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的叙事艺术例说

2021-09-27 12:49苏琳
文学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寓言庄子

苏琳

内容摘要:《庄子》作为文学史的奇葩,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哲思和感悟,超越物我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阻隔,没有生死的区别,将不同的形象和谐统一于奇特诡谲的寓言世界。本文以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五石之瓠》为例,详细探究其中“假设问答,中立全知”、“形象思维,诗性抒情”、“陌生处理,讽刺剖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独特叙事艺术,为学生提供解读《庄子》寓言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庄子》 寓言 叙事艺术 无用 教材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庄子》无疑是一朵奇葩,以其肆意奇诡的想象,荒诞诗意的语言和丰富深刻的哲思卓然于世。清代林云铭在《庄子因》中评价《庄子》:“有天地以来,止有此一种至文。绝不许前人开发一字,后人摹仿一字。”[1]庄子语言表达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三言”的表达策略,即“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与其他先秦诸子最大区别,而寓言在《庄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史记》卷六十三),“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六篇课文,与《老子》四章合组一篇,为高中生最早接触的《庄子》选文。全文由庄子和惠子的对话组成,继续《老子》选篇中所探讨的自然、无用概念,对“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进行论辩。通过探究这篇文章的叙事艺术,初步把握《庄子》寓言的文学特色,为选修课文《逍遥游》的解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庄子》寓言

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故鸿蒙、云将、肩吾、连叔之类皆寓言耳”[2]寓言,就是庄子借他人之口传己道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于重言的“借重之言”和卮言的“酒后荒诞之言”[3],而是一种“寄寓之言”。寄寓性是庄子寓言的本质属性,“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4],他隐于幕后,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想借助短小精炼的寓言,借助生动的故事和艺术形象让人有所深思。

《庄子》全文33篇,寓言201则,内篇、外篇、杂篇,分布不均,其中外篇占比最高,为43.28%。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或是对鸟兽虫鱼进行神化夸张。根据形象可以划分为人物类寓言,动植物类寓言和其他寓言,这些形象超越物我的局限,突破时空的阻隔,没有生死的区别,和谐统一的构成庄子奇特诡谲的寓言世界。而这巧妙的组合与构架正是得益于庄子高超的叙事艺术。

二.叙事艺术

(一)假设问答,中立全知

章学诚在《校仇通义》中说:“假设对问,庄列寓言之遗也。”庄子的对话体继承了《论语》,但是是其进一步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子曰”模式,将对话寓于寓言之中,根据人物的身份、形态特点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对话。这些对话极具生气,形象而简明。同时对话中的两方,常以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輔,问题集中于一点层层论述。在《五石之瓠》中“记录”了庄子和惠子的一段问答,论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有用与无用。惠子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是六国合纵抗秦的积极组织者。他在讨论物之用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角度,认为魏王所赠送的种子长成能装下五石的葫芦,除了容量大之外没有任何用,所以打算“掊之”。而庄子作为一名寄情天地追求“逍遥游”的闲散隐士,论物之用延承老子,由“无之以为用”转向“无用之用”更加深入无的本身。老子思“无”而致用,庄子思“无”是思想对自身的回归,在齐敬中保存物的意义, 从而以此来言说道、处于道之中。它形成了居间性、间距性,这是道家所理解的界限,是一种真正的哲学态度。庄子开启和显现了这个界限、这个居间性。[5]随后庄子直接指出惠子被“固拙于大”的思维束缚,用宋国人的故事启发他无用和有用,从无用的本身出发,在用上开一个口将用无化,这是对物本质的一种保持。最后提出以大瓠为大樽浮于江湖之上,婉曲达意,增强趣味性。

同时在论述宋人故事时,突破了以往的全知全能的叙述姿态,而是以中立全知的叙事情境,隐蔽部分经过和结果使得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可以分为开头,经过和结果。在开头说到宋国有人擅长制作不龟手的药但是家境却非常的凄苦,世代以洗衣为生。以及第二部分,客以百金购药,族人商议。这里明显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从“宋人”“客”得人称上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有一位独立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他对于宋人的籍贯,家境非常清楚,甚至于族人秘密交谈时所言也能详细记录。从叙事聚焦上讲,是全知叙述者的外部聚焦:“叙述者>人物,它的特征是叙述者所传达的信息多于人物所知道的。”[6]但是到客得之,以此助吴裂地而封的过程和结局却语焉不详,由全知变为一个有意识收束的叙事者,如在“客得之,以说吴王”中何人、何时、以何说、如何信、如何用均隐于文中。在叙事聚焦上,“戏剧式”的外部聚焦:“叙述者<人物,特征是叙述者传达的信息少于人物所知道的。”[7]文中所展现的信息少于文中形象所知的信息,作者多用笔于对话和行动,其他则略写或不写。这样的有意识留白和意识的断接,使情节和人物形象集中化,给读者想象和解读的空间。

