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的实证研究
——基于福建省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2021-09-27 08:25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朋辈独生子女态度

陈 飞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政治态度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了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态度现状,探寻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课题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力图全面掌握大学生政治态度第一手资料,以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政治态度引导和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江夏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等8所高校,随机抽取6 0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5 701份,其中有效问卷5 436份,有效率为95.35%。

2.研究工具

(1)基本情况问卷。主要包含被试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学科类别、生源地、年级以及学生干部经历等内容。

(2)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采用国内学者陈飞2019年编制的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量表共34个项目,由政治认知、执政党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四个维度构成,所有项目均正向计分,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1]该量表的总分越高,说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越积极。

3.研究程序

采取集中施测和分散施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表调查。施测前,主试介绍量表填写注意事项,引导被试独立完成测验。完成施测后,再将量表统一回收、归类和整理。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频数分布分析、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

大学生政治态度总体平均分为138.969,显著高于理论中值102,差异检验结果为151.242,各维度项目平均得分见表1。由表1可知,大学生政治情感得分最高,尤其是面对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侵犯等负向政治事件时的情感反映最为强烈,其次是执政党认知和政治认知,而政治行为倾向则表现得较为薄弱。

表1 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各维度得分与理论中值的差异分析

2.大学生政治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自然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等方法,在性别、生源地、民族、独生子女等四个自然因素上探究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独生子女因素上,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政治态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见表2)。而在性别、生源地和民族因素上均未发现显著差异。

表2 大学生政治态度在自然因素(独生子女因素)上的t检验(M±SD)

(2)教育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的方法,在学科类别、年级、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等四个教育因素上探究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学科类别、年级因素上未见显著差异。在政治面貌因素上,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党员(含预备)、共青团员、群众(见表3)。在学生干部因素上,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得分高(见表4),说明学生干部经历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影响。

表3 大学生政治态度在教育因素(政治面貌因素)上的F检验(M±SD)

表4 大学生政治态度在教育因素(学生干部经历因素)上的t检验(M±SD)

三、大学生政治态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存在偏差

(1)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进而使得其行为突破爱国底线。例如:某高校新生(网名“贵州省省草王英俊”)在微博上发表辱国言论,极大地挑战了民众的爱国底线。此外,受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认知产生怀疑和动摇等。同时,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偏差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如有些大学生不经思考在网络上随意转发恶搞英雄的图文;有些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些大学生盲目崇洋媚外,等等。

造成大学生政治认知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影响传播政治观念和强化政治认知的总体成效;二是,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评价和判断,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产生干扰;三是,网络的负面信息动摇大学生原有的政治认知,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产生冲击。

(2)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偏差,有待被纠正和改变。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高度认同,他们热爱和拥护党的领导,对执政党持正向、积极的认知;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对执政党认知不足、入党动机不纯等问题。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调查显示:大学生入党动机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追求理想和信念(28.8%)、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23.2%)、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14.2%)、增强就业竞争力(13.7%)、寻求政治荣誉感(9.6%)、谋求仕途发展(6.1%)。可见,“增强就业竞争力”“寻求政治荣誉感”“谋求仕途发展”动机占比达29.4%,这说明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在入党动机上存在功利化倾向。

造成大学生入党动机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多党制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片面认为实行多党制才是真正的民主,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与发展产生困惑或者不确定性。二是,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如收入差距、食品安全、住房供给、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和腐败现象等社会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缺乏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产生了疑惑,以致于其在对执政党认知上出现偏差。

2.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

当前,大学生中流行“佛系青年”现象,这一类学生持已看破红尘、看淡一切的态度,遇事内心平和,缺乏激情和动力,对学业成绩持无所谓态度,对时政热点和政治话题不感兴趣,对评优评先评奖入党漠不关心,对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低。“佛系现象”既是大学生政治行为倾向的典型表现,也是大学生政治行为倾向相对较为薄弱的最好例证。

造成大学生政治行为倾向相对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鼓吹的实现绝对自由、寻求个性彻底解放、崇尚不承担政治责任、道德义务和社会历史使命,不受任务约束,只享受当下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思想迷失,信念迷茫,表现为逃避责任。二是,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务实,表现在行为上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我国关于政治态度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社会上一些辱国的不当政治行为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造成负面影响。

