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土教育的学校德育方案

2021-09-26 06:19王正
新校园 2021年3期
关键词:书院乡土德育

一、校情学情分析

随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的传统礼仪、年节风俗、乡约家风等优秀乡土文化,距离当代青少年越来越远,他们对自身成长地域的乡土文化熟视无睹甚至轻视逃避,面临“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意识缺失。

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由创办于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的鸾翔书院发展而来,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学校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与很多乡村学校一样,面临学生数量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学校发展乏力等问题,在学校建设、常规管理、日常教育方面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和困惑,如:部分学生行为不受家校约束,容易受校外人员和网络言行的诱导;部分学生成长历程缺失,理想信念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低下;部分學生学习欲望不强,依赖电子产品浑浑噩噩混日子,身心素质和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等。

2015年以来,老城中学深入研究地域乡土史志资料,追溯乡土人文现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中发现和汲取优秀教育因素,成立乡土德育系列社团,编写乡土教育系列教材,将其系统整理、融合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德育工作之中。2018年2月,“古代书院文化与当代学校德育的融合和应用”荣获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典型案例;2018年7月,学校为山东省文明办、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举办的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培训班提供中学(唯一)现场;2019年,“古代书院文化与当代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应用”被立项为肥城唯一的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项目;2021年2月,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

自2008年以来,学校校长先后参加山东省骨干校长高端培训、泰安市骨干校长赴无锡和深圳挂职培训,在追寻乡土文化记忆、征集研究历代乡土教育实物、传承乡土教育文化等方面不断学习、思考与实践,先后自主设计建成肥城老县城教育陈列馆、老城中学校史馆,为当地政府设计建设肥城市老城古代史馆、老城革命纪念馆。2020年2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对其开展乡土教育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录制播出。以上因素,为新时代乡土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德育工作目标

当前,传统的乡土范畴和体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中国千百年来优秀乡土文化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也随之发生相应变革。既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又融入时代要求,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乡土教育。

当前,单纯依靠教育技术变革和进步,无法解决地方学校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这促使基层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从当代乡土人文变化的角度,沿着乡土教育的脉络,去追寻乡土教育的记忆,寻找更适合本地师生气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完成新时代乡土教育传承和演变的使命。

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梳理散落的、碎片化的地域乡土文化,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思考、构建和实践,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学实践、展示传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其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形成“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师生人文底蕴”的新时代乡土教育特色。

三、德育实施路径

1. 挖掘乡土教育历史,追寻地方教育记忆

首先成立学校新乡土教育工作室,设置乡土史志资料专柜,研究本地书院学堂教风学风,思考定位学校的“三风一训”核心文化,并进行深入解读,使师生理解掌握,将其内化为做人做事、读书学习的准则。二是完善肥城老县城教育陈列馆。2017年,学校修建了肥城老县城教育陈列馆,目前是省内学校首家县级教育历史陈列馆。搜集、整理、陈设了数百件教育实物,梳理完善了肥城老县城乡土教育的历史延革、历代文庙书院的乡贤学风,师生可以充分感悟肥城老县城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而树立乡土自信和家国意识。

2. 重修乡土教育古迹,传承地方教育文化

一是在校园内重建肥城老县城鸾台、瞻岱亭、龙沼等文化古迹,再现“鸾台夜月”“龙沼春霖”“书院秋风”等肥城古八景,重现老县城文庙的官学儒学功能。二是设立“肥城教育文化古迹介绍”专栏,整理悬挂《重修肥城县大学记》《同川书院记》等历史碑记,对文字、匾额、对联等进行解读,挖掘其乡土教育意蕴。三是在杏坛设置“礼、义、仁、智、信”等十六字石刻,贯穿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诚信、敬业、礼节、孝敬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四是以肥城老县城明清两代的鸾翔、金峰、同川三大书院命名教学楼,在校园内实现乡土教育文化古迹与教育文化史的互为印证,使师生浸润于传统德育文化熏陶之中,人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3. 传承乡土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党总支牵头,下属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分工,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全员参与,挖掘、开发以“礼、毅、智、新”为主题的系列乡土德育课程,以校外师资作为有力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和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开展乡土“礼”文化教育。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主要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知礼”“懂礼”“行礼”,让学生切身体验乡土礼节。树立孔子名生有子雕塑,开展“拜有子”仪式,理解其名言“礼之用,和为贵”的含义,加强尊师重教的仪式感,让学生知“礼”。通过研究乡土家谱传承良好家风,通过研究乡风民约制定班规班风,让学生懂“礼”;开展“文明礼仪我行动”活动,举办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交礼仪等专题体验活动,让学生行“礼”。

(2)开展乡土“毅”文化教育。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融入和开好思政课。引导思政课教师按照课程内容,寻找本地乡风乡约、乡贤名人、家风家训故事,让思政课堂更生动,更接地气。依托肥城老县城古代史馆、老城革命纪念馆等校外研学基地,继续开展“四十华里徒步研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地方历史教育、革命励志教育,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建立地域乡贤名人励志故事墙,弘扬地域精神,培养上进氛围。定期邀请本土名人、优秀毕业生作励志专题报告,组织关于不良行为的主题辩论活动,适时适度地创设具有震撼力的教育情境。

(3)开展乡土“智”文化教育。利用校内肥城市乡镇首家新华书店校园图书馆“同川书院”,为学生提供舒适便捷的借阅空间。通过深入研究地方书院教育史,对标学生听、说、读、写、练的能力培养,开展“杏坛讲学”“课艺论坛”“考卷书法”等系列活动,将书院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融入当代教育教学实践。根据乡土地域别称,各级部设立鸾翔队、卧虎队、火枪队进行良性竞争,实现本地生源稳定,高中录取数量和比例逐年提升。

(4)开展乡土“新”文化教育。首先是乡土技艺进校园。利用废弃水管,设计制作古六艺群雕,即礼、乐、射、御、书、数,契合了当前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围绕民族精神、经典诵读、民族技艺三条主线,从乡土衣食住行、民风民俗入手,邀请民间老艺人参与,成立百尺舞龙、大字书法、地方戏剧等乡土特色社团,传承地方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其次是乡土劳动教育进校园。将传统文化校园与生态教育校园有机融合,重新设计全校绿化格局,种植本地花草树木近百种,建成文人树园、百花园、百果园、百鱼池、百藤园、百鸽园等一系列校园环保生态教育链,校园鸽翔鱼跃、花果满园,让师生可以随时亲近自然、舒缓身心压力。

四、德育保障与评价

在融乡土教育因素于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一是与学校场馆相结合,在校园规划、功能室搭配上考虑德育工作实施的需要,进行乡土德育课程的开发、整合和开展;二是与少年宫、科技馆等上级项目结合,充分利用各级资金,开展相关的乡土德育教育项目;三是与家庭、社区相结合,解决乡土德育活动的资源和师资问题;四是与各部门结合,特别是史志、民政、公安、农林等部门,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在乡土德育方面的困惑和需求。

将德育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方案,对班级德育管理、学科德育渗透等项目进行专项考核、定期评估,将相关结果用于师生各类评优树先,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部分,从而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习俗传承等方面成体系、出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王正,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校长,肥城市首届“十佳校长”,“泰山名校长”,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成员。)

猜你喜欢
书院乡土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乡土分外妖娆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