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跃峰,王雪梅,张轶群,苗立波
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所,北京 100094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2021年5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艾滋病感染者的病死人数仍排在第一位[1],艾滋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2017年全国艾滋病信息监测系统显示,全国高校学生新增感染艾滋病达到3 077例。截止到2017年6月底,北京市已报告学生HIV感染者1 244例,其中在校高校大学生HIV感染者及患者总数为722例[2]。海淀区是高校大区,2019年职业为“学生”的群体排在HIV/AIDS感染的第3位,大学生艾滋病疫情和防控工作值得高度关注。
大学生群体处于性生理活跃期与性心理不成熟期,特殊时期,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均较强,乐于接受各种想法、观念并付诸行动。积极的引导和干预有助于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海淀区高校林立,相对集中,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和有关行为现况,积极探索艾滋病防控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全人群艾滋病防控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2016年海淀区7所高校3 500名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和相关行为调查数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从2016年海淀区34所高校中按照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分为3层,然后按比例在文科院校和理工科院校中各随机选取3所高校,在专科院校中随机选取1所高校,由各学校校医院和校内红十字会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别调查500名学生;共计调查3 500名在校大学生。
使用国家青年学生哨点监测问卷作为该次统一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情况等;其中人口学基本特征6个问题,艾滋病相关知识8个问题,异性性行为18个问题,同性性行为6个问题,吸毒5个问题;其他艾滋病宣传活动相关调查4个问题;共计47个问题。问卷采用匿名自填方式,完成的问卷经过调查员、审核员的双重审核。
采用Epidata 2.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采用SPSSStatistic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
被调查的3 500名在校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 459份,有效回收率98.8%。其中男性1 617名(46.7%),女性1 842名(53.3%);年龄最大值41岁,最小值15岁,中位年龄是19岁;婚姻状况中未婚3 259名(94.2%)、其他在婚151名(4.4%)、同居46名(1.3%)、离异或丧偶3名(0.1%),以未婚为主;本地户籍1 191名(34.4%),外省户籍2 264名(65.5%),外籍4名(0.1%);汉族3 205名(92.7%),其他民族254名(7.3%);本科一年级1 564名(45.2%),本科二年级946名(27.3%),本科三年级244名(7.1%),本科四年级38名(1.1%),本科五年级39名(1.1%),研究生及博士生628名(18.2%);专业为理工农医类1 237名(35.8%),文科类807名(23.3%),艺术类326名(9.4%),外语类239人(6.9%),其他专业850名(24.6%)。年龄分布见图1。
图1 2016年3 459名被调查大学生年龄分布
在问卷中采用通用的有关艾滋病的8个核心知识点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回答正确率低的前3位问题是:“被叮咬过艾滋病感染者的蚊虫叮咬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病毒(66.1%)”“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85.2%)”和“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87.1%)”。见表1。
表1 2016年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情况
3 459 名在校大学生中,有过性行为(阴道交、肛交、口交)经历的有363名(10.5%)。在有过性经历的363人中,男性267名(73.6%),女性96名(26.4%)。第一次发生的年龄284名做了回答,79名拒绝回答。其中16~24岁占88.7%,其他年龄占11.3%,中位年龄为19.9岁。
2.3.1 第一次性行为发生情况 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对象为配偶的共79名(21.7%),对象为恋爱的男/女朋友的共229名(62.9%),对象为商业性伴的共6名(1.6%),为临时性伴的共12名(3.2%),为同性性伴的共7名(1.9%),拒答32名(8.7%);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人数为148名(40.6%),未使用安全套的为154名(42.2%),回忆不清30名(8.2%),另有拒绝回答31名(9.0%)。
2.3.2 最近一年性行为发生情况 2016年与配偶/固定性伙伴发生过性行为的214名,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从未使用27名(12.6%),有时使用107名(50.0%),每次都用62名(29.0%),拒答18名(8.4%)。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105名,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从未使用21名(20.0%),有时使用40名(38.1%),每次都用34名(32.4%),拒答10名(9.5%);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44名,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从未使用5名(11.4%),有时使用15名(34.1%),每次都用19名(43.2%),拒答5名(11.4%);与同性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26名,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从未使用7名(26.9%),有时使用7名(26.9%),每次都用3名(11.5%),拒答9名(34.6%)。见表2。