(二)形象思维,诗性抒情

《庄子》寓言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象”统领思维流程结构全篇。形象思维不像是逻辑思维对信息进行具体的有序的加工,常是一种跳跃的平面化的信息分析。在寓言中庄子没用像圣贤般抽象论道,而是用以个个小故事来阐明幽微,给予读者一定的再创造空间。这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便是诗性“深文隐蔚,余味曲包”[8]的抒情文字。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在文章最后,庄子提出两个反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现出自己对于惠子之前言论的态度。为什么不考虑将其作为大樽漂浮于江湖之上呢?为什么要忧虑它过于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呢?庄子并没有之言,而是发问,让惠子联系之前的故事自己去思考,也让读者进行深思。最后的感叹句虽语气强烈但仍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惠子的心和蓬草的心相比,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个性化表达。这样的“隐”和“曲”就构成了一种诗性的品格,带有深刻的哲学韵味。

(三)陌生处理,讽刺剖析

1.陌生化

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对于陌生化这样论述——“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 世界本是一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9]庄子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没有价值的的事物中发现价值,从而在寓言中将陌生化运用的炉火纯青。瓠是农家常见的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生于颓坯蓬草之处,不惹人注目。然而在文章中庄子却特意将瓠变形,变为可以“实五石”的大瓠,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从而引发关于用与无用的论辩。故白居易称寓言为“九奏中之新声,八珍中之异味”,在文学奥府中寓言是给人新意之感的文学,通过庄子陌生化的处理,将俗物阐释出新意,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体现出庄子的哲学思辨精神。

2.讽刺剖析

在这一篇短文中,不仅体现着用与无用的论辩,同时巧妙的将讽刺批驳蕴于其中。

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③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是因为它过于大,既不能自举又无所容,实际上是“喻道大则莫能用,而欲毁其道以求用,道喻决裂而不可用”[10],将大瓠掊之即是欲将庄子之道毁坏。庄子面对惠子对于道“大而无用”的评价说惠子“固拙于用大”,不擅长使用大的东西,暗指惠子不能明白道的义理,不是道过于大而是自身囿于陈说没有能力和胆识运用大道治理天下。他在文末将惠子的心比作蓬草的心,喻其没有见识,即他根本领会不了大小,有无的转变之妙,没有“逍遥游之心”,无法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外,大物不仅可以代指庄子之道,还可以指生命的本真,惠子对于生命本真的不察,汲汲于仕途功名将其认为是生命之用,而对本真的无之用却认为空虚无用。而要体认生命的本真就要改其蓬之心,“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从而体会那种超功利的无用之美。

(四)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庄子》寓言想象奇特,空灵缥缈,通过庄子的构思将平实与怪诞,真实与虚幻巧妙的结合起来。刘熙载评价《庄子》时称:“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11]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考证约为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吴越之战记录大致可分为两段,一为公元前505年到公元前494年,吴国战胜走向称霸中原之路,第二段是公元前482年到公元前473年,夫差自杀,兵败亡国。可以看出不管哪段战争都距庄子较久远,而文中的“不龟手之药”的冬季“越有难”吴国大胜的战争并没有清楚地记载。这一段历史很有可能是庄子的虚构,然而他的虚构并不会给人一种生硬之感,断裂之憾, 相反,行文流畅,逻辑自洽,与历史相符合,体现出文史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有些语句甚至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小趣味: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如生动的将宋人一族面对百金诱惑时的谨慎和窃喜表现得淋漓尽致。客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找到了宋人的一支询问是否可以购买秘方,但是直面的宋人并没有为了一己之私而暗地答应,他们召开了一个家族聚会,围坐在一起表决是否将家族秘方出售。这里的语言也非常有意思,在讨论中有人说“我们世世代代洗衣为生,所积累的财富也不过数金,现在有一个人愿意买我们的秘方,我们能瞬间得到百金,我们答应他吧”宋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秘方放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用处,不过是让自己洗衣免于龟手,它的用在于有人愿意出百金购买,言语中透露出急迫和欣喜。而客则看到了秘方的真正的无用之大用,从而借此裂地封官。不知宋人闻之又会作何感想呢?

《五石之瓠》作为《庄子·逍遥游》的选段具有较大的文学性,思想承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用寓言的形式婉曲达意,论辩说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叙事艺术的讲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鉴赏能力,哲理思辨能力,领会“无用之用”的生命本质论,将其和社会人生结合,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勇.庄学史略[M].四川:巴蜀书社,2008:561.

[2]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947-948.

[3]赵德鸿.《庄子》诗化语言:“寓言、重言、卮言”辨析[J].北方论丛,2013(02):22-27.

[4]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947.

[5]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05-112.

[6]罗钢著((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81.

[7]罗钢著((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81.

[8]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的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8.

[9]柯勒律治.文学生涯[A].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刘若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3.

[10]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中华书局,2013:16-18.

[11]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寓言庄子
时装寓言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庄子说》(二十二)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庄子说》(二十)
以水墨而文学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庄子说》(十五)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