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1-09-26 08:31:04曹莉敏
新校园 2021年9期
关键词:诗词学生

曹莉敏

在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中,诗词是一种有节奏韵律,饱含情感表达的语言艺术形式,更是几千年来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和写照。毛主席诗词饱含天文地理、典故传说、历史风云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既有对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又能让人回顾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救亡图存的革命岁月。诗词中蕴含的地理元素如大山、江河、城市、红军长征路线等都被赋予了时代精神的底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本校开展了以“与经典为友,以好书相伴,做和美少年”为主题的毛主席诗词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革命故事,如何将毛主席诗词中体现的红色文化地理要素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融合,浸润学生心田,让校本课程更为有效地开展,笔者对此进行了以下教学探索实践。

一、摘词寻句,以诗词为引创设情境

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这些素材引入课堂,将地理知识与诗词中呈现的地理要素相关联,并在课堂上加以巧妙的运用,不仅给地理课增加了文学色彩,还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增强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讲地球自转时,引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意思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不知不觉中一日已经行了八万里路,巡视了宇宙中的万千星河。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能日行八万里,帮助学生记住地球的自转周期是一天,赤道的周长约四万千米即八万里。只有在赤道上,随着地球转一周才能在宇宙空间运行八万里。

讲日本时,引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的“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对马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众多日本群岛中的一个,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是因流水的堆积作用在长江入海口形成的沙洲。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只一衣带水的距离,用来交代中日海上邻国的地理位置。

再如,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条山脉,仿佛脉络似的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在毛主席诗词中,提及众多的名山大川:“要向潇湘直进”“直指武夷山下”“五岭逶迤腾细浪”……这些诗句中出现的地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从字面上看只是一些简单的对地理事物的表述,但是理解之后,会让学生加强对诗词意境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把一些诗句引入课堂,在地图上落实空间分布,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通过渗透感情色彩,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培养。

二、地理知识与革命历史教育相得益彰

“长征”对中国近代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巍峨的精神丰碑。一首七律《长征》,从“红军不怕远征难”到“三军过后尽开颜”,展示了红军长征路上几个重要的地理位置节点,呈现了诸多的地理信息。笔者在教学中把红色历史渗透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地图上按诗索骥,师生互助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翻看地图,按照诗词顺序简单画出长征路线图。查找内容包含了中国地理自然环境教学中的地形、气候、河流,区域差异、地物地名的分布等要素。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提问远征的起点和终点在哪;“万水千山只等闲”,布置课前任务,寻找“万水千山”,让学生对照手中的《毛泽东诗词选》摘出相关诗句;用彩笔在空白地图上对红军长征经过的现行行政区划15个省级区域涂色,通过这个活动巩固学生对省级行政区位置、范围、形状、简称等的掌握;结合地形图写出经过的主要地形单元:江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结合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主要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黄河长江的地理学习,在大江大河上寻找长征的足迹。活动最后,学生对行进路线的地理环境得出了评价:红军长征的路线走的都是边远偏僻地区,地形崎岖,多高原山地,气候恶劣。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让红军行军作战极为不利,但雪山草地也让围剿的国民党望而却步。红军凭借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环境恶劣的生命禁区开辟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一堂活动课,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配合,査阅资料,翻看、填充地图,地理知识的复习巩固与革命历史教育相得益彰。

三、归纳诗作中相似的景观描写,阐明地理现象

古诗词中有太多的地理要素可以用来为课堂教学服务,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描述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述山脉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描写与大气状况相关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举不胜举。

毛主席诗词中有大量写景诗句,诸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该如何理解诗词中的季节与风向呢?西风在古诗词中是与秋季相对应的,诸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风向随季节的变化有规律地转变。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西风”,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时间,既可理解为我国冬季盛行的偏西风,也可由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性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严峻、悲壮,感悟诗人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利用微课形式开展地理解读

对毛主席在1925年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利用微课形式开展地理解读,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 诗词以“长沙”为标题,分组查阅资料,说一说对长沙的印象,并进行课堂交流。

2. 摘出诗中与描述季节相关的句子,思考景象变化是天气现象还是气候现象。

“独立寒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气候现象;“万类霜天”是天气现象。进一步引申介绍“霜”的概念,巩固对大气状况内容的学习。天气是短时多变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期稳定的大气状况,诗词中描述的是晚秋景象,属于典型的气候现象。

3. 湘江为何北去?橘子洲是怎么形成的?

湘江是湖南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长948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注入洞庭湖,所以说湘江北去。橘子洲是湘江中的一个沙洲,因盛产美橘而得名,是因激流回旋,由沙石堆积而形成的。

4. “万山红遍”的山是指什么山?

指衡山山脉的山峰。南岳衡山,为中国“五岳”之一。秋天,是岳麓山最美的时候,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葉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描述的正是岳麓山枫树最盛时的景色。

反思:整体教学围绕一首诗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原有认知,涉及的地理知识很基础,但面广,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对诗词作品进行不同方面的素材分类

毛主席词作中很多以山、河为素材的作品,尤其是以长江及其干支流做背景地点的作品可以很好地穿插于地理教学之中。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也与毛主席的一生有着不解的情缘。在“滚滚长江”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讲湘江战役、大渡河战役、抢渡金沙江等事件,避开了比较枯燥的,识记难度大的长江水系图,将一条条河流、一段段的红色记忆,以跃动鲜活的形式呈现。讲解长江“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特点时,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图”,学生集体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提出问题:人民解放军渡的是长江上、中、下游哪部分河段?从地理角度解释原因。很巧妙地引出长江的河流分段和水文特征,宜昌以上河段经过三级阶梯交界处,多峡谷且落差大,而下游河面展宽,江阔水深,适合航运。

在中国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红色经典,探究经典与学科教材的契合,让经典诵读校本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加深了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既增加了对伟人诗词的品读鉴赏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风土人情。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地理课堂教学增加红色基因。带着厚重历史韵味的地理教学,会使知识的呈现更加鲜活灵动,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识记,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又会教给学生一种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把听到读到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在课外学习中活学活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诗词学生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诗词之页
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 11:57:16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