表2 最近一年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名)
2.3.3 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2016年12月31日前)与配偶/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的205名中,使用安全套的125名(61.0%),未使用安全套的68名(33.2%),拒绝回答是12名(5.6%),未使用安全套的原因中比较明确的常见原因包括“没有必要使用”(19名),“本人不愿意使用”(16名)和“已采用其他避孕方式”(14名)。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的105名中,使用安全套的59名(56.2%),没有使用安全套的40名(38.1%),其余6名拒绝回答,未使用安全套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本人不愿意使用”(13名)和“已采用其他避孕方式”(10名)。发生商业性行为的44名中,使用安全套的19名(43.2%),没有使用安全套的17名(38.6%),其余8名(18.2%)拒绝回答,未使用安全套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本人不愿意使用”(9名)。与同性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3名,没有使用安全套的14名,其余9名拒绝回答,未使用安全套的原因包含多种,最多的是“本人不愿意使用”5名。见表3、表4。
表3 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
表4 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主要原因*
3 459 名被调查人员中,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2 036名(58.9%),参与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1 006名(29.1%)。在校大学生最近一年中,曾接受过艾滋病检测96名,其中知道自己的检测结果77名。见表5。
表5 大学生参与宣传活动和检测情况
2016年3 459名被调查海淀大学生中,男女比值为1:1,户籍本地和外省比值是1:2,未婚占到94.2%,参与调查和宣传活动人数较多的前3个年级是大一、大二和研究生。海淀区以未婚、大学一、二年级和研究生是各项防艾和调查活动的主体参与人群,值得关注。这与珠海市调查得到的高年级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意愿低于大学新生有不同之处[3]。
3 459 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被叮咬过艾滋病感染者的蚊虫叮咬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和“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知晓程度较低,表现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尤其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误解较深。
对有过性行为经历的363名,男性267名,女性96名,总体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这与成都市有关研究相同[4]。首次发生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9.9岁,高于2017年北京某高校平均17.85岁和2019年的上海高校平均年龄(16.4±4.0)岁的调查结果[5-6],这说明首次性行为有逐年低龄化的趋势。不同性对象安全套使用率不同,其中商业性行为最高为50.0%,其次为配偶安全套使用率为44.5%,总体安全套使用率低于2021年上海松沪区和2017年北京某高校的调查[7-8],但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占71.4%,高于2011年北京市大学生同性调查[9],提示除同性性行为外,其他性伴安全套使用率有增高的趋势,同性通过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依然较高。
进一步分析发现,有配偶或同居的异性朋友同时又有临时性伴的有69名,有配偶或同居的异性朋友,同时又有商业性伴的32名,有同性性伴的25名中21名存在异性和同性性伴并存,目前有配偶或同居的异性朋友的233名,2016年中,最近一年中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过性行为的214名,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69名,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32名,而在安全套的使用方面,与配偶或固定性伙伴、临时性伙伴和商业性伙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率<50%,还存在从未使用问题,安全套每次都用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商业性伴、临时性伴、固定性伴、同性性伴,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从高到低为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同性性伴。无论哪种类型性伴,不使用安全套原因以本人意愿为主。这表明,2016年在海淀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多种性伴类型并存的现象,大学生自我预防艾滋病意识和能力欠缺,安全套使用率不高,多性伴等同时增加了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这与国内的某些研究[10-11]有相似之处。
2016年,被调查的大学生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参与水平以及艾滋病检测利用率都比较低。表明海淀区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预防宣传活动开展的力度和范围还需增加。研究表明,不管是专题讲座、自主学习,还是同伴教育,健康教育对于提高艾滋病认知是有效的[12-14]。警示性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艾滋病传播[15-17],对于大学生酒后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和网络寻找多性伴等危险行为开展警示性教育,值得推荐。