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六军 宋作炫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学校与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协同育人的前提。其中,理解与信任是沟通的基础,家校之间的不信任,可能会让教师和家长相互抱怨、指责。
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日益严重的信任危机,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尝试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成熟的“分层管理”与“导师制”拓展到家校管理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精准定位,分层管理。班主任在精准摸排全班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思想表现及学业成绩,对家长进行定位。定位的原则是淡化成绩、突出思想、着眼发展。然后在家委会的主导下,把同种定位类型的家长分到一组,在实践中主要分为以下七种类型:疏于管理,忙于事业;过度溺爱,娇惯放任;特殊家庭,缺少关爱;不懂教育,亟须引导;成绩第一,忽视思想;追求个性,漠视规则;缺乏信任,拒绝沟通。
在此基础上,家委会成员结合自己的職业特点及个人专长,分散到各家长小组担任组长。举例来说,班级里的甲同学,性格偏执,与同学相处较差,家长不认为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怀疑班级孤立孩子。班主任结合甲同学情况,把他的家长分到缺乏信任的那一组,组长组织了几次读书和运动活动,让甲同学及其家长在活动中打开心扉,直面自我,摆正了对班级的看法,保证了沟通的顺畅。
全员导师,全员育人。在对全体家长进行分层的基础上,班主任再协调科任教师,结合其对学生的了解,分别担任相应家长管理小组的导师。家委会成员是家校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导师是第二座桥梁,所有的家校沟通问题,经过这两座桥梁,到达班主任那里的时候,通常就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
如此一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矛盾的累积与沟通的不畅,做到所有问题不回避、所有家长有跟踪。班级里面乙同学有撒谎的毛病,家长对孩子也是偏听偏信,对班级存有很大意见。乙同学所在组的家长,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钉钉群进行沟通,帮助乙同学的家长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对应的科任教师,以导师身份与家长及时沟通乙同学的在校表现。这样一来,家长就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孩子,并基本消除对班级的偏见。此时,班主任适时介入,家长往往会诚心求助,并虚心接受班主任对孩子的成长建议。
关注成长,建立档案。全员“导师制”与“分层管理”是对家校沟通的一次尝试,家长、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协同共进,形成教育合力。在运行中,育人过程及结果的可视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班主任可以设计出学生成长档案,由学生个人、家长、家委会成员、导师及班主任五个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在各成长节点的重要问题,可以涉及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多个领域。
丙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在成长档案中,家长和教师发现他热衷体育运动。之后,导师及班主任及时与体育老师沟通,确定最适合丙同学的运动专项,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特长培养。最终,丙同学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优质高中。
班级管理中的“分层”与“导师制”,尊重了每一方教育参与者的权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促进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统筹了家校力量,畅通了家校联系,在体现班级管理特色的同时,让师生和家长获得管理自信、文化自信,维护了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生态。
责任编辑:曹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