果;②杠杆A、B挂上相同钩码,转动效果不同,说明阻力影响杠杆转动效果;③杠杆A、C挂上相同钩码,转动效果不同,说明动力作用点影响杠杆转动效果;④杠杆A、D挂上相同钩码,转动效果不同,说明阻力作用点影响杠杆转动效果。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到初步的探究结果: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都能影响杠杆的转动效果。但有的学生探究发现:力的方向不同,杠杆的转动效果也不同。
图1
教师肯定大家发言的同时说:既然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都在影响杠杆的转动效果,出示另一自制教具(如图2),如果把杠杆右侧力的作用点和方向都改变一下(力的大小不变),杠杆转动效果一定改变吗?调节钩码位置和方向,发现杠杆状态没有变(如图3),此时学生感到疑惑,教师抓住机会提问,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杠杆的转动状态呢?
图2
图3
经过思考,学生分析:只说力的方向或力的作用点影响杠杆转动效果是不全面的,应该把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结合起来,可能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影响着杠杆转动效果。并使用自制演示教具继续探究发现:确实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影响杠杆状态。这样就在探究活动中逐步构建力臂的概念,并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从而建构了科学的物理概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竞赛、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杠杆分类时,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分类,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用普通剪刀、铁皮剪刀去剪铁皮,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体验后说后者省力。教师马上问为什么铁皮剪刀比较省力呢?学生观察了两种剪刀结构后说:在杠杆平衡时,如果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为省力杠杆。反之,如果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教师肯定学生的同时继续提问,如果要剪树枝,用什么样的剪刀更省力?学生说:动力臂远远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教师拿出树枝剪刀,让学生轻松剪断树枝,引起了学生对省力杠杆的阵阵惊叹。
就在这个学生感叹省力杠杆的“特异功能”时,马上进行第二场比赛——剪纸大比拼,可以引导说:既然这个同学非常喜欢省力杠杆,那就让这个小组用铁皮剪刀、其他小组用普通剪刀,比赛剪出一个笑脸,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经过一番激烈的比赛,其他小组已经完成比赛,获得胜利,使用铁皮剪刀的小组却还没剪完,输掉了比赛。这时,可以启发学生:“你觉得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说:“铁皮剪刀不仅笨重,而且每剪一次,手柄都要移动很大的距离才能将纸片剪开,使用起来不方便,而普通剪刀移动很小一段距离就可以剪开很长的距离,使用起来灵活方便。”一个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省力费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费力省距离,聪明的人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剪刀。补充:还有一种杠杆,如天平,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称为等臂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