3.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著

(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比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好,这一结果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国内已有研究认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参与诸如民主选举、游行示威、政治监督等政治活动的支持度要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2](P185)同时,在部分关于独生子女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造成其心理和行为具有独生性、依赖性、自我性、优越性和奢侈性等特点,[3]这些特点是其政治态度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从小养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做事任性大胆,总是希望别人顺从自己,照顾自己,不懂得也没有意识到应该为他人着想。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强调自身利益,集体意识相对淡化,社会义务感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这必然会使其政治态度受到负面影响。二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但是缺乏社会经历和实践锻炼,对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辨别能力。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影视和报刊,特别是外来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在政治认知上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三是,独生子女大学生虽然民主意识强,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但是缺少政治敏锐性,价值观不够稳定,心理不够成熟,因此易受外部环境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不满情绪,使得思想和行为发生偏离。

(2)党员学生政治态度优于非党员学生,这一结果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国内已有研究普遍认为,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度、政治参与度和政治信任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对党的认同状况和对政治活动参与的意愿要明显优于共青团员和群众。[4]学生党员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较高,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更强,网络政治参与的频率更高,更愿意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实现自己的政治表达,会更多地运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进行政治参与。[5]因此,学生党员比其他群体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更为积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所属政治团体的差异。大学生党员对自我身份定位明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与党的宗旨、观念保持一致,[6]相对而言有更高的思想觉悟、更明确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与主体认同感。二是,党员教育作用的影响。从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后的第一次培养谈话,到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培养与考察,再到转正后的培养与考察,学生党员通过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专题培训班,使其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和理论方针政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理论认知和政治素养,坚定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因此,学生党员的政治立场更坚定,政治敏锐性更高,政治鉴别力更强,对党的情感也更深厚。三是,党员模范作用的影响。学生党员主要是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四个方面综合表现优异的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他们是辅导员和老师的得力帮手,是同学心目中的优秀榜样,起到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在这样的光环作用下,大学生党员深知自己肩负的光荣使命,深知有所为有所不为,政治行为倾向上更加积极。在政治参与方面,作为党员,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能更主动地通过正常渠道向老师、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或意见。

(3)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政治态度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学生干部一般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思想表现上进,政治识辨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较高,[7]学习上勤奋刻苦,态度端正,成绩优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都为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打下了扎实基础。工作中他们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热心为同学服务,工作踏实,敢于承担重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集体荣誉感。他们是学校各部门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一方面帮助学校各部门向同学传达任务,另一方面帮助同学向相关部门反映意见。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事务,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民主选举和政治监督,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政治认知,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使得他们的政治参与意愿更加强烈,行为倾向更积极主动,敢于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不能只依靠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来完成,而是必须打整体战、出组合拳,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要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同心同向,共同推进,形成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强大合力。

1.疏通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态度引导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态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从“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政治高度,把政治态度的认知教育贯穿到思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不断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强化理论教育和认知引导。

2.突出实践养成,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0](P500)可见,掌握政治理论和获取认知是一个方面,而要发挥理论和认知的作用,用正确的理论和认知指导实践,把理论和认知转化为实践,则是另一个方面。事实证明,实现这种转化更为重要。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应当坚持“知行合一”原则,注重实践养成,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以法治教育为载体,划定大学生政治行为底线。通过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催生强化作用,使“知”有效地转化为“行”。

3.挖掘朋辈潜力,发挥正向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朋辈间的相处时间最长。在朋辈群体中,大学生都处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朋辈之间很容易因时空的一致性、文化的接近性、心理的亲密性和交往的频繁性,而产生非组织化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大学生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容易受到朋辈群体的影响与制约。同时,朋辈中优秀个体或群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感染周边同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最终使他们的政治态度不断趋同。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其政治态度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过程,即由政治认知和情感的自我确认与感知,到朋辈群体的认知与传播,再到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的内化与融合,最后形成个体政治态度与行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朋辈群体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感染和辐射作用。因而,要探索引入朋辈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合理利用朋辈之间的年龄、经历、心理、兴趣和爱好的相近优势,增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正向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通过朋辈之间的榜样辐射和情感影响,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情感认同。

4.优化教育环境,发挥正面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

政治社会化理论告诉我们,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家庭、学校、社会、朋辈群体等外在环境,都在通过多样性途径协同发挥作用。因此,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和人际交往等环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对大学生进行主渠道理论教育、实践养成、朋辈交往影响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校的教育和引导并不能完全取代外部客观环境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大学生政治态度主要面临家庭环境、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这三个外在环境的影响。高校应该从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出发,着力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实现同向着力、同频共振,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增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朋辈独生子女态度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态度决定一切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