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霞
2018年,青岛市南区开始研发基础教育海洋特色课程汇——《海之韵》。2019年《海之韵》正式出版。《海之韵》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海洋音乐作品进行编写,既充满童真童趣,又富含教育意义,画面色彩丰富,易于学生接受。
2019年,市南区启动了“悦动课堂”项目研究,音乐学科开展了生活化教学策略、打击乐开发与策略研究、海洋音乐主题课程研究等六个主题项目的研究。
在实施海洋主题课程的过程中,我将生活化教学与课程巧妙融合,发挥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音乐聆听、体验、参与、感悟与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让生活化策略真正为海洋音乐课学习服务。
一、将生活化教学融入课程,帮助学生体悟音乐
1. 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
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围绕作品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在课程导入、拓展、聆听、实践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比如,在五年级《东海小姑娘》一课教学中,我通过在引子部分的附点处加入双响筒的方式欢迎东海小姑娘,用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感受附点节奏带来的欢快情绪,为初步解决教学重点做铺垫。
2. 音乐知识比拟生活化
将音乐知识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比如在二年级《海浪花》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学唱歌曲第一乐段,感受情绪,再借助旋律线重点感受。此环节基于直观教学原理,利用音乐旋律比拟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化,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特点及走向。同时体会“同头异尾”的旋律所表现的俏皮可爱的海浪花的形象,为学生掌握歌曲旋律、准确演唱歌曲做铺垫。
3. 音乐旋律分析生活化
音乐源于生活,将变化多样的旋律赋予生活化的分析,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其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如四年级《蓝色的雅特朗》一课中,我通过寻找相同乐句,使学生明白并记住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重复,从而体会相同乐句如同海浪一样,在一段时间内连绵不断地涌向岸边,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动力。
4. 音乐创作实践生活化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旋律主题的特点来表现音乐、解决难点。如在《小螺号》一课教学中,在把握第一乐段音准的问题时,我运用高低不同的手势来表现音高,并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将音高的变化,比拟成海浪高低起伏翻滚的不同状态,将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辅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音准问题,快捷、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在以上四种策略的基础上,我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音乐主题形象生活化这一教学策略,下面我将结合二年级《大海蓝蓝》一课做具体分析。
《大海蓝蓝》旋律欢快,热情洋溢地体现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描绘了孩子们在海边玩耍的愉快场景,抒发了儿童对大海的热爱。
本课教学思路是以聆听声音为主线,借助海洋元素,创设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音源、探索音效、探究表现方式,将“海洋乐器”所发出的长短、强弱不同的音与旋律线中的点、线结合,再引申到演唱方法中学习顿音与连音,最后尝试用不同的点、线组合成节奏,为歌曲伴奏,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现与创造中激发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情感。
1. 探寻海之宝
基于学生兴趣爱好,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探索等方法,让学生从教师准备的装满沙子与贝壳的“百宝箱”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小贝壳,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音乐探究学习做铺垫。学生拿着自己找到的小贝壳,敲敲打打,发现并学会表现声音的长短。
随着学生探索、创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借助水滴形象,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声音的强弱和音色的变化,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出独特而有趣的演奏方式。
2. 创制海之声
这一环节带领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薯片桶以及海边随处可见的海沙,制作类似沙锤的“海洋打击乐器”——海沙筒。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听辨海沙筒音色的不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取知识,加深印象。
3. 唱响海之景
在这一学唱环节中,启发学生将乐器表现的连音与断音、强与弱的方法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借助图形谱,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探索出最合适的演唱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结语
生活化教学策略与海洋主题课程的有机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将音乐与生活相结合,知识与体验相融合,体现了“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本质。学生在身心与思维的悦动中,教師在教与学的悦动中更显课堂之本真。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岳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