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军 赵荣钦 李慧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本研究以“三全育人”为目标,通过构建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修订完善教学大纲、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使教师达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時,分析了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与理论教学结合、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结合、野外课程思政、创新考核模式四个具体措施,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主要依靠思政课程完成,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导致育人效果不太理想。课堂始终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因此,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内涵融合,就显得极为迫切。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形式,需要将立德树人理念与日常教学、管理有机融合。
测绘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国民经济建设乃至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汶川地震救援现场,灾区的第一手资料就是依靠测绘技术支撑的无人机获取的。如今,手机导航、车载导航已深度融入大众生活,而导航精确的实时定位技术、地图数据库也离不开测绘技术的支撑。空间测绘技术的发展水平可以彰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测量学作为工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师通过加强测量学专业授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突出测绘专业特色、核心技术与大国重器、国家安全的关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如何保持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养既具有专业素养,又兼有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综合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量学课程为例,本课程研究技术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课程研究现状及目标
(一)课程研究现状
课程组致力于建设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具有“华水特色”的测量学教学体系。依据学校多年来测量学教学的情况,课程组发现本课程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思政元素不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实习体制机制和考核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等问题。因此,以贯彻课程思政为主要教学理念,对课程授课大纲、实验设计、野外实习及成绩考核模式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课程思政建设突破点及目标
课程组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为突破点,注重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于课堂教学,以潜隐的方式奏响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思政元素为切入点,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人文情怀,提高课程温度,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新时期“四有”新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把专业课程打造成特色“金课”,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点、突破口。本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到相关院校工学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测绘学综合应用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课程思政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方式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多样化课程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可以重点关注经常喜欢坐在后排的学生,讲课过程中不时点名提醒。同时,把此类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通过“传帮带”,形成你追我赶、不服输的学习氛围。
结合新工科建设和“三全育人”目标要求,高校可以修订完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采取集中备课、学术交流、专家指导、教学比赛、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研讨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进行课程思政引领,触及学生灵魂,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重要历史事件,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比如,在讲述地图制图学时,教师要阐明地图对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让学生知道,这是因为我国历代的地图中都对南海诸岛的具体名称、方位进行了精确标绘。再如,讲到全球定位系统时,教师可以联系曾让国人受辱的“银河号事件”“台海危机”等国际争端事件,强调国家独立自主发展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重要性。
在测量学发展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大禹治水、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子午线弧长测量、皇舆全图绘制等史料,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施工测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中运用的目标导向和闭合处理方法,向学生渗透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科学思维、严密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在小地区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三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讲述整体与局部关系,培养学生全局意识、整体意识、系统思维、辩证联系观,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二)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
1.将地形测量实习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嵩山实习基地、荥阳实习基地、东风渠沿岸和龙子湖高校园区周边等地进行野外考察,不仅可以使学生完成山地地形测量和数字测图的实习,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认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指示精神。
2.加强校际合作
实践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每个高校资源有限,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供学生使用。因此,高校间应该加强联系,特别是省内高校,可以建立省内高校联合实习平台,共享实践资源。
3.将课程综合实习与生产单位工程项目相结合
全国水利事业方兴未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教师可以派遣学生参与黄河流域有关企业,如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企业的工程项目的生产实习,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领会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通过实践领会测绘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其为实现这一战略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三)野外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根据测量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型、野外综合实习型和创新实践型三种类型。其中,基础实验型以强化课堂理论、理解科学原理为主要目标;野外实习型以课堂理论和课内实验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实地勘察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的认识;创新实践型以课堂理论、课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为基础,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考核模式
传统测量学实验、实习分组通常由教师指定小组长1名,最终成绩采取报告撰写并由指导教师打分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在培养学生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方面有一定意义,但存在考核形式单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心理等问题。针对该问题,课程组提出4项具体的考核模式创新措施:其一,由学生自行选举2名小组负责人,并对每人每天实习任务进行具体安排,2名小组负责人相互监督,任务完成情况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分数占比20%;其二,任务完成后,每个课程小组对实习完成情况进行汇报,指导教师进行打分,分数占比30%;其三,每人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性思维情况,减少以往常识性叙述内容,分数占比30%;其四,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打分,每位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实习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分数占比20%。
三、测量学课程思政预期教学效果
(一)预期目标
不断创新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途径,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学生评价、质量保障等育人环节,实现思想启迪、价值引领,提高专业学生学习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预期教学效果
本研究提出了完整的将思政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测量学野外实践活动中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教师在考察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野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领会测绘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思政培养。通过对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实践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起到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文字撰写与口头表达能力。
测量不仅可以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定位、导航、授时等基本功能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与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大国重器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和育人实效,注重突出测量学与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大国重器紧密关系的教育,注重体现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极大提升了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优化了课程内容,丰富了思政元素,拓展了课程广度,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技能知识,强化了学生对测量学课程及相关专业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好专业、报效祖国的热情,增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0-12-14].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l/2019/0319/c1024-30982117.html.
[3]刘金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衡阳日报,2020-12-10.
[4]陈宝生.抓准落实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EB/OL].(2020-06-09)[2020-12-14].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bdt_gzdt/moe_14
85/202006/t20200609_464012.html.
[5]林雪凤,胡承波.以立德树人为本 創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6]张展骞.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7).
[7]何文学.水文化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8]刘文锴.聚力特色“金课”建设 办好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水平本科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0(18).
[9]刘文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推动国际化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8(9).
[10]刘文锴.坚持“四个自信”创建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
责编:桃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