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车零部件业加速洗牌

2021-09-28 07:09孟华
中国汽车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供应商供应链成本

文 / 孟华

汽车业内今年迄今最大的并购案来了。8月14日,法国零部件巨头佛吉亚与德国汽车照明和电子集团海拉签署“合并”协议。前者收购海拉60%股份,剩下40%股份也提出了收购要约(每股60.96欧元),完全收购将导致海拉退市。如果监管批准的话,交易将于2022年初完成。

胡克家族和罗普克家族一起持有海拉60%股份。顺利的话,两大家族将一起退出竞争日益激烈的零部件行业。

海拉很努力,但无济于事

法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德国同行的并购,非常罕见。但是全球第8大供应商收购第41位供应商,又是合理的财务动作。佛吉亚完全合并海拉业务后(不考虑裁撤),位次依然不变。这证明零部件行业的规模鸿沟仍然清晰,博世、采埃孚、麦格纳和大陆大幅领先的格局,已经接近10年没有变化了。

但实际上,无论巨头还是二线供应商,都深刻地感觉到行业内的竞争格局正在迅速地劣化,否则就无法解释胡克家族执意要兜售海拉。

倒退5年,海拉在车载灯具行业中几近封神,而且这几年也没有躺平。海拉凭借传感器产品线,一直是欧洲整车厂信赖的核心供应商。能源管理(IBS)、ECU控制模块、ABS控制器、LED控制器、中央网关控制器等,海拉设计制造的传感器几乎遍及全车。

这几年,海拉重点投资了ADAS有关的传感器能力,包含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海拉提供的自动泊车解决方案,更为业界青睐。这些业务都处于领先地位。

海拉将在2021年8月19日发布正式的2020-2021财报(2020.6.1-2021.5.31)。初步财务结果显示,海拉营收65亿欧元,同比增长13.3%,息税前利润5.1亿欧元,同比增长8.0%。

海拉因何不断剥离业务

一切看上去还不错,胡克家族为什么还要卖掉海拉?出让下金蛋的鹅,不合商业逻辑。

掌管海拉超过17年的CEO罗尔夫·布赖登巴赫(Rolf Breidenbach)曾经隐晦地提到,在车灯和电子器件方面,海拉受到全球供应商持续挑战,整车厂不断将订单给予“更具性价比”的供应商。

这样一来,问题就相当简单了。和其他老牌欧企一样,在综合成本上,海拉已经“卷不过”亚洲供应商。2019年上海车展上,那套有名的矩阵大灯(几何多光束)还炫耀式地展出过;到了2021年上海车展,在同样的展位展出新锐车灯的厂家,变成了华域视觉。

如今海拉痛感到,自身的“技术护城河”没有深到隔绝低成本对手的程度。在刚结束的财年,海拉通过严厉的成本管理措施(裁员、卖掉部分业务)实现了盈利,但海拉管理层和胡克家族都知道,这是不可持续的。

去年9月,海拉将前置摄像头+软件业务(与ADAS能力有关),以1.2亿欧元卖给大众子公司。

今年7月,在与佛吉亚的秘密谈判接近尾声(外界当时并不知晓进度)的时候,布赖登巴赫说,全球供应链和资源瓶颈,对业务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该状况很可能无法在本财年得到改善。他抱怨称,“成本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他同时也声称“我们能够应对挑战”。

这些话里,如果去掉外交辞令和强行乐观的调子,海拉业务的最大底气,只剩下近10亿欧元的流动资金和ADAS传感器的有关技术专利。此前赖以行走江湖的照明业务,已经被蚕食得千疮百孔。尽管有专家预测,全球2030年LED车载照明市场规模还将提升50%,但这和海拉关系已经不大了。

海拉还有些核心资产,尚未被大打“性价比”牌的对手侵蚀干净。这个时间点,已经是最佳卖出点。无需多么富有远见,海拉已经明白它们身处下坡路,而且这段路不会太长。

这意味着海拉不断剥离业务,假若海拉在该业务上无法实现领先地位。秉持同一逻辑,海拉退出了激光雷达业务,理由是“开发成本高昂,竞争压力巨大”。海拉只钟情于竞争压力没那么大的细分业务,譬如24GHz毫米波雷达,海拉一骑绝尘,几乎没有对手。

“利基”生意不可持续

老欧洲的家族企业,大多都有一个通病:只愿意做“利基”生意。利基(niche)脱胎于法语,意即企业从自身优势出发,开辟一个边界清晰的细分市场,向特定客户提供针对性、专业性很强的产品,在缺乏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独享利润。

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透过专利群,维系技术代差或者极大的技术优势,别人仿不出或者无法绕过专利墙。这种玩法,从欧洲、日本整车企业到供应链下的Tier1、Tier2,再到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都驾轻就熟而且乐在其中。

但是,拥有劳动力、土地、政策、基础设施成本优势的对手,如果透过基础业务,拿到现金流,就会不可避免地投资高端产品。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既有供应链的排他性。从整车厂到Tier1、Tier2,都不信任新公司,哪怕对方报价比老供货商低50%。强调供应链安全的OEM,不想因为砍削一点BOM成本,就毁掉品牌口碑。

无论新供应商什么来路,有多少技术积累,都只能去找二线、三线车企。而越是资历尚浅的车企(譬如新势力),越是不敢找新供应商供货。前者对于整车技术状态尚未吃透,稳妥起见,基本都会找大型供应商。“过度堆料”,是新品牌比较容易犯的毛病,他们往往还将其作为卖点。

但这种状态不会永远持续。一些中国品牌在供应商套路上已经很纯熟,新车型第一年,往往都会找大供应商,将零部件品控风险压到最低;第二年开始,如果供应商不答应“年降”,就把订单给中小供应商,后者往往是主打“性价比”牌。

品控代价当然会有,但整个业内的竞争态势无疑逐年恶化。到了豪华品牌亲自下场,通过下延产品线、副品牌等策略来参与价格战的时候,供应链就面临重整。

而电动化的到来,明显破坏了利基业务的边界。对供应链变化更敏感的老供货商,特别是欧洲无数历史悠久的中小型供应商,逐渐面临生存危机。就像水煮青蛙,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他们就需要执行严苛的成本策略。说白了也就几项:裁人、卖掉不挣钱的业务、不接利润微薄的单子。

他们不会选择直面价格竞争,或者仿效对方的成本竞争手法。这是基因决定的,从劳动力成本到研发费用的使用效率,日益不如对手。

海拉的规模当然比家庭作坊或者几十号人的小微企业大多了,但是它的运营风格仍然是传统的。还是布赖登巴赫,他表示:“作为家族企业,海拉拥有不高估自己的传统。纯粹的规模本身,对海拉来说也没有任何价值。”

“传统”意味着以利润为核心,而非以规模为重。当前传统供应链风雨飘摇,低杠杆、内敛的运营风格,短期风险看似较低,但长期而言,这种企业无法克服固有的成本困局,一旦技术优势不明显,衰落是早晚的事。

从整个欧洲汽车供应链而言,小企业(营收30亿欧元以内的)被逐渐整合,仍然是一条幸运的出路。

全球电动供应链的加速导入,基于传统业务的零部件企业固然失去了增长机会,就算有新锐业务,但庞大的研发投资需求和削减成本的矛盾,也让整个行业开始洗牌。在这个时代绞肉机里,无人能置身事外。

猜你喜欢
供应商供应链成本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呼叫中心外包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哲理漫画
沃尔玛再曝供应商货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