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繁宝 周迎春
摘要
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中学与大学之间有效的衔接教育。学校以育人方式改革,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变革,秉持“学段贯通、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实施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育人方式,创生“红-绿-蓝”“三原色”育人模式,确立融合教育“自觉发展、自主学习,自省完善”的育人目标,建立“共享、共建、共振、共生”的融合教育机制,形成中学与大学融合育人新方式。
关键词
融合育人 融合教育 育人方式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探索育人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和今后普通高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2010年以来,重庆八中以育人方式改革为抓手,不断建立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在“学段贯通、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下,确立了中学与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共建、项目共振”的联合育人机制;探索了“分类分层”的学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实现了从“应试育分”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融“三色”信念,育“立德”之才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1]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首先要强化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多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下功夫,积极推动“五育”融合发展,以培养“合格公民、优雅学生、卓越人才”为目标,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作业、进头脑”原则,通过“二三四德育工程”,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文化融入德育实践,形成了“红-绿-蓝”“三原色”育人模式。
“红色”教育寓意着教育学生传承文化、热爱祖国,树家国情怀。学校依托重庆红色基因文化,通过两个方向——“引进来”和“走出去”,三个课堂——小课堂、中课堂、大课堂,四个节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社团节,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革命精神,增强其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绿色”教育寓意着教育学生要做到人与人文明友善,人与社会和谐共处。通过两个阵地——校内和校外,三种关系——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四个品牌活动——一帮一活动、社区劳动、志愿者活动、好书共读活动,使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
“蓝色”教育寓意着教育学生要有凌云壮志,自强自立,树人格修养。通过两个要求——道德高线和法律底线,三个目标——合格公民、优雅学生、卓越人才,四种力量——同伴力量、榜样力量、长辈力量、环境力量,使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融“四营”课堂,育“三自”之才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明确了中国学生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主发展”。自主性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学校提出了“尊重个性,激发主动,夯实基础,优化学法,激活潜力,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育人理念,确立了融合教育“自觉发展,自主学习,自省完善”的育人目标,作为中学与大学融合教育的行动纽带,贯穿在人才培育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一是营造“大师对话式”课堂。学校开设名家、院士进校园的“树人大讲堂”,从渲染家国情怀、引领国际视野、品鉴高校专业、追寻科技前沿、感受艺术与美、聚焦基础研究等六维度,设计了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生物学和新闻传媒学等方向的对话式课堂,对中学与大学一体化衔接起到了很好的“智慧互补”的作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学会选择、规划未来”。二是营造“问题探究式”课堂。学校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联合多所大学指导学生开展“雏鹰计划”“苗圃计划”“中学创新实验”等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提升了学生“乐于学习、长于合作、善于求真、勇于创新”的多元发展能力。三是营造“阅读全科式”课堂。鼓励学生“海量阅读、深度阅读”,从初始年级开始将海量阅读作为校本必修课程,开发全科目阅读课程资源,形成自主阅读、心得分享、方法指导、专题研讨等阅读课型。通过专家讲座、教师指导、同伴研讨等方式形成阅读方法,习得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达成阅读深度。四是营造“研学体验式”课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学校秉承“一地一大学,一地一文化”的理念,打造以高等学府为背景的研学旅行基地,每年寒暑假开展“大学行”研学体验活动。走进名校,感受氛围,将学习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在动手动脑中认知学科,给学生带来最高品质的专业认知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从“精神涵养、社会担当、科学探究”三个维度得到全面发展。
三、融“四共”机制,育“强基”之才
2021年1月7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制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划(2021—2035年)》。”[3]课程建设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领域。学校在“学段贯通,融合育人”理念指导下,以“理念融合、课程融合、评价融合”为方向,建立了“共享、共建、共振、共生”的联合育人机制,形成了中学与大学融合育人的新方式。
一是资源共享。学校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密切合作,以先修课程、课题项目、教师力量为依托,共用互享、开发协作,充实育人资源,丰富育人手段,提升育人价值。二是课程共建。聚焦课程改革,构建了基于基础涵养的渗透课程(学习内容融合的一体化课程,学习方式融合的云课程,学习目标融合的三创课程)、基于个性培养的拓展课程(内容深度衔接的学科拔尖课程、艺体特质深度发展的精修课程)、基于志趣培育的双修课程(联合培养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的卓越课程)的“三层六元”跨学段融合课程体系,为不同生源因材施教、分类施教,促进教育从“静态”向“动态”转变,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三是项目共振。学校建立了与大学融合教育策略同商、项目共振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中学与大学融合教育研究协作体、开展教师项目式学习培训、学生项目式创新性培养活动,共建育人基地。四是价值共生。学生人才类型多元化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愈加清晰,批判创新思维明显提升。重庆八中被国内众多一流大学确立为优质生源基地。这是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从断裂走向融合的成果体现。
融合教育驱动着学校育人发展。经过多年实践,重庆八中呈现出五大育人特色:“海量阅读优雅发展”的书香育人特色、“创新驱动特长发展”的科技育人特色、“悦身健体彰显个性”的体育育人特色、“育美唯真陶冶情操”的艺术育人特色、“精准培养拔尖发展”的学科育人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
/24/conten-5227267.htm.
[2] 核心素養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M].2016(10):1-3.
[3] 陈宝生.乘势而上狠抓落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2/t20210203_512420.html.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