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阁
职业生涯规划也被称为职业规划或者职业生涯设计,它指的是在选择未来职业过程中通过对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仔细分析后,确定要达到的实际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计划过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由精准的职业定位、对目标的设定以及对通道的设计三部分构成。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合理确定职业目标及方向,对学生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一时成为热点话题。
一、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
1. 推动高中教育发展
高中是教育结构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階段。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考改革中作为基础的新型教学内容和教育工作,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的具体价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最大效率地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
2. 帮助学生科学选择专业
学生高考时填报的志愿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会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产生影响,都是学校、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帮助学生科学选择未来就读的大学及专业是高中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指导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认清自己在未来发展中的需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对学校和专业进行科学的选择,为学生将来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3. 减轻学生的未来就业压力
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对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产生焦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融入社会,也不利于学生在职业中的发展。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帮助学生审视自己,让他们精准定位学习目标,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还会给他们在以后的职业选择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我国的高中教育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学校、家长、社会较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许多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很难有效开展,许多学生只有在上大学以后才会接触到相关知识。有的学校开设这门课也只是为了做课题研究,并不是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的。
2. 教学过于形式主义
新高考制度让很多学校意识到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由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但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各方面措施不够完善,教师的专业性也不强,导致这门课程易流于形式。
3. 缺乏成熟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不仅没有成熟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课程可供参考,也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评价来完善课程。有的学校把生涯规划教育当作德育来教,还有的学校只有理论知识的教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及目标规划并没有起很大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改进措施
1. 加深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
发达国家的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较早,我国相对起步较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生涯规划都不是很了解。教师在开展生涯规划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先提升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才能给学生提供全面、详细的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转变家长的观念,鼓励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提高孩子对生涯规划学习的重视程度,做好孩子发展的引路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提高学生把控自己未来就业方向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独立制订完整的计划。
学生在制订生涯规划时,可以通过学习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规划》第一册中的主题一“我是谁”、主题二“独特的我”及主题三“潜能的我”,来进行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能力及个性发展确定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制订合理的计划达成职业目标。
2. 合理利用资源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给学生一个综合的生涯规划教育。首先,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很多学生在上大学时,突然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但为时已晚。所以生涯规划教育要尽早开始,尽早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发现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学校可组织学生学习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手册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及就业相关知识,并学习创业的方式方法。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生涯规划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让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授课本教材,还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做好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最后,学校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开展职业生涯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的了解,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充盈自己,从而增强他们以后的就业优势。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