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根与本

2021-09-26 06:19曹明海
新校园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气语文课程建构

曹明海

“语言建构與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构成的根本所在,是语文课程追寻语文“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着力于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把语用性作为语文教学基本点的主要取向。

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性,一直存有不同意见。虽然王宁教授在《语文学习》上发文做了专门阐释,但有的老师仍然要求改为之前大家统一认可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有的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实际上还是强调语言文字工具训练。我认为,这些说法明显存有偏颇,有必要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性加以分析:语言建构,是注重语言生命意义的创生,是一种语言意义的生成观;语言运用,则是注重语用表述感知的接受,即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认同理解。从语文课程着力于语用性教学、建构“人气课堂”的实际来看,“语言建构”与“语言运用”是密切相连的,不能截然分开。

从语文课程的教学主体性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人的一种语言活动,而人的语言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活动。语言建构,就是生命建构,就是情感和心灵的建构。语言与生命是同构融注的,语言活动的过程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讲课、发言,无疑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是一种语用活动。这种语言和语用活动,有个鲜明的表征,这就是“说话人的生命在活动”,说明“说话人还活着,而且是活生生的,有表情有神气”。这就是说,说话人的语言活动其实就是生命活动,说话人的语用表达过程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也是生命、情感和心灵的建构。陈子昂著名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显然是用简单的语言文字组合而成的“语言建构”。作者创造性地完成了一个不朽的生命建构,给读者昭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灵魂。在这首诗语言建构的背后,是一个生命的浩叹,一个生命的悲声,一个孤独生命的活动。可以说,这首诗是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而昭示一个生命与灵魂。如果做两个层面分析,那么“语言建构”就是这首诗对这个生命灵魂的刻画呈现,“语言运用”就是对语言文字组合的艺术营构。

从语文课程的语用性分析来看,所谓“语言建构与运用”,实际上是从人的语言活动中涌出的生命活动,是语用活动中表达情感和心灵的需求。我们应当肯定,语文课程的语用性教学注重的对生命、情感与心灵的建构,实质上是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来实现的。因此,把“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性教学看作是强调单纯的语言文字工具训练,这是不确切的。它实质上既是语言训练,也是生命训练;既是语言建构,也是生命建构。语文课程的语用性教学告诉我们:语文,说得简单些,就是人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文。人们所说的话、所写的文,本质上就是人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是人的愿望、情感、思想的直接表达。语言的世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还是跃动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特别是我们汉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诗意性等文化蕴意,故语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情感陶冶、生命建构的过程。

本文对语文课程根与本的特质透视,主要着眼于把握“语言建构”的主体生命,把握“语言运用”的主体心灵,从而有效实现语用与生命同构的“人气课堂”,切实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要素教学。

何为“人气课堂”?简言之,就是语文课程追寻语文“内在的丰富和诗意”,即在课堂上面对一篇课文的语言形式就是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对一个语言构成的文本就是面对一个跃动的心灵,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特有的“人气”,感受到课堂“人气场”的生命跃动。学生发自内心的“人气”和课文内在的生命气息产生碰撞和同构融注,这就是最生动、最扎实、最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的“人气课堂”就是最触动心灵的“生命课堂”,就是教师教语文教得好、学生学语文学得好的“好课”。实际上,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的完形,一篇散文就是一个独白的心灵,一篇小说就是一个生命群体在典型环境中的特定活动。一首诗也好,一篇散文也好,一篇小说也好,本质上都是因“语言建构”而实现的“生命建构”,都是“语言运用”构成的“生命完形”。这就是说,任何一个语言构成形式,实质上都是一个生命活动形式。作者是通过“语言建构”来实现“生命建构”的,是通过“语言运用”来进行情感与心灵陶冶的,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把握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性特质。好的语文课堂都是把握这种语用性特质、引导学生追寻语文“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着力于语言建构的、富有无限生机活力的“人气课堂”。

不少作家都曾这样说:“文章最重要的是有人气。”什么是“人气”?人气,“就是生命之气,就是热的、勃勃的、跃动的生命气息”,就是人情、人味、人性、人品、人的命运与性格、人的思想与灵魂。好的文章,都充满着这种人气。精彩的语言形式,都充溢着这种人气。这显然是贾平凹的创作经验之谈。他在创作中深切感受到了语言形式就是一种生命形式,感受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生命建构与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给语文课程探讨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揭示了语用与生命同构融注的真义。

语文课程着力于语言建构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应当切实把课文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生命建构,看作充满着“人气”的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在语文课堂上只有真正把一篇课文的语言形式作为生命形式来解读,才能深切感受到一种“人气”,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召唤,感受到生命的气息,教师才能切实教好课文,学生才能切实学好课文。实际上,语文课程着力于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追寻语文“内在的丰富和诗意”,以更深入地拓开语文的“生命课堂”。

老师教朱自清的散文《春》,要引导学生品味其语用文字的精致,感受作者用多彩之笔描绘的春风、春雨、春草、春花等不同的场景画面,让学生去体悟春的生命勃发之美。这样,课堂就有生气,教学效果就好,学生沐浴在春的生命召唤的天地里就特有兴致。从根本上说,作者写春的美是写生命的美。如文章开篇:“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写什么?有的老师讲这是写春山、春水、春太阳的特点。其实,这是一种浅层次解读。作者绝不是只为了写春的特点,他着力描写的是春的生命气息、春的生命勃发、春的生命活力,是写春山、春水、春太阳的生命跃动。我们要教好这堂课,教出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就必须抓住“春的生命跃动”。显然,作者用精致的语用文字书写春,这是“语言建构”,更是“生命建构”;是“语言运用”,更是“对生命的描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着力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用文字中真切感受到春的生命跃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和“生命课堂”。教学一篇课文必须要深层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生命潜在质,解读一个语言形式必须要深悟它所潜在的生命形式。应该说,语文课程的语用教学着力于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就把握了语用与生命同构的真义,彰显了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所特有的“生命的魅力”和“灿烂的亮色”。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课程的语用性透视及其语言建构的教学论述,我们应当有三个基本认识:一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建构”是核心素养构成的核心要素。语文课程要以“语言建构”为本,把“语言运用”作为语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立足点。二是语文课程应提倡语用性教学。教师要着眼于“语用”,实实在在教语文;学生要着力于“语用”,扎扎实实学语文,使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体活动。三是语文课程的“人气课堂”建构,不是单纯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而是着力于语言建构的“生命课堂”,即让学生在语用活动中得到生命、情感和心灵的建构。

猜你喜欢
人气语文课程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人气“日抛脸”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Skin Food人气果蔬系列体
人